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帆
摘 要:目前專業舞臺的音響設備正向著集成化、數字化方向邁進。與此同時,人們對于舞臺音響效果提出了更高的標準與要求。舞臺音響的藝術性,直接決定了表演人員的發揮情況以及觀眾對藝術的欣賞。接下來,本文將結合筆者多年相關工作經驗,簡要論述專業舞臺音響技術的藝術性。
關鍵詞:專業舞臺;音響技術;藝術性
中圖分類號:J814.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3-0109-01
一、舞臺表現與舞臺音響的關系
專業舞臺音響是音樂藝術以及電聲技術相互結合的產物,其與會場擴音不同。舞臺音響直接服務于演員以及觀眾,是舞臺藝術的重要組成。一方面,舞臺音響通過現代化設備將音樂進行再現,一方面,還需要通過對各種不同樂器、音樂風格、作者創作意圖等的理解,使用音響技術創造性的營造完美藝術聲場。音響效果分為無音源效果以及音源效果兩種,通過多種專業器具的使用,再現、模擬各種音樂符號與聲音,進而展現人物的內心世界,營造真實的舞臺表現氛圍,進一步提升感染力。可以說,舞臺音響、舞臺表現都是戲劇的重要組成,共同服務于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藝術創作。在戲劇中,兩者是相互促進、相互發展的關系。
二、舞臺音響是有生命的,有自己的個性
舞臺音響嚴格地講,也是有生命的。為什么這么說呢?其實原因很簡單,因為音響雖然是一種設備,是機器,是用來播放音樂的,但是如果用對了這些設備,達到了一定的效果,就會產生生命,而這個生命就是音響師所賦于的。如果由于音響的操作失誤,產生了不應該產生的噪聲,也就是等于扼殺了音響的生命。如何讓舞臺音響綻放美麗的生命之花,直接考驗著音響師的技藝和水平。
那么舞臺音響生命的個性是什么呢?我認為,就是操作者的個性,也就是音響師的個性。直接反映著音響師對作品的理解程度和對設備的熟悉運用程度。因為現場演出稍縱即逝,如果抓不住機會的話,造成的缺憾無法彌補。
三、舞臺音響是立體的,有豐富的特征
舞臺音響的表現是在空氣中流動,沒有明確的指向性,是完全發散的。從這個角度上說,音響效果與表現其實是立體的,是多元的。從音響的配置上面來說,布局本身就是立體的,多層次的,要求覆蓋到各個觀眾席位。聲場要達到平衡,讓每一個席位聽到一樣的效果。盡管如此,在實際工作中,還是難以達到如此地完美。總會有各種物質在減衰和吸收聲音,影響聲音的傳送,直接影響聽覺效果。所以,音響師要充分利用音響豐富性的特征,盡量地發揚優點,最大化彌補缺點,揚長避短。努力的方向就是讓每一個席位聽到一樣的效果,都是同樣的清楚、清晰和同樣的強弱。只有這樣,才算真正地讀懂了音響立體、豐富性。
四、專業舞臺音響技術的藝術性分析
(一)專業舞臺音響技術營造舞臺氛圍
舞臺音響效果以及布景是營造舞臺氛圍的兩大重要方式。可以把舞臺布景看作是視覺藝術,舞臺音響是聽覺藝術。通過聽覺與視覺的互相配合,帶給人們畫質、音質優秀的舞臺演出。如果只有舞臺布景,缺乏舞臺音效,那么整個演出就會毫無生氣。舞臺音響效果,對于舞臺環境的塑造非常重要。比如說,在《紅樓夢》舞臺劇中,在林黛玉臨終前的悲痛與哀傷中,卻傳來了賈寶玉、薛寶釵結婚喜悅的音樂。通過悲傷、喜悅的音樂對比,進一步展現了林黛玉臨終前的悲慘氛圍。在《北京人》這部話劇中,畫面上出現了北京舊民居的背景,然后傳來了市聲以及悠長、凄涼的更鑼聲,通過這樣的舞臺音效營造出了話劇中的時間、地點等重要環境氛圍。
(二)專業舞臺音響技術更好的塑造人物形象
在現代電聲以及數字技術的支持下,舞臺音響效果真正成為了戲劇中的重要角色,其貫穿于戲劇表演的全過程,起到貫穿始終、突出主線的作用。比如說,在《龍眼樹下》這部話劇,圍繞著鑼榮家龍眼樹的失去、得到、失去以及一家人的命運開展。其實踐跨度比較大,展現了不同時期的農村政策以及人們對這些政策的不同理解。舞臺音響效果可以說是鑼榮的畫外音,真正展現了主人公內心的變化。鑼榮與樹的對話、與少女相戀等等,舞臺音效起到了一個強有力的平臺作用。音響效果與任務的表演相互配合,在音響效果的作用下,激發了導演的想象力與表現手法,進一步展現了鑼榮對龍眼樹、對生命的熱愛與期待。
五、舞臺音響能夠烘托氣氛,幫助完整表達
舞臺音響直接作用于演出現場氣氛,而且非常直接。典型的時候能夠帶動觀眾,引發觀眾的熱情。幫助作品更加完整地表達和展示。節目的心情,完全可以通過音響效果來體現,作品的意圖,同樣可以通過音響效果來充分表達。只要觀眾用耳朵傾聽,就知道作品想表達什么,甚至不用去看都是可以的。因為如果眼睛看的話,會受距離的影響較大,后排的觀眾很難看清楚舞臺上面的表演者。但聽就不同了,在一個劇場中,最前面和最后一排差別很小很小。從這個意義上說,音響是在彌補后排觀眾的眼睛。
六、結語
在專業舞臺上,音響既是舞臺表演所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舞臺表演中的重要發揮對象。舞臺音響獨具的技術功能以及豐富的藝術表現形式,對于提高舞臺表現力來說至關重要,需要充分發揮專業舞臺音響的藝術效果。
參考文獻:
[1]張飛碧.項鈺等.現代音響技術設計手冊[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2]李鴻賓.音響技術與調音技巧[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