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建坤
摘 要:內部控制,作為企業會計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企業的經營與發展中所呈現的作用是十分顯著的。企業通過內部控制的機制與體系建設,為未來項目活動的開展,以及企業未來發展方向的明確以及決策落實等方面都呈現積極的作用與意義。對于企業而言,科學的內部控制,在保證企業項目活動正常組織與運轉的同時,更有效規避了企業在經營活動中潛藏的經營與管理風險。可見,內部控制對于企業實現縱深發展存在關鍵與必然聯系。鑒于此,本文就目前企業在內部控制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從而探索出有效的革新對策,促進企業內部控制整體效果提高。
關鍵詞:企業;內部控制;問題;對策
企業經營所產生的經濟比重,經濟總體結構中占據著主體地位。隨著經濟水平的提高,企業呈現出顯著的發展機遇,并在規模上不斷擴大。同時,正是由于規模的擴大化,導致企業之間的項目領域出現重合,這也是導致企業之間在市場環境中面臨較大競爭趨勢的主要原因。在日益凸顯的競爭環境中,企業要想保持良好的發展姿態,務必要加強內部的經營管控。通過完善內部控制相關機制,將經營與管理過程中存在的風險因素有效規避。從而保證企業的經營風險控制在最小范圍內,加強內部控制,也是企業實現競爭環境中地位顯現的重要路徑。
一、內部控制概念
內部控制:主要是建立在企業經營風險的預判目標上,所創建的一種會計工作機制。通過全面性、系統性的內部控制,保證企業信息資源的穩定性與安全性。從而實現企業資源信息的整合與分析,為今后項目的踐行提供有效的依據。同時,內部控制的具體工作內容不僅包含著企業經營信息的管理,更涵蓋著財政資金的高效管理。從會計部門與銷售、采購、以及成本控制等角度建立密切的銜接,以此來保證企業經營風險的最小化。可見,內部控制在企業經營與發展中所賦予的關鍵作用,加強內部控制整體建設,是企業改革創新中的重點決策。
二、內部控制重要意義分析
通過內部控制長期應用于企業經營中的實際表現,可以明顯地意識到內部控制,對于企業未來的發展和建設,所呈現的意義是不可估量的。企業通過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在保證資產信息安全的同時,提高了財會信息分析的準確性,更好地為企業其他的全局性服務工作提供了重要依據。由于其存在顯著性的管理優勢,受到了各領域企業的高度重視與普遍性的推行。經由內部控制機制的全面踐行,企業在一定程度上規避了經營風險,從而保證企業在高競爭形勢下呈現出有序、優質的發展動態。
三、企業內部控制管理不足具體分析
1.企業管理層就內部控制認知不足
就目前所掌握的情況可以了解到,企業在內部控制的具體落實上仍存在著較大的缺陷。究其原因,主要源自于管理層對于內部控制的不重視,是阻礙內部控制管理效果的主要因素。由此導致內部控制缺少有力政策作為引導,限制了控制工作的具體落實。同時,管理層為了保障企業短期的經濟效益,在執行某項業務活動中為了節省物質成本與時間成本,往往忽略控制機制,擅自決定。結果就是肆意的更改內部控制機制,無序化的工作流程與管理形式,是制約企業內部控制質量無法實現高水平建設的關鍵原因。長期下去,企業的經營與管理狀態將會異常散亂,多種經營風險問題也會不斷衍生,并限制企業在競爭環境中地位的提升。
2.內部控制與銷售、采購等業務環節缺少密切聯系
內部控制不是單一的、獨立的個體,而是需要與企業其他業務之間形成緊密的聯系,才能保證內部控制價值的最大化發揮。然而,眾多的企業在此問題上并未達成意識的規范性與準確性,將內部控制與其他業務活動脫離開來,是當前內部控制中存在的重點問題。首先,需要明確銷售與財會之間的必然聯系。銷售環節中的訂單,購貨,以及營業額的具體核算中都離不開財會數據的支持。然而由于內部控制存在的缺陷,導致銷售環節中因虛假發票,銷售成本與收入計算失誤導致的資金流動風險日益加劇。此外,采購環節與內部控制相掛鉤。企業在經營物資采購環節中涉及到財政資金的流動,更占據了企業經營成本的重要比重。然而,目前由于制度的缺失,導致內部控制管理不善,例如暗箱操作,吃回扣等問題仍存在于企業的采購環節中。正是由于內部控制未能與企業其他業務建立密切聯系,才造成了企業經營存在較大的管理疏忽。資金收支流程缺少規范性的控制,降低了企業財會信息的準確性。
3.缺少完善性的制度引導,導致內部控制監管不力
內部控制所包含的監督形式主要從內、外監督的角度上落實與開展。企業缺少完善性的政策確立,是制約內部控制工作效能,造成監管不良的重要原因。制度不健全,內部控制在實際執行過程中存在著較強的工作難度,更制約著控制結果的準確性和公正性。尤其是在內外監督機制的建設上還有待進一步加強重視。據了解,多數的企業都沒有專門設立內部審計機構,用以完成內部控制工作的監督和落實。或者,即便成立了審計機構,在審計機構中仍主張人情思想,所展現的審計流程仍停留于形式化。審計機構的工作職能得不到充分的發揮,導致關于內部控制的監管工作效能持續低下。同時,政府、社會等作為重要的外部監督載體,也未能積極參與到企業的內部控制監管工作中。導致監管環境呈現亂象,給違法、違紀行為人鉆了監管制度上的空子的機會。此外,由于制度建設上的缺陷,很難就企業內部控制工作做出精準的評估,無法驗證企業內部控制的實際執行效果與執行效率。
4.財會人員素質欠缺,影響內部控制執行效果
通過企業目前對人才資源可以了解到,目前財會人員的素質表現與企業的實際需求存在著一定的差距。首先,財會人員關于專業會計知識的掌握上仍停留在傳統的基礎階段。對于管理類型會計等全新會計工作內容的掌握上還有所欠缺,殊不知,傳統單一化的記賬、收賬已經無法滿足企業的財政管理需求。其次,財會人員在計算機的具體操作中表現出明顯的素質缺陷。當今社會信息技術普遍推行,導致在進行財會信息分析與處理中,不能有效發揮信息化分析系統的實際價值。在實際操作中面臨較大的工作阻礙,不僅耽誤工作進展,更嚴重限制著企業決策的落實,以及項目工作的組織與實施。最后,財會人員的法律意識薄弱,是當前最主要的素質問題。很多工作人員未能清楚地認識到自身工作中所蘊含的法律責任。由此出現了財會人員利用職務之便謀取私利的違法現象普遍發生。endprint
四、優化企業內部控制的主要路徑探究
1.加強思想認識,優化內部控制組織建設
管理層的思想的覺悟,關系到企業內部控制的落實情況與落實效率。管理層應結合當前的市場環境的競爭局勢,清楚地認識到加強內部控制工作力度的重要意義。其次,在創建內部控制相關機制時,管理層應側重于基層員工的需求考慮。通過與基層員工展開密切的交流,從而更加深入地了解員工工作需求,并引導員工在內部控制機制建設上積極發表自己的見解和看法。通過基層員工主體的參與,所構建的內部控制決定才更符合企業的發展需求。同時,更能增加企業員工整體的廣泛認同感與支持感,以保證企業經營管理的有效性。此外,企業在明確內部控制的思想認識之后,應該專門成立會計部門,從而保證內部控制執行的有效性。設立專門組織之后,企業要為其配備專業的會計人才,管理者在此要系統組織主管,共同完成工作職能的優化。并賦予主管人員一定的管理權力,從而保證財會部門在工作中能夠進行的更加順利。同時,要求財會人員嚴格遵照管理章程,按照規范性的工作流程,落實自身的工作職能。
2.注重業務銜接,創建信息資源數據庫
內部控制與企業業務活動關系密切,尤其是在企業的銷售與采購環節,加強內部控制是必不可少的關鍵環節。就此,企業在進行銷售與采購環節中,應該加強資金流的記錄與分析整理工作。財會人員根據銷售、采購部門人員所提交的資金流動詳細情況,進行統一的整理與登記。同時,需要將所呈遞的具體資料進行備份與保留,為避免后續因工作失誤造成原有數據資源丟失。其實,正確的記錄和登記銷售、采購等環節中的資金消耗,可以使企業的資金運營情況展現的更加清楚,規范。方便管理者及時掌握資金流動方向,有效規避了中飽私囊等不良風氣的盛行。財會人員在執行內部控制相關工作時,可以利用計算機技術存在的便利條件,優化信息登記與整理系統。財會人員將各業務活動所呈現的財政信息進行登記到信息系統中,之后,利用信息技術進行在線的分析,為企業項目活動的成本控制與收益評估提供精準的數據支持。最主要的是,信息登記平臺的創建,有效規避了由人為操作引發的控制風險,并更有效地提高了控制工作的效能與安全性。
3.創建內部審計、監督機制,提高內部控制執行力
內部審計部門的創建,為內部控制的貫徹和執行提供了豐富的載體。審計人員定期實行審計活動,從而保證企業經營風險的規避。同時,定期的工作審計,不僅可以增加審計部門與待審計部門之間的工作交流和信息共享,更在一定程度上督促了企業人員的素質建設。企業在稽核、審計、紀律等部門的基礎上增設虧會計審計部門。通過會計人員就審計結果的數據分析與整合,及時發現企業在經營與發展中潛藏的風險問題。除此之外,創建完善性的監督機制也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環節。企業應該結合《會計法》的相關法律標準,并結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切實有效地貫徹與創新監督機制。在法律機制的監督下,企業環境中的違法、違紀現象將得到有效的杜絕。此外,政府與社會作為外部監督的兩大主體,應加強內部控制的監督力度,保證企業在良好的市場環境中獲得良性的發展。
4.強化財會隊伍建設,提高內部控制系統操作強度
會計同其他職業不同,由于涉及到企業的財政利益,在專業技能以及職業素養的要求上更為嚴格。因而,企業應該就當前財會人員存在的素質問題加強培訓。首先,在專業技能的培訓上,要讓財會人員清楚掌握管理會計的工作理念與工作流程。其次,在培訓財會人員專業技能的同時,側重于信息技術領域的及技能水平提升。最后,要加強財會人員的法律意識建設,促使財會人員熟知關于法律的具體政策,從思想上遏制違法現象的發生。同時,財會人員要側重于交際能力、協作能力等基礎工作能力的強化與提高。以更加高品質的工作態度,投入到內部控制工作中,為企業的持續化經營與發展貢獻力量。
五、結論
綜上,在如此嚴峻的市場競爭環境中,企業的經營與管理風險日益突出,如若不能進行合理的解決與風險掌控,很可能造成企業因經營不善導致資金流損失或者露出破產端倪。因而,加強內部控制,是企業目前重要的改革方向,也是在市場競爭中維持有利地位的重要保證。企業根據自身的實際情況加強內部控制體制建設,力保各項業務或經營活動中資金鏈的穩定與安全。從而有效規避包括資金等其他經營風險,為企業實現縱深方向的發展進程提供基礎保障。
參考文獻:
[1]戴文濤,李維安.企業內部控制綜合評價模型與滬市上市公司內部控制質量研究[J].管理評論,2013,25(01):128-138+176.
[2]趙息,蘇秀花.企業內部控制經濟合理性分析--基于企業風險和成本效益原則[J/OL].審計與經濟研究,2013,28(03):58-64.
[3]戴文濤,王茜,譚有超.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概念框架構建[J].財經問題研究,2013,(02):115-122.
[4]張繼德.兩化深度融合條件下企業分階段構建內部控制體系研究[J].會計研究,2013,(06):69-74+96.
[5]樊行健,肖光紅.關于企業內部控制本質與概念的理論反思[J].會計研究,2014,(02):4-11+94.
[6]李連華,楊忠智,唐國平.企業內部控制效率提升路徑研究--基于傳化股份公司的經驗與借鑒[J].會計研究,2014,(07):82-88+97.
[7]葉陳剛,裘麗,張立娟.公司治理結構、內部控制質量與企業財務績效[J].審計研究,2016,(02):104-112.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