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勝楠
由河南大學藝術學院承辦的國家藝術基金“豫劇音樂創作人才培養”項目培訓已經如火如荼地進行了將近一周的時間。前期有授課專家項陽教授、張大新教授為學員們梳理中華傳統音樂文化和豫劇源頭的發展以及傳承,后有左奇偉教授聲情并茂地教授學員寫作技巧,使學員們自如地暢游在戲曲音樂的海洋中,不斷汲取戲曲文化的營養。
5月9日即項目進行的第六天,由康長安博士為學員們講授“中國傳統五聲性調式和聲”專題。康老師的講授幽默風趣、慷慨激昂,他強調了在音樂寫作中的縱向結構,使音樂的進行形成了縱合化的網面交織,為學員們打開了創作的新思維,使其受益匪淺。
康老師在卷首語中就指出“和聲是創造音樂美的重要手段!”音樂的形式不僅限于橫向的旋律形態,還要有縱向的和聲支撐,和聲的變化能創造各種不同色彩的音響效果。這種音響色彩的變化是不同于各色樂器自身的音色對比,因此學習多聲部的和聲語言,尤其是具有中國傳統五聲性和聲的技法,對戲曲音樂的創作和實踐是十分重要的。
整個專題課程分兩次講授,主要包括五聲性調式和聲研究綜述、五聲性調式的基本特征、縱合性結構的和聲方法、四五度結構的和聲方法、二度結構的和聲方法等幾個部分。
前半部分課程中,康老師分時期、分階段、分派別地為學員們梳理了世界和聲體系、中國和聲體系的起源、發展以及中國五聲性和聲的歷史形成和現狀。他指出中國五聲性調式不同于西方大小調,是由我國絕大多數民族所采用,具有普遍意義,中國的民族調式和聲是以五聲性調式為基礎的和聲問題。康老師將整個20世紀中國五聲性調式及其和聲的理論研究分為三個階段為大家講述:
第一階段:20世紀初-40年代。康老師列舉了早期主要作曲家們及其著作初步闡述、實踐了中國五聲性和聲的發展歷程。如趙元任的《中國派和聲的幾個小試驗》、黃自的《和聲學》初稿(未出版)、王震亞《五聲音階及其和聲》等。其中《五聲音階及其和聲》是我國第一部研究五聲性調式和聲的著作。
第二階段:20世紀50年代-70年代中期。在講述這個時期時,康老師特別強調了蘇聯文藝理論和文藝政策對中國文藝界的兩面性影響,期中以《和聲學教程》—伊.斯波索賓合著一書對中國和聲發展產生的積極、消極的影響,來啟發學員們實際應用的思考。之后列舉的丁善德《關于中國風味曲調及民歌的配置問題》、江定仙《學習和聲的幾個問題》、張肖虎《從幾首民歌編曲談和聲運用的一些問題》都是我國和聲界對民族風格問題的探討。黎英海與1958年完成的《漢族調式及其和聲》一書是我國第一部系統論述五聲性調式及其和聲處理的專門著作。趙宋光先生的《論五度相生調式體系》中明確闡述的“三組五音”則是中國音樂史上有名的“三種七聲音階”的根源所在,這與戲曲音樂的曲調寫作甚至豫劇唱腔的寫作,都有實質性指導作用。
第三階段:20世紀70年代中期-90年代。這是離我國近現代五聲性音樂創作最近的時期,一大批優秀的論著、創作芬芳爭艷。康老師重要指出的是樊祖蔭先生的《我國民間多聲與近現代和聲》,這是將中國民間多聲部音樂結構形態與西方近現代音樂從民間素材中提煉的和聲進行運用比較,是包含多聲部對位手法、西方作曲技法相結合的創新實踐。
康老師通過三個階段的梳理,鼓勵學員們要學會充分發掘、利用中國傳統音樂中各方面的自身資源,并要及時總結作曲家們在和聲技法上與本民族音樂資源相結合進行再創造的實踐經驗,運用到自身創作中來。
后半部分中,康老師主要為學員們介紹了具有典型意義的特性調式和五聲性調式和聲功能的特性兩大重要內容。特性調式主要有以下幾種:以花鼓戲為代表的湖南中部的羽調式,這是將徵音和升高一律的徵音同時發聲構成和聲音程出現,并同時以旋律音程方式并存的特殊音響,這種音階形式在侗族大歌中也有相同方式的運用;以侗族小歌類羽調式出現的包含清羽音等特異調式的音列;貴州苗族的徵調式“飛歌”;湖北鄂西土家族的“哭嫁歌”等讓學員們領略各民族風情的音調特征的同時,也加深了傳統民族多樣性五聲、七聲甚至七聲綜合調式特性的理解,為學員們今后配置多聲部音樂拓寬思路、積累素材。
在了解多民族調式特性風格之后,就怎樣為特色旋律配置具有五聲性調式和聲這一寫作技法上,康老師從五聲性和聲功能和色彩上為學員們進行了詳細的解說。他強調,就五聲性和聲的色彩功能要比大小調傳統和聲的可發揮性多得多,音響色彩的變化更為多樣、豐富。因為這是由我國傳統調式的多樣性(五聲、六聲、七聲等)即各調式的內部組成不同所決定的。這些不同組合形式不僅包含橫向的音階排列,還包含各種音程關系組合的和弦,以及他們之間相對自由、變換的連接方式等。
康老師還通過大量譜例的論證和音響的實際聽辨,來開闊學員的寫作思維,鼓勵大家大膽突破大小調功能理論的局限,從同宮場的角度來觀察運用各調式的運動規律,這樣才能保持和進一步發掘民族音樂的特色,并變幻出繽紛的音響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