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家
①這些年,我很在意整理身邊的物件,譬如時刻保持鞋架的整潔或是書架的井然。我無潔癖,也不是沒事找事,而是刻意為之。深知成功之難,挫折時時躲在鏡子的死角或側翼,而這些看似不起眼的日常細節,善待它,就能成為陽光或氧氣,滋潤自己,讓心沉下來、慢下來、靜下來,令自己保有一顆恒心,讓堅持成為一種習慣,在不知不覺中去堅持做一件事。
②是的,只有當堅持成為潛行、變成習慣時,堅持才可能被喝彩、祝福。
③很多人說過,我也這么看的:做什么事天分很要緊,但光靠天分是做不成事的。天分是飄忽云端的錦彩,是閃耀水面的流光,雖然能夠感覺,但還并不真正被你攥在手中、踩踏在腳下。它像你呼出或吸入的氣,是你的,又不是你的。它比淡掃的蛾眉更纖細,比新人的目光更敏感。它急促而瘦弱,消耗或閑置是摧毀的前奏,寒冷落寞無言。當你驀然想起它時,也許早已隨著時光流走,如同女人美麗的睫毛,秋蟬聲中,含不住任何一滴眼淚。
④記住,當你發現某種天分,請盯緊它,如同盯緊你的生命,然后朝著它來的方向尋去,以瘋狂的堅持、歇斯底里的堅持、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堅持,直到它逃無可逃,撞進你的懷里。你不必憚于進度緩慢,亦不必憚于走向極端。當我們的目光一絲不動,當肌膚古銅,背影沉重,當我們的宿命干凈,請相信,這一切并非苦吟,而是“未到江南先一笑”。
⑤何為堅持?兩個字:一個“勤”,一個“忍”。說起勤字,或許首先讓人想到“勤能補拙”這個質樸又帶點兒褒獎意味的成語。我要說,這是一個謊言。勤是補天的,不是補拙的。讓勤去補拙,無異于哪壺不開提哪壺,讓自己謀殺自己。我不敢想象,若陳景潤辛勤補拙去踢足球,博爾特去搞電腦編程,吳清源去研究天文,克林頓去救死扶傷……這個世界將會變成什么樣子?人倘不能循天分而動,越是堅持,越是自我為難,自我損耗,最后即便成功也是范進中舉式的成功。我們的教育制度偏偏倡導“勤能補拙”,追求“全面發展”,學中醫的英文不好不能畢業,學藝術的要追問牛頓定理。嗚呼哀哉!全面其實是最大的片面。字典燃燒,哲理哭泣,唯有黑暗的愚蠢和狡黠笑得開懷。我以為,天道酬勤,是天在先,這里的“天”字,既代表青天,也意味著個人的天分。人人都有自己的天分,把事業種在自己天分的土壤上,做自己擅長做的事,輔以勤勞,辛勤澆灌它,有天助,有地助,有自己助,風順雨來,雨過天晴,埋下的種子在微笑。
⑥再說“忍”字。人天生最怕忍字,卡夫卡不是說過:人類因為沒有忍耐心才被逐出天堂,因為沒有忍耐心,所以又永遠無法返回天堂。人不過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草,軟弱、渺小流淌在我們的血液里、骨子里,渴了要喝水,饑了要進食,冷了要加衣取暖,熱了要制冷降溫。這么嬌氣脆弱的生命,怎么受得了天天在忍字中煎熬?在忍耐中堅持,猶如熱鍋上的螞蟻,只想逃生,是做不了事的。但沒有一個讀書人會把天天掌燈讀書當罪受,正如沒有哪位晨跑者會為天天早起而苦,因為習慣使然。習慣既是生活方式,也是內容,在習慣中做事,像風消失在風中,是天人合一的意味,大道無痕的感覺。所以,要把“忍”字寫好,最好的辦法是養成習慣,讓習慣去把這個字抹掉。
⑦人生苦短,路途卻很漫長,沿途風大波惡,機遇與挑戰并存,誘惑與陷阱同生,你要自卑,更要自信;你要知彼,更要知己;你要辛勤勞動,更要循天分而動。天分是天意,要為天意去執著,不要讓勤去補拙。通往羅馬的大路只有一條,多一條都是歧途。
(選自《意林》2016年第7期)
閱讀
練習
1.請結合文章內容說說你對標題“去羅馬的路”的理解。
2.從文章中找出能表明作者觀點的一句話。
3.第⑤段主要運用了什么論證方法?有何作用?
4.請簡要說說第⑥段的論證思路。
5.俗話說“條條大道通羅馬”,作者卻說“通往羅馬的大路只有一條,多一條都是歧途”,你覺得他這樣說有道理嗎?為什么?
(孫 劼 設計)
(參考答案見87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