傅小敏
摘 要: 思想是行動的先導和動力。科學的理論對實踐具有強大的推動作用和指導作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在實踐過程中,不斷實現自我提升和自我完善,逐漸形成科學完備的理論體系。本文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的背景、內涵和特點出發,闡述對該體系發展過程的認識。
關鍵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 科學發展 認識愛心
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出的背景
時代是思想之母,實踐是理論之源,問題是時代之聲、實踐之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伴隨著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逐步形成和發展起來的。中國共產黨第十七次全國代表大會明確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及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這一理論的形成,是在我國不同時期,注重探索和回答不同時期、階段遇到的新矛盾、新問題做出的理論創新。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再次對這一命題做出表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就是包括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學發展觀在內的科學理論體系,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堅持和發展。”
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內涵和特點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二次歷史性飛躍的理論成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蘊含著對當代中國建設社會主義一系列基本問題的正確解答,構成了一個完整系統的、博大精深的科學體系。它是研究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本質規律的科學,系統地解答了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三大基本問題,體現了我們黨是一個堅持實事求是原則,與時俱進的黨,我們黨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時代特征與中國實際相結合,成為我國發展進步的精神支柱和行動指南。黨的十九大,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從而豐富、完善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
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發展歷程
中國共產黨從未停下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探索的腳步。以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于20世紀50年代中期,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開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時候提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我們要進行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的第二次結合,找到在中國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正確道路。”雖然毛澤東這一代的探索斷斷續續而且艱難曲折,但取得了一些積極的成果,主要體現在《論十大關系》、《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等論著中。毛澤東對適合中國國情的社會主義道路、社會主義建設規律的偉大探索,為中國共產黨在以后實現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實際相結合提供了經驗。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繼續在第一代領導集體思想道路上探索,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正確評價毛澤東和毛澤東思想,把中國共產黨和中國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實行改革開放,創立了鄧小平理論,制定了四項基本原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礎,開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道路,賦予了中國社會主義和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以新的起點與動力。
以江澤民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在繼續堅持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的指導下,進一步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提出“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著力解決建設什么樣的黨和怎樣建設黨的問題。帶領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捍衛和發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并成功地把它推向21世紀。
以胡錦濤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第四代中央領導集體,針對中國實際回答了什么是發展、為什么要發展、靠誰發展、怎樣發展等問題,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得到了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
十八大以來的五年,以習近平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在新形勢、新任務和新要求下,堅持頂層設計、長遠規劃,堅持“四個自信”,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努力構建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的“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充實和完善做出了共享,為該體系的發展作注入了全新的驅動力。
黨的十九大正式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寫入黨章,并確立為黨必須長期堅持的指導思想,實現了黨的指導思想又一次與時俱進,黨的磅礴生命力在新時代的關口又一次得到了充分的證明。
四、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的認識
外部環境的變化,內部矛盾的處理,都在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前進和發展,這是一個不斷自我完善、自我革新的過程。通過長期的社會實踐不斷改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提高理論的全面性、系統性和科學性,用于指導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實踐。最終證明,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是符合中國當前國情的科學理論,只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才是被實踐證明了的科學理論。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發展歷程可以看出,中華民族在探索社會制度、社會管理、社會發展的道路上,從未停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程。馬克思主義學說在19世紀40年代創立以后,在長時間里,其影響主要限于歐洲。1917年俄國爆發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后,馬克思主義在中國早期傳播,經歷了從個人到團體、從萌芽到思潮的轉變過程。在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下,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相繼形成,并成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央領導集體的行動指南。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是治國理政的探索和實踐過程。我國是一個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世界近五分之一的人口居住在中國,五千年的中華民族發展歷程凝聚的文化,以及社會矛盾的多樣性和復雜性決定了中國必須走自己的道路。在學習和借鑒其他國家治理的先進經驗上,需要立足于我國國情,立足于當前的實際,在治國理政的過程中不斷完善、探索,尋求中華民族長遠發展的科學之道。特別是新一代中央領導集體,在治國理政上的探索更深刻,有力推動全面依法治國、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從嚴治黨,部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并積極組織實施,這些都在推動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逐步完善和不斷向前發展。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發展是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各族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生動偉大的實踐過程。偉大的實踐產生偉大的思想,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進行了偉大革命和偉大建設,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改革的偉大勝利,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實現復興的凱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當代的馬克思主義,是繼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之后,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實際相結合的第三次歷史性飛躍。它緊緊圍繞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重大時代課題,進行艱辛的理論探索,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重要組成部分。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站在歷史和時代高度,緊緊抓住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條主線,科學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提出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闡明了基本方略,描繪了宏偉藍圖,體現為民宗旨,強化從嚴治黨要求,是對黨的發展的歷史性貢獻。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將不斷在偉大的社會主義建設中豐富、完善和發展。
參考文獻:
[1]劉德海.新發展理念:重大飛躍 深刻變革[J].唯實,2017(08).
[2]董潔.中國特色的民主[J].西部大開發,2012(11).
[3]百度百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EB/OL].https://baike.baidu.com/item/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8425741,2015.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