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物質?物質是指構成機體的組成部分,是肉眼能觀察到或肉眼直接觀察不到的。有了物質,才有了世界上的萬物。萬物變化,發展構成了過去、現在、未來的世界變化。物質的存在,是一件十分重要的事。因為有了物質,才有可能孕育一個生命,才有可能使生命得到發展,乃至得以延續。世界是由物質構成的,生命體的發展,一刻都不能離開物質,物質是世界的本原,是萬事萬物變化的實體所在。
就人類社會來說,人類的產生也同樣是物質變化的結果。自從人類產生以后,人類開始用自己的雙眼認識周圍的世界,開始用自己的雙手改變周圍的世界。這就使世界發生了一些微妙的變化,分成了自然環境與社會環境兩大部分。其中,自然環境包括天與地。社會環境指人類賴以生存的周圍環境,以及與人的吃、穿、住、用、行緊密結合的許多方面。
以上談的物質都是人的肉眼能觀察到的,下面再談一些人類的肉眼直接觀察不到的。
我們生活的這個人類環境,是由許多微小的物質構成的。例如,我們人類生活的地球,當我們在其中生存時,我們每個人,需要天天呼吸新鮮空氣,而我們所呼吸的新鮮空氣中,有一種物質很重要,那就是氧氣了,而這種氧氣,是我們用肉眼所無法直接看到的。但它卻每時每刻對我們起著作用,使我們大家得以生存,保持著身體健康。又如,我們所使用的金屬器具,它其中含有分子、原子,乃至電子的運動,這些都是我們無法直接用肉眼看到的。但它們確實也存在著,并時刻不停地起著相應的作用。
物質的存在,給人類帶來了無窮無盡的財富,使人類能夠高速、文明的向前發展。
那么何為意識呢?意識與物質相伴而生,相伴而行。自從天地之間有了物質之始,就同時產生了意識。何為意識?意識是微小物質的功能反映,是產生生命的原始動力。
自從有了人類之后,人類利用自己的頭腦,進行思維,從而產生了語言與文字,開創了人類文明之始。
再從人類自身來說,人既是一個物質實體,又是一個精神實體。人的生命,一刻都不能離開物質與意識。為什么這樣說呢?其原因如下:
第一,人自從從一個受精卵,在母體中孕育時,在靠母體的養分滋養的同時,又靠母體自身的語言,以及母體與他人的語言在起著作用。這其中的養分,就是物質,而語言就屬意識的范疇。
第二,人從生下來以后,在慢慢生長過程中,既要接受飲食的滋補,又要學習許多知識與本領。而所吃的食物,就是物質;而所接受的知識與所學的本領,就是意識的再現。
第三,對人身來說,做為物質實體的人,愛護好自己的身體很重要。它雖然需要物質去滋養,但做為意識的精神動力,這一作用是不可忽視的。例如,我們吃飽喝足,又有充足睡眠得以滿足以后,就要想著做點什么。這種意識產生以后,就要能得以正確引導。這就需要有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來指導我們,使我們的行為與思想,始終在正確的軌道上運行。這將對我們自己、別人,乃至國家、民族,以及社會帶來良性的影響,推動著我們的國家向前發展,使社會文明得以提升。人類能沿著光明、希望的方向發展,使人類生活在更幸福的環境中。
綜上所述,物質與意識的關系是,物質與意識同時存在,二者不可分離,有物質的產生,就有意識的伴隨。
(作者簡介:潘芳東,大專,中醫執業助理醫師,中國甘肅省天水市秦州區中風風濕診所,研究方向:中醫、經濟、教育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