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利
摘要:人文教育是教育課程改革的一大趨勢。教育活動更加注重人的全面發展。英語屬于世界性語言,對學生而言,學好英語格外重要。要想引導小學生學好英語,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必須為學生創設良好的學習環境。學校是學生開展學習活動的主要場所,創建校園英語學習環境已成為英語教育的客觀要求。
關鍵詞:小學;英語;學習環境;情境
當前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主要采取“截流式”“灌輸式”的教學,將學生作為知識的容器。校園英語文化的缺失嚴重阻礙著學生學習能力的進步,學生對英語學習產生厭惡感。創設校園英語學習環境已勢在必行。小學階段,學生可塑性極強,環境對學生有很大影響。教師要充分把握住學生各種需求,積極創建校園英語學習環境,引導學生主動參與到英語學習活動中,在學習知識的同時,提升語言表達能力,鍛煉學生思維。
一、增強理論探索,奠定英語學習基礎
(一)理論學習
浸入式教學理論認為,學生獲得第二語言的過程雖不同于第一語言,但仍然要遵循一定的規律,首先啟動學生的聽覺,讓學生先聽得懂,然后引導學生說,在表達中習得語言。語言習得理論認為學生能夠掌握母語,主要是因為學校為學生學習提供了相互交流的環境,在這樣的語言環境中,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這些理論都是創建校園英語學習環境的理論基礎,教師要強化對理論知識的學習。理論知識達到一定水平后,教師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深入探究理論知識在實踐應用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形成自身獨特的見解。通過理論學習,教師提升自身理論水平和認知能力,并在理論知識的指導下,在課堂教學中創建良好的英語學習環境,讓學生在濃郁的學習氛圍中聽英語、學英語、講英語。
(二)全員培訓
校園環境主要是由學校創建的,教師在校園文化環境中發揮著主導作用。部分教師存在錯誤思想觀念,認為小學階段英語教學不重要,關鍵要學好語文、數學。在這種錯誤觀念的引導下,教師教學態度消極,更別說營造良好的學習環境了。環境對學生的影響極大,學生的自信心很大部分源于周圍的環境,同學的肯定、教師的鼓勵、校園學習氛圍等因素都會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為了保障英語教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必須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開展全員培訓,讓教師意識到理論知識的重要性,為校園文化建設貢獻一份力量。如,學校為了提升教師整體素質,培養一支理論素質過硬的隊伍,讓所有教師參與到校園文化建設中,學校領導定期安排全體教師進行校園文化建設相關理論學習活動。在學習之后召開心得體會交流會,并讓教師對本校校園英語文化環境建設提出合理化的意見、建議。學校收集教師的各種意見,及時糾正不當的做法。通過開展全員培訓,教師理論水平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思想觀念得到更新,再開展英語教學時,教學方式也更加豐富多樣。
二、設置教學情境,營造英語學習氛圍
(一)巧設導語
導語對學生的學習有積極影響。要想激起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必須設計別出心裁的導語,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中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愉快地學習,但英語畢竟不是母語,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當前,英語教學導入過程缺乏新意,學生缺乏主動探究知識的興趣。尤其是小學階段,這個問題更加突出。因此,必須精心設計導入語,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語言學習情景和氛圍,點燃學生熱情。如在教學《We love animals》時,教師播放英文版的參觀動物園視頻資料,并詢問學生:“Do you like animals ? What animal dou you like best?”在觀看視頻的過程中,學生學習熱情被點燃。學生紛紛舉手回答。通過問題式的導語設計,教師營造出濃郁的學習氛圍,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更愿意主動參與。
(二)媒體應用
情境創設對學生英語學習至關重要。小學階段,學生對環境的依賴性較強,如果教師能夠創設一定的學習情境,學生的學習效率將大大提升,課堂教學效果也會增強。然而在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只注重句式、句型、語法等內容的學習,忽視對學生實踐能力的培養,學生缺乏一定的語言環境,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以及將知識遷移到實際生活中的能力較差。
信息技術的發展將多媒體技術帶入到課堂教學中。多媒體技術為英語課堂教學提供了豐富的資源平臺,為學生學習創設了一個良好的環境。在小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創設一個生機勃勃的學習環境,激活學生學習思維,實現師生雙方高效互動。在設置教學情境時,教師要把握住小學英語教學趣味性、實踐性這兩大特點,利用多媒體技術的展示功能和播放功能,設計逼真的語言學習情境,幫助學生理解、識記知識,建構系統、完善的英語知識體系。在學習各種水果的英語單詞時,教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出示水果圖片,學生直觀、形象地觀看圖片,并學習單詞。這樣的教學方式滿足了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讓英語學習變得更簡單。
三、開展自由交流,拓展英語學習空間
(一)聯系生活
作為一門世界性的語言,英語越來越受到重視。生活中有很多公共場合都能運用英語。著名教育學家陶行知先生曾經提出:生活即教育。基于這種思想,教師要將英語學習活動與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英語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小學生將文本知識與生活實際聯系起來,在自由交流中,拓展學生思維,拓寬學生學習空間。小學階段學生發散思維發展尚不完善,教師可以通過實例引導,讓學生不斷思考。學生在學習英語的過程中也會有所感悟,并將日常生活與學到的英語知識聯系起來,對周圍事物和英語知識產生興趣,學習英語的熱情被點燃。在課堂上習得知識,開展交流討論,同時教師要讓學生利用課下時間,不斷練習學過的英語知識,運用英語相互交流。只有與生活相聯系,才能真正實現英語的實踐運用。如學生早晨到達學校后,跟同學打招呼時可以用英語。課間休息時,可以運用英語開展簡單的對話活動。
(二)開放性作業
隨著英語的普及和改革開放的深入發展,英語越來越多地被應用到生活中。教師要挖掘英語教學中的積極因子,設置開放性作業,引導學生相互交流溝通,在交流中提升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作業是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內容。教師在布置作業時必須靈活,不能布置單一的作業,要豐富作業形式和內容。小學階段,英語教師可以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和文本內容的實際需要,布置開放式的作業,挖掘社會生活中蘊含的英語知識。在學習完《I like dogs》時,教師布置作業:“與父母交流,用英語寫一篇作文,介紹自己最喜歡的動物,并說明原因,下節課大家展示交流。”學生寫完后,第二天一起用英語交流,學生的講述都很到位,對知識點的把握也很準確。教師的開放性作業起到了鞏固知識點的效果。endprint
四、挖掘校園環境,構建英語學習平臺
(一)英語角
外部環境對學生的學習有重要影響。在我國,英語屬于第二語言,為學生英語學習創造良好的學習環境已經成為學校的一項重要任務。學生一走進校園,就能感受到強烈的英語環境,有講英語的沖動。這是立體化校園英語環境的基本要求和目標。設置英語角是一種有效的學習手段。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班級內設置英語角,讓學生將搜集到的課外英語圖書、英語語言知識、相關風俗文化資料擺放到圖書角中,供其他學生閱讀,實現資源共享。教室內可以設置多個英語角,每個英語角布置不同的主題。英語角的主題不必局限于某一內容,必須體現開放性,既可以是課本內容的延伸,也可以就某一內容進行設置。通過確定英語角內容、準備制作材料,引導學生參與到英語角的建設中。在學習完《My home》這一課后,教師讓學生畫出自己家的圖畫,并用英語單詞標記出家里的各種家具、家庭成員等。學生動手操作。在制作結束后,學生上臺展示介紹,最后將圖畫放在英語角中。
(二)校園廣播
校園廣播是學校重要的基礎設施,在學校發展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校園廣播具有實用性、便捷性的特點,它往往被用來播放各種通知、校園活動、會議活動等。將校園廣播應用到英語教學中,不僅豐富了英語教學方式,更能調動學生學習熱情。學生的認知是在客觀環境中產生的。如果能夠在校園廣播中播放英語相關內容,學生耳濡目染,久而久之,學生學習英語的積極性被激發,語感增強,愿意主動學習英語知識。在具體實行時,可以循序漸進,首先播放一些簡單的,學生都能夠聽得懂的內容,然后逐步深入,加大學生英語信息的輸入量讓學生盡可能多地接觸英語。此外,還可以將學校的音樂鈴聲改換成英文,課余時間進行播放,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語言環境。英文歌曲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英文歌曲,并讓學生積極推薦新歌、經典歌曲。某學校校園廣播設置了school news(校園新聞)、English songs(英文歌曲)、famous aphorism (名言警句)、our stage(我們的舞臺)、follow me(跟我學)等五大板塊,每天根據設置的內容進行播放。在校園廣播的熏陶下,學生積極主動學習英語,提升了英語的使用頻率,學生主體意識增強。
營造校園英語學習環境,既是師生交流的重要途徑,也是調動學生視覺、聽覺等多種感官,培養學生語言運用能力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師首先要增強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探索,要認識到建立良好英語校園學習環境的重要性,然后在教學中設置相應情境,引導學生開展自由交流活動,為學生的學習提供保障。同時,充分利用校園廣播、校園英語圖書館、校園英語教室、校園英語角,為學生構建英語學習平臺。
參考文獻:
[1]隆濤.基于網絡技術的課后英語學習環境研究[J].高教學刊,2015,(10).
[2]周靈莉.如何提高小學生的英語語用能力[J].英語教師,2015,(13).
[3]黃潔,顏世云.互聯網環境下學生英語段落翻譯自主學習探究[J].陜西教育(高教),2016,(10).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