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偉
摘 要: 貧困生群體是高校中就業較為困難的一個群體,針對這部分學生的精準化就業幫扶工作,需要協調多方資源形成合力,完善多方參與的幫扶體系;同時創造社會實踐平臺,培育大學生的綜合能力;此外,可以探索將職業技能培訓引入校園,有針對性地對貧困生群體開展技能培訓,以切實有效地提高他們的工作技能,增強他們的就業競爭力。
關鍵詞: 貧困生 就業能力 全員育人
就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政府相關部門、學校及學生個人努力的共同結果。由于就業市場的需求因素及天然存在的競爭關系,需要學生全方位展示自身的綜合能力,調動全部資源,通過競爭才能獲取滿意的就業崗位。但對于高校中的貧困生群體而言,由于經濟壓力及因外在壓力導致的內在個性特征等因素,這一群體在就業中往往處于劣勢。
貧困生群體的就業能力缺失并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長期以來缺乏針對性指導造成的,能力的缺失可以通過有針對性的指導彌補。針對貧困生群體的就業幫扶工作,不能等到臨近畢業時才開展工作,必須融入平時日常教育管理中。在促進貧困生就業的諸多要素中,學校作為就業幫扶的實施主體,要充分調動一切資源,建立完善有效的幫扶體系,為精準化就業幫扶夯實基礎。
一、充分利用資源,健全幫扶體系
在全員育人的教育理念指導下,學校應積極擴展教育資源,服務于學生的就業工作。積極的社會影響力來自優化教育質量,不斷擴大知名度、美譽度和可信度,彰顯特色,這是學校的無形資產,是每個大學生具備的無形就業優勢,是構成大學生就業能力的外在重要因素[1]。學校在就業中的功能是為學生提供必要的就業信息,對于就業提出意見和建議,幫助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在培育就業能力的過程中,學校應當成為社會各方面資源的鏈接者和整合者。
這里的資源,指的是可以對學生給予切實幫助的師資力量、就業信息和社會支持系統。對內包括實現不同類別學生群體就業所需要的課程體系、講座培訓、實習崗位;對外則包括用人單位人力資源部門、歷屆優秀校友、對人才培養有一定建樹和看法的專業人士,他們給予學生更加專業、更具針對性的指導服務。校外資源的合理利用,能夠有效解決校內教學資源的不足,同時為學生提供見習實習、社會調查、生產勞動、公益活動的崗位。對于學校而言,需要將這些資源整合后,基于不同的就業需求提供給相應的學生群體。
對于貧困生群體而言,尤其要重視勤工助學崗位對于學生就業能力的培育。一方面可以有效緩解這部分學生的經濟壓力,另一方面可以使他們得到實踐鍛煉的機會。
二、依托實踐平臺,培育綜合能力
學校要實現針對特殊學生群體就業的精準化幫扶,就必須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最核心的是幫助他們提升就業能力。就業能力是大學生在校期間通過對專業知識和相關知識的學習、積累,通過對自身潛能的開發、培養,所獲取的能夠實現就業目標和自身價值,滿足社會發展和勞動力市場需求的多種能力的集合[2]。除了健全就業幫扶系統,針對貧困生開展就業幫扶之外,還應依托社會實踐平臺與符合社會需求的技能培訓促進他們能力提升。幫助他們了解并享受就業幫扶政策,完善“一對一”幫扶機制,制訂切實可行的就業幫扶計劃,針對他們的需求開展就業指導、崗位推薦、技能培訓等活動[3]。
社會實踐是銜接大學與職場的準備階段,是大學生接觸社會、了解社會并有效提升就業能力的重要途徑。對于貧困學生,應重視理論知識與實踐技能的并行提升。每一個職業都有專門的知識和技能。在職業生涯規劃與職業選擇時,應充分考慮個人的最佳能力,選擇最能發揮和運用自身優勢能力的職業[4]。因此,大學生應當在大學期間,提前掌握未來職業所需要的知識和技能。貧困生學生往往在實踐動手、協同配合、人際溝通方面能力欠缺,能力結構不均衡。因此,學校務必要高度重視這一類別學生在社會實踐環節的鍛煉。針對這一類別學生,可以組織他們多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及志愿服務,讓他們在與社會接觸的過程中受到啟發與改變。
大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除了應與時事熱點相結合,與服務社會相結合。更應與專業學習相結合,與提升就業能力相結合。與職業目標相關的社會實踐可以幫助大學生認清就業形勢、清楚職業規劃、增強競爭意識、培養職業道德、提升就業能力。在實踐中應使學生逐步確定職業興趣,提高就業能力[5]。
三、引入職業培訓,提升工作技能
與職業要求相契合的能力,完全可以通過專業的職業技能培訓獲得。學校應當鼓勵特殊學生進行職業技能培訓,培養職業所需要的基本能力?!吨腥A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強調,國家依法發展職業教育,鼓勵開展職業培訓,促進勞動者提供職業技能,增強就業能力和創業能力[6]。而國務委員馬凱于2017年2月在國務院就業工作部際聯席會議上強調:要增強職業培訓提升勞動者素質能力,堅持需求導向,建立終身職業技能培訓制度,提高勞動者技能水平。
目前各類針對大學生群體的職業技能培訓機構,對于學生的就業能力提升效果顯而易見,這充分說明了職業技能培訓的價值。學??梢蕴剿髋c各類培訓機構合作的途徑,嘗試將社會化的職業培訓逐步引入大學校園,以整體打包的形式降低職業培訓的收費門檻,解決特殊學生參加職業培訓的后顧之憂,使他們在足不出校的情況下,有機會接受多樣化的培訓,以切實提升就業能力。要提高培訓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各級各類培訓機構要跟著市場需求的指揮棒轉,市場需要什么人才就培訓什么人才、需要什么技能就培訓什么技能。要采取靈活多樣的培訓方式,可以是學校教育培訓,可以是短平快的培訓,也可以是崗前培訓,還可以是在崗位上學、在實踐當中學[7]。
在組織動員貧困生參與職業技能培訓中,必須在頂層設計上做好工作,解決貧困生參加技能培訓在經濟層面上的后顧之憂。可以探索將職業技能培訓作為國家助學金或國家勵志獎學金發放的前提條件,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職業技能培訓。同時,高校可以探索設立金融擔保制度,為貧困生的實踐實習、求職擇業提供小額貸款,最大限度地解除貧困生的經濟壓力。endprint
在當前社會變革趨勢下,對于勞動者必然要求專業知識與技能的齊備。高等教育與職業教育相結合,學歷教育與技能教育相結合,以職業培訓促進技能提升是當代社會對人才需求的必然路徑,同時是貧困生實現就業的一個重要選擇。
在全員育人的理念指導下,高校作為就業工作的實施者,必須充分動員一切力量,廣泛協調校內外資源參與學生就業能力培育提升活動中。要充分依托社會實踐平臺,引入職業技能培訓,扎實有效精準化地培育和提升貧困生的就業能力。
從實踐育人的角度出發,針對貧困生群體的就業幫扶,學校應當轉換思維,通過革新現在的能力培養模式,構建差異化的實踐育人體系,使每位學生的個性特長得到有針對性的充分發掘,使大學生得到充分的自我完善、自我發展的機會。加強自我提升意識的引導,幫助他們明確就業方向,并為他們提供可操作的社會實踐活動或職業技能培訓方案,從而促進貧困生群體就業能力的提高,實現擇業范圍的拓展和就業質量的提升,這是構建實踐育人體系的應有之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想政治工作從根本上說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針對特殊學生群體開展的精準幫扶工作,事實上就是響應和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針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這一具體化要求。
參考文獻:
[1][3]王曉紅.大學生職業發展與就業指導[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2(12):111,51.
[2]崔海英.大學生就業能力解析及就業能力提升策略——基于SWOT理論的視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0(02).
[4]田必琴.我的生涯我做主-大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與創業指導[M].河北大學出版社,2012(09):65.
[5]王卓凱.高校實踐育人新路徑的思考與探索[J].高校輔導員,2016(01).
[6]中國人大網.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業促進法[EB/OL].http://www.npc.gov.cn/wxzl/gongbao/2007-10/09/content_5374660. htm,2007.10.09.
[7]李克強.中國政府網.李克強在就業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http://www.gov.cn/premier/2016-07/16/content_5091912.htm.
基金項目:南京工程學院校級科研基金項目青年基金一般項目:高校實踐育人體系中多維分類法的探索與應用(QKJB20141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