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夢瑩+張磊
摘 要: 大學生勝任力是重要的大學生就業條件,指大學生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職業技能及特征,可勝任某職位或職業等綜合素質能力。大學生具備的道德水準、管理能力、綜合知識水平、個體條件等素質共同決定了其就業能力。勝任力理論能夠解決大學生自我個性發展、高校人才培養、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三者間的無縫對接問題。基于此,本文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展開討論,并基于勝任力理論致力于提升大學生的就業能力。
關鍵詞: 就業競爭力 勝任力理論 大學生就業
勝任力主要包括價值觀、興趣、個人性格、自我概念等內在驅動力,思維、技能、知識等外在表現力,指體現出的、能夠勝任某職位的個人特征,促使大學生在崗位上具有較強的勝任力,獲得更高的業績。勝任力理論下的大學生就業競爭,說明大學生有較強的綜合能力及適應力,習得一系列技能或特長,擁有可勝任某職業或崗位的能力,有相對性、獨特性、差異性等特點。對大學生職位產生決定作用的重要條件,包含大學生就業力,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及作用。作為一名大學生,對勝任力理論下的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分析探討顯得尤為重要。
一、培養大學生就業競爭力存在的問題
(一)社會需求及個體因素間的差異。
社會中普遍存在著差異,包含思維模式、認知能力等心智的差異,也包含性別、年齡等差異,以及價值觀、興趣、性格的差異,甚至知識技能的差異。所以,需接納這種差異,尊重人們的共性,大學生棱角被磨平的現象無人想看到,試圖用一個標準或者一套評價體系,評價大學生的就業競爭力是不切實際的。
用人單位用人需求及社會間的差異。所謂“一千個人眼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眾多用人單位及崗位有眾多的標準及需求。人的差異性及這種需求的差異性難以在實際工作中適配,自身也難以達到絕對統一。作為一名大學生,完全可以在一方面極致化,盡管不可能真正實現全面突破及發展。要求大學生所做到的極致,剛好是某一用人單位欣賞的差異化需求,這和現實是難以相符的。
(二)大學生就業競爭的相對性。
相對性是每一個競爭的個體具備的。一個畢業生在從事的崗位中可能是單位的優秀員工、佼佼者,但是在其他工作團隊中,未必如此。以政治理論中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今天的第一未必是明日的第一,因為長江后浪推前浪的事情時有發生。大學生在某一崗位競爭上因為有不同的崗位需求,所以可能會強于他人,但是又會在另外崗位不及他人。除此之外,隨著我國經濟社會改革的深化及高等教育的大眾化,企業人才需求及社會產業結構不斷調整,致使供需相悖的現象存在。從此可以看出,采用統一的標準對大學生的競爭力進行衡量,無疑是對大學生的發展性、多樣性的忽視,且一刀切式的評價指標,將大學生就業競爭的相對性割裂,同時背離了就業崗位的多樣性及社會環境的復雜性。
(三)具有社會性的高校人才培養功能。
當前大學生就業的問題,高校十分重視。一些學校就業工作的重點放在提升就業率上,因擔心學校的發展及聲譽會因為公開的就業率而產生影響,存在虛假就業的現象。有社會責任感的人才是高校應培養的,假設高校僅僅以學生為競爭目標,將造成大學生無視和他人的和諧相處,無視崗位和自身的匹配,無法實現個人的超越,無法實現社會的持續發展及穩定。所以說,針對高校人才培養的社會性,統一化的競爭力指標是不符合的。
二、勝任力理論下,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力
(一)提升綜合素質,以課后科技創新活動為抓手。
對大學生創新能力提升的有效化補充,便是課后的科技創新活動。大學生要積極主動地參與進這一活動中,憑借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項目計劃。對于課后科技創新活動的重要性,當前國家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全國范圍內鋪開了創新創業訓練項目,通過組織一些專業知識競賽,提升學生專業核心競爭力,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團隊合作精神。
(二)大學生道德水準的提升需做到多管齊下。
在求職過程中,各種誠信問題加大了大學生自身、學校、用人單位的就業成本,因就業壓力的增加,成為某種程度上大學生就業“負能力”。所以,為了提供給學生誠信就業的良好環境,需要從社會道德整體水準及誠信的制度化層面提升,基于積極的完善及健全法規、法律的角度。高校對校園誠信文化的構建及完善,需從校內誠信管理體系及誠信環境建設入手,引導及教育大學生,樹立正確的求職擇業理念。用人單位需公開選人、用人的標準,從公正及客觀化的角度出發,讓大學生明確就業能力、目標,提升就業的道德底線。家庭需基于關懷及鼓勵的角度,提供正確的擇業方向給大學生,幫助其形成良好的責任品質和責任意識。
(三)高等教育價值的體現應以社會需求為導向。
對于大學生綜合知識的要求,社會用人單位需密切和大學生工作崗位的實際需求關聯。這樣的綜合能力的培養及提升是建立在有關學科領域專業基礎上的,為一種可轉換成實際工作績效的,且擁有綜合的知識能力,對于大學生而言是非常重要的。高校需在對相關職業發展前景、畢業生供求狀況、經濟環境發展特點充分化掌握及了解的基礎上,對課程及專業體系設置進行適時調整,打破當前嚴格的專業界限,兼顧學科間的交叉融合,同時堅實學科的基礎知識,突出創造及創新能力的培養。
(四)提升大學生就業競爭勝任力。
勝任力因素是中介變量,對大學生就業能力產生影響。不僅如此,培養大學生的實踐能力也是有效提升他們崗位勝任力的手段,包括課外及課內兩個方面。現場實際操作是課外方式的本質,包含模擬訓練、社會調查、定崗操作、畢業實習等,但是當前這樣的培養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方式卻逐漸流于形式,均是因為客觀條件的限制,無法提供太多支持給大學生就業崗位的競爭力、勝任力,而特別值得高校借鑒的,是職業技術學校的做法及經驗。課內方式以專題討論為主,以案例講解為輔,也就是說,對學生有關理論及基本概念的加深,是通過介紹典型案例之后將課題或者專題設置出,組織學生展開分組討論或者模擬調查,提出最終解決方案。這樣的方式是學生就業競爭力及勝任工作力的基礎,可培養大學生從理論到實踐的應用及轉換能力。endprint
(五)學生專業技能及知識的強化,需以專業課堂為陣地。
高等學校的課堂是大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及知識的主要渠道,通過對教學內容、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以及現代教學手段及方法的科學化制定及應用,有機結合起專題及系統教學,將專業技能及知識傳授給大學生,便是大學生獲取技能及知識的重要途徑。循序漸進的課程設置促使學生有重點、分階段地做好學習規劃。如在大二、大三階段,對專業技能及知識訓練及學習的強化,是著重性強調的,且有些科目在課程學習中難度是遞進的,且是一脈相承的,需要學生將主觀能動性極好地發揮出來,形成有效性自我學習體系,主動思考、學習及探索。需培養出自己解決、發現及分析問題的能力,主動向老師請教,在遇到難題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對知識的應用進行強化及鞏固,激發出自己的創造欲及求知欲,通過和教師的互動及指導,提升自主學習能力,增強專業技能及知識學習的主動性。
(六)注重大學生個性培養,以社團為載體。
當前社會背景下,大學生有著豐富性、獨特性及差異性的特點,有鮮明化的個性特點,要將個性化的檔案建立起來,在充分了解大學生個性要求的基礎上,個性化地指導每位學生。要以校園文化為引導,在尊重大學生自主能動性、體性、獨特性的基礎上,通過豐富多彩的高校社團群體,開發學生的潛能,將廣闊的活動空間還給學生,提供個性化的教育平臺給大學生,并培養他們的興趣。校園社團是最廣泛的大學生群體參與的組織,是重要的高校文化的創造者,是重要的高校育人環境的構成部分。可實現大學生的價值,在活動中形成一種積極的自我概念,發掘學生的潛能,形成成長動力,促使學生更全面地參與競爭中,對自己的不足及優勢有充分的認識,且促進大學生個性的錘煉,培養調控、組織、社交能力,更好地在勝任力理論下提升就業競爭力。
我國政治經濟文化的進步及信息科學技術的發展,帶給大學生就業機遇的同時,也帶來一定的競爭壓力。基于此,對大學生就業競爭力的提升應當站在勝任力理論的基礎上,讓大學生付諸實踐,用于自我提升,為大學生就業勝任力打下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王宏偉,孫鳳芹,許亞平,等.基于勝任力理論的大學生能力素質模型構建研究[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13(10):149-149.
[2]梁輝.基于勝任力理論下的大學生就業能力培養路徑研究[J].山西青年,2016(15):116-117.
[3]李艷.勝任力理論視角下的當代女大學生就業能力提升研究[J].科技視界,2014(34):69-7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