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鎖
摘 要 在這個信息化的時代,信息越來越繁冗復雜且碎片化嚴重,信息傳播所需要的渠道和方式更加多樣和立體,傳統媒介單一化的形式和功能已經不能再適應信息傳播的需要,于是媒介融合便成為了媒介發展的趨勢和潮流,其中政府政策的支持、科學技術手段的發展、受眾強烈的需求以及媒介自身生存發展的需要是促使媒介產生融合的重要外在推力和內在動因。
關鍵詞 融合;趨勢;政策;科技;受眾;生存;多功能;一體化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19-0104-02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國馬薩諸塞州理工大學的浦爾教授提出的。融合媒介融合了印刷媒介,電子媒介等多種傳統媒介的優點,以網絡技術和數字化技術為核心,匯集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多種傳播形式,為當今社會廣大受眾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近年來,媒介融合在我國已經成為常態,并且在各種內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繼續深入發展。
1 政策的推動是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推力
20世紀90年代以來,互聯網在我國的出現和迅速發展使得各種媒介出現了融合的勢頭。為了緊跟信息時代發展的潮流,促進文化產業的發展,我國政府為媒介融合提供了極大的政策支持。1996年至2001年間,我國報業集團、電子集團在政府力量的指引下形成,雖然這只是形式上的結合,整合后的傳媒集團也井沒有發生理想的融合效應,但這是媒介融合在政府政策的指引下形成聯盟的典型范例,為后來的媒介融合打下了框架基礎。20世紀90年代我們國家的市場經濟發展還并不完善的情況下,媒介政策的鞭策為我國的媒介的發展指引了一條正確的發展方向,自此之后,我國不斷出臺相關政策、條例并形成相關管理部門支持、引導我國媒介的發展。2005年9月25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信息產業部聯合發布《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管理規定》,自發布之日起實施,管理媒介融合的發展。2014年8月18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四次會議又審議通過了《關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該指導意見明確要求在新形勢下,著力打造一批形態多樣、手段先進、具有競爭力的新型主流媒體,建成幾家擁有強大實力和傳播力、公信力、影響力的新型媒體集團,形成立體多樣、融合發展的現代傳播體系。這就要求媒介融合要著力發展科學技術手段,不斷提高媒介一體化、多功能的水平,同時還要進行準確的自身定位,做到信息發布內容“窄眾化”,提高媒介在受眾市場中的公信力和權威性?!蛾P于推動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對新形勢下我國的媒介融合的發展具有高度的指導性,在緊跟世界媒介發展大趨勢的前提下,有針對性地為我國媒介融合的發展道路提供了合理的規劃和大力支持,是我國媒介融合的重要外部推動力之一。
2 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是媒介融合的外部
支持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的尼葛洛龐帝把媒介融合定義為“各種各樣的技術和媒介形式都在匯集到一起”;清華大學新媒體傳播研究中心熊澄宇教授認為媒介融合是指“所有的媒介都向電子化和數字化這一種形式靠攏,這個趨勢是由數字技術驅動的,并在網絡技術的推動下變得可能。”由此可見,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媒介融合的過程中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F代科學技術的不斷應用與推廣,使新聞媒介的技術實力不斷增強,促進了媒介形態加速演變,讓不同媒介間的依存關系強化、功能邊界越來越模糊。原本分屬于不同媒介形態的生產內容,依托數字技術實現了跨平臺和跨媒體的整合,利用數字化終端,形成多層次、多類型內容的融合,并通過電信網、廣電網、互聯網三個信息傳輸渠道的融合傳送到受眾一端。而媒介終端的融合,為受眾接收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這些都依賴于科技的迅猛發展和普遍應用。比如我們日常使用的手機中的微信平臺,就是集文字、圖片、音頻和視頻為一體,利用移動互聯網終端將一個同時擁有多種用途的綜合社交平臺提供給給受眾,它將傳統的電視、報紙、廣播甚至是書信等具體媒介形態的功能整合在了一起,僅憑借微信這一個平臺,就可以接收新聞、廣告,又可以實現一對一,一對多以至多對多的信息交流,同時還可以通過音樂、視頻進行娛樂分享,這些便利的則是依托于互聯網和手機終端技術的發展才得以實現的。隨著科學技術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受眾群體的更替,手機在未來極有可能代替電視、電腦、廣播、電話等傳統媒介工具,以一種全能的具體媒介形態和多維立體的信息傳播形式獨領風騷,達到資源整合的最大化效果。
3 受眾的強烈需求是媒介融合的外部動力
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市場經濟體系逐步建立和完善,市場需求成為媒介從業者們工作的指南針。20世紀90年代以來,媒介消費者的需求一直在變化,由單一轉化為多元,由被動迎合轉化為自主選擇。隨著現代社會生活節奏逐漸加快,人們信息需求量也不斷擴大,人們要求隨時隨地獲得信息,要求能夠有效地獲得自己所需的信息,摒除垃圾信息,人們要求信息的趣味性,可視性而不是枯燥的文字信息,人們更要求可以積極主動地參與信息傳播,而非只能被動接受信息。受眾的這些異于過去的需求鞭策著信息傳播必須走媒介融合的道路,必須融合音、視、文字等多種傳播形式,融合大眾傳播、人際傳播、組織傳播以及群體傳播多種傳播類型特點需求,形成具有交互性,快捷性和綜合性的傳播媒介,以滿足受眾積極主動性、個性化選擇等特點以及匿名性、共享性、參與性的心理需求特征。媒介融合使各類傳統媒介發揚各自傳播介質的長處,制作不同類型的信息產品來滿足受眾的需求,形成小眾化和分眾化傳播,同時也滿足自媒體時代下人們作為傳者與受者的雙重身份的需要。以微博為例,它的評論和轉發功能就很好地適應了用戶對于信息的主動選擇性和傳播信息的互動性的需要,符合了用戶在傳播過程中的雙重身份;同時,微博的搜索引擎功能也太太增強了使用者對信息的自主選擇性,幫助人們從當今繁冗復雜的信息中迅速篩選出有價值的信息,這為使用者獲取信息提供了極大的便利。微博、微信這類融合媒介的具體傳播平臺開創了信息“微時代”的新紀元,同時也推動媒介融合進入了全新的階段。endprint
4 媒介自身生存發展的需求是媒介融合的內在動力
媒介融合是一種媒介資源的整合,可以實現媒介資源利用效率最大化,進而實現傳播效果最大化。市場經濟導致了各類傳統媒介間激烈的競爭,然而各類傳統媒介的功能形式十分單一,傳播效果十分有限,發展停滯不前。只有各種傳統媒介之間相互滲透、取長補短才能突破發展瓶頸,打開新的市場。通過媒介融合可以大幅度降低傳播成本,綜合各種媒介的優勢,整合傳播內容,最大限度的擴大傳播范圍、提高傳播效率和速度、擴大受眾的覆蓋率,充分發揮各種媒介的優勢,做到優勢互補,減少媒介資源的浪費。在當前錯綜復雜的媒介環境下,媒介類別豐富多樣,其更新換代的速度更是日新月異,傳統媒介單一的運作方式已經很難應付,各種傳統媒介只有在競爭中合作,在相互融合中借鑒才能取長補短,才能達到互利共贏的目的?,F在已經閱讀紙質報紙的人已經越來越少了,熱門打都愿意在網易新聞、騰訊新聞或者微信、微博平臺上閱讀新聞。這些網絡平臺整合了傳統報紙,廣播的功能,輔之以音頻、視頻的功能,在尊重新聞真實性??陀^性的基礎上利用網絡技術傳播信息,極大地擴大了信息覆蓋率和受眾數量,同減少了傳統的印刷工序,節省了紙張和經費,同時也提高了信息傳播的效率,這就是媒介融合實現資源整合、提高資源利用率的表現,也是傳統媒介形態與互聯網相結合的典型商業化模式,是傳統媒介生存發展的必由路徑。
綜上所述,媒介融合是媒介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在科技手段、政治政策以及受眾信息需求等多種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也一定會繼續深化發展,達到更高層次的融合以及更高層次的分工細化。我們已經進入了“融媒”時代,媒介資源走向共享,在這種大時代背景下無論何種媒介僅僅依靠自身的優勢單打獨斗根本不可能獲得成功。唯有媒介相互融合才有廣闊的發展前景,才能共同開拓媒介發展的新時代。
參考文獻
[1]鄧建國.媒體融合:基礎理論與實踐前沿[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7.
[2]宮承波.媒介融合概論[M].北京:中國館播電視出版社,2016.
[3]唐緒軍,黃楚新,王丹.中國媒體融合發雜報告[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7.
[4]楊溟.媒介融合導論[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13.
[5]任錦鸞,劉麗華,李波,等.媒體融合與創新[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1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