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該文主要介紹了江蘇省響水縣小麥抗逆栽培的典型模式與配套關鍵技術,旨在因地制宜、加快稻茬小麥抗濕播種應變技術示范與推廣,充分挖掘稻茬小麥“提質、降本、增效”潛力,提高農業安全生產水平,為持續促進農民增收致富、加快現代農業發展做出積極貢獻。
關鍵詞:小麥;抗逆;栽培模式;響水縣
楊海軍. 江蘇響水縣稻茬小麥抗逆栽培模式與技術[J]. 農業工程技術,2017,37(26):53-54.
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保證糧食生產安全,進一步調整優化農業結構,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和農民增收。近年來,響水縣農業產業結構不斷調整,水稻種植面積不斷擴大,水稻高產增效創建示范片全面推廣應用了連粳7號、連粳6號、徐稻8號等優質高產品種。但響水縣水稻生長后期常受到連陰雨天氣的影響,使水稻成熟期受到影響,同時也嚴重影響到下一輪小麥的播種和生長。小麥生產常常受到茬口影響,常常不能適期播種。為能夠爭取季節主動確保小麥適時早播,我們對小麥抗逆栽培模式進行了一項十分有益的嘗試和探討,使稻麥生產兩不誤,雙豐收。
一、稻茬小麥抗逆栽培模式
1、水稻秸稈還田集成小麥條播技術模式
對溝系健全,地勢較高、墑情適宜的田塊,可采取稻秸稈還田集成小麥條播模式。由于水稻秸稈生長量比較大,含水量較高難以切碎,秸稈需要在土壤中很長時間腐熟,因此對秸稈還田機械設備要求和作業質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業流程和技術要點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選擇帶秸稈切碎裝置的收割機收獲水稻后,保證15 cm的留茬高度,將水稻秸稈切成10 cm長的秸稈段,均勻的撒播到地面上。在秸稈還田的基礎上還要做施肥工作,增施總含氮量10%左右的氮肥作為基肥,避免秸稈腐熟過程中因為過多的消耗氮元素而影響到苗期小麥的健康伸張。基肥一般使用10%(16-18-6或者17-18-5)的配方肥25-30 kg,加入尿素15-20 kg。將尿素在秸稈還田前均勻撒播到田間,配方肥隨著播種一起施入
其次,機械條件。使用85馬力以上的拖拉機,配置鏵式犁翻耕機開展深翻作業,翻耕深度維持在22 cm以上,耕作深度維持在85%以上,碎土率在80%以上,泥土覆蓋秸稈率在80%以上。在條播作業時推薦使用復式播種機,能夠一次性完成的中旋耕、播種、施肥、覆土、鎮壓等作業工序,顯著降低生產成本[1]。
2、小麥免少耕機條播或淺旋耕人工撒播技術模式
對土壤含水量較高的稻田可采用免少耕機械勻播或淺旋耕人工撒播等技術,盡量提高適期播種小麥比例和播種質量,播種質量要求是“播深適宜、深淺一致、出苗均勻、苗量合理。播種過程中如果田間存在積水很容易造成小麥種子腐爛,影響到出苗率,所以針對田間積水較多的地塊應該將水排干后再播種,保證播種均勻一致,播種細致。控制好播種量也是保證小麥獲得高產和穩產的關鍵。合理控制播種量,播種量過大會導致麥苗細弱,分蘗量和成穗率顯著降低,從而嚴重影響到小麥產量。
3、小麥板茬人工直播播種技術模式
對地勢較低的田塊,可進行板茬人工直播,板茬直播技術能有效解決秸稈還田難題,而且在保墑播種、節省肥料、省工省本上都有著獨特的優勢,對提高小麥抗逆性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響水縣對于低洼地區適合采用上述方法進行小麥播種。
水稻收獲后,秸稈不用焚燒處理,將水稻秸稈用用久保田收割機收割,將秸稈打包運出收儲。人工撒播、開溝覆土。小麥板茬人工直播技術能夠減少用種量,機械作業簡單化,成本低,產值高,小麥播種后由于是板茬,播種后排水和灌水快,并且土壤不滯留水分,一般情況下不會爛種,能夠顯著提高小麥的抗逆性。
4、水稻田套種小麥播種技術模式
對不能及時收獲水稻的田塊,可進行適時套播種麥。在播種前做好種子處理工作,播種前用化控制劑拌(浸)麥種,矮化增蘗、控旺促壯,每公斤麥種用15%多效唑可濕性粉劑1 g拌種或100-150 mg/L多效唑溶液浸種。推薦使用包衣種子,在藥劑拌種過程中一定要攪拌均勻,避免局部出現藥害影響小麥的出苗率。在水稻收獲前3天播種能夠保證水稻收獲后小麥盡早生長到1心1葉時期。
稻麥共生期過長會嚴重影響到小麥生長,導致小麥苗期細弱,根系不發達,在冬前難以形成壯苗,還很容易出現死苗現象,常常造成缺苗。適墑播種就是保證稻田撒播小麥達到齊苗、全苗的目的。在水稻播種時,土壤含水率應該達到飽和狀態,保證大部分種子能夠拌入泥土中。
5、稻茬麥條帶免耕寬幅施肥播種技術模式
對種植規模較大而土壤濕度較大的,可積極采用江蘇農科院研制的稻茬麥條帶免耕寬幅施肥播種機及其配套機具,可一次性完成秸稈還田、小麥播種、施肥、鎮壓等多道作業工序,同時也解決了使用旋耕刀具易出現的秸稈纏繞、土爛堵塞、難以切斷等播種難題。
二、小麥抗逆栽培關鍵技術
1、品種選擇、播種時間及用種量
響水縣一般使用半冬性品種,要選擇抗倒伏、抗凍害、抗逆性、耐遲播和植株緊湊的小麥品種,如淮麥28、淮麥35等品種。適播期為10月中下旬,最遲不能遲于11月10日播種。一般播種小麥15-20 kg/畝,基本苗維持在25-30萬之間,同時要根據遲播時間適當增加播種數量。
2、高標準開好田間溝,推廣應用生長調節劑
播種后要立即高標準的建設田間一套溝,做到溝溝相通,確保田間排水通暢,達到雨止田干。開溝標準為間隔3-4 m開一條豎溝,豎溝深15-20 cm,腰溝深20-25 cm,地頭溝深度為25-30 cm。為了提高小麥的抗逆性,在播種前使用矮壯豐你等生長調節劑拌種后播種,培育壯苗,提高小麥的抗凍性。對于田間群體較大,有倒伏風險的田塊,應該采取積極措施防范,采用鎮壓、使用生長調節劑等手段控制。小麥進入孕穗期到揚花期使用增產素、豐產靈、活力素、勁豐等增產抗倒伏營養劑,提前預防高溫逼熟,干熱風的目的,實現抗倒伏、增產增收的目的。endprint
3、做好田間管理工作
在小麥出苗后要加強田間精細化管理,這是保證小麥獲得高產和穩產的關鍵。對于未施基肥或用量不足的麥田,要盡早補施苗肥或分蘗肥,確保基苗肥施足純氮9-10 kg/畝以上,占總量的50%-60%。促進小麥早發芽,培育壯苗,保證小麥安全越冬。出苗后要及時檢查出苗情況,對于斷壟嚴重的地區應該使用催芽的小麥種子及時補種。
其次,氮肥施入。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發現,小麥返青期氮肥施入量過早,使用量過大是造成小麥田后期出現倒伏和早衰的主要原因,對小麥產量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此,在追肥過程中適當延遲氮肥追施時間對保證小麥高產和穩產有著顯著的促進作用。返青期追肥要結合小麥的生長情況綜合確定,壯苗、生長旺盛苗、齊苗在返青期一般不追肥或者少追肥,田間缺苗嚴重,或者苗情較差的地塊要適當補種肥料,一般追施復合肥10 kg/畝左右。要重視小麥拔節期的孕穗肥的施入,保證田間小麥群體數量,提高穗粒數和千粒重。結合春季田間管理追施氮磷鉀復合10 kg和尿素20 kg。
最后,做好化學除草工作。對于對播種時未封閉化除田塊,在冷尾暖頭、日平均氣溫在5℃以上的晴天及時噴藥化除[2]。
4、做好病蟲防治
響水縣小麥病蟲害主要有赤霉病、白粉病、蚜蟲等,在做好農業防治的基礎上做好藥物防治。
小麥赤霉病在小麥在小麥齊穗見花全面用好第一次藥,做到齊穗揚花一塊,防治一塊,隔5-7天再全面施用第二次藥,為提高防控效果,降低麥粒上多菌靈的殘留,推廣使用氰烯菌酯、咪鮮胺(錳鹽)、戊唑醇的復配劑,用足劑量,并科學合理輪換用藥,提高防病效果。畝可選用不同藥劑配方交替用藥:①48%氰烯·戊唑醇懸浮劑70 g;②42%戊唑·咪錳可濕性粉劑60 g;③42%咪鮮·甲硫靈可濕性粉劑120 g;④75%百菌清·戊唑醇可濕性粉劑100 g;⑤25%氰烯菌酯懸浮劑100 mL+80%戊唑醇可濕性粉劑8-10 g。
對小麥白粉病病葉率達30%以上田塊,畝可加用50%醚菌酯水分散粒劑15-20 g或56%丙森·醚菌酯可濕性粉劑75-100 g,迅速控制病情擴展。
防治蚜蟲畝可選用:①10%氟氯氰菊酯水乳劑10-15 mL;②22.5%氯氟·啶蟲脒可濕性粉劑30 g。選擇機動彌霧機和電動噴霧器噴霧,要用足水量,彌霧機用水量20 kg/畝,電動噴霧器用水量30 kg/畝。在防治時,可加入腐殖酸或氨基酸等葉面肥,防病蟲、防早衰、防干熱風,保粒增重,促進小麥增產。
參考文獻
[1] 王純慶. 小麥三優三防高產抗逆栽培技術[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1999(01).
[2] 張 聞,于哲光. 抗逆優質小麥品種—輪抗178[J]. 農村實用科技信息,2005(05).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