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茹茜
【摘 要】定位是旅游地品牌建設的靈魂,只有實現獨特合理的定位,才有助于促進旅游資源的有效開發,從而促進旅游地的發展。五臺山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之首,卻缺少系統定位,本文重點對五臺山的定位展開調查研究。
【關鍵詞】五臺山;定位;焦點小組調查;問卷調查
中圖分類號:F59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1007-0125(2018)30-0241-01
多年來五臺山以佛教圣地、“清涼勝境”在民間享有盛譽,卻未曾進行明確的品牌定位。與其他三大佛教名山相比,五臺山的“無定位”在新時代的發展中暴露不少的弊端與不足。如何深挖和提煉五臺山具有競爭力的核心文化,實現獨特的定位,是未來五臺山發展的重大課題。筆者通過焦點小組訪談和網絡問卷調查等方法,對五臺山的定位進行了初步分析,以期為五臺山發展提供一些參考意見。
一、研究對象與方法
(一)研究對象
樣本的選取,先分層再隨機,1600名被訪者基本覆蓋各年齡段與各地域(中國)人群。
(二)研究方法
1.文獻查閱。查閱各類五臺山的文獻資料。
2.焦點小組訪談法。焦點小組訪談法是一種深度的定性調查方法。幾個選取對象通過自由交談深入探討研究主題,操作彈性大,靈活性強,適合于了解復雜抽象的問題,符合對五臺山文化深度挖掘的要求。
筆者邀請了五臺山旅游局、宗教局、文物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等部門的7位高層領導參與小組訪談。他們是五臺山歷史的見證者和建設的參與人,對五臺山文化有深刻獨到的見解。
3.問卷調查法。問卷調查法是利用書面問卷形式間接搜集研究材料的一種調查手段。通過問卷星和qq共發放1600份問卷,回收有效問卷1428份,有效率89.2%。
二、研究結論
(一)五臺山的核心文化
通過二手資料和焦點小組訪談得知,五臺山歷史悠久,生態環境優美,具有豐富多元的文化內涵,但最突出的是佛教文化。
佛教淵源:在東晉初年、后趙時期,佛教從洛陽傳入五臺山,佛、法、僧三寶俱全。到北魏時,佛教又經過涼州、敦煌、長安、大同傳入了五臺山腹地。
文殊道場:五臺山是漢藏共同認定的文殊菩薩的道場。武則天時期《華嚴經探玄記》中有:清涼山是代州五臺山也,之中的清涼寺,冬夏積雪,所以得名。此山及文殊靈應等。文殊菩薩是釋迦牟尼佛的第九代祖師,般若智慧的化身,被稱為是諸佛之母,在佛教中具有極尊地位。文殊菩薩的智慧是一種處世的大智慧,是五臺山佛文化的一個亮點。
佛教建筑:五臺山最好的佛教文物是各種佛教建筑。從唐代的佛光寺到元代、明代、清代到民國,五臺山的佛教建筑數量多、朝代跨度大、形式多樣,是中國建筑藝術的寶庫。
佛相關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五臺山佛樂是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傳承久遠。舞蹈(金剛舞等)場面恢弘,極具特色。還有佛教泥塑技藝、佛教彩繪技藝、磚雕、石雕等,都是五臺山景區佛文化的活化石。
(二)消費者對五臺山的心理“定位”
定位是指產品在消費者心中占據的獨特位置。五臺山從未進行定位,但“清涼勝境”聲名遠揚,大眾誤以為是五臺山的定位。了解消費者對于五臺山的現有認知,是知曉五臺山在消費者心中定位的有效手段,也是五臺山未來定位的基礎與參考。
網絡問卷中(多選題),認為五臺山是“佛教勝地”的比率最高,達78%;“清涼勝境”次之,占48%;“國家5A級景區”也有37%。
“清涼勝境”認知高,分析有兩大原因:一、五臺山進山口的大招牌上書“清涼勝境”,進山即可見;二、民間廣為流傳清朝皇帝去五臺山避暑的故事。
進一步分析,選擇兩個以上選項的居多,有859人,單選“佛教勝地”268人,單選“清涼勝境”49人,單選“國家5A級景區”30人。可見,大多消費者認為五臺山具有多元的魅力。其中,佛教勝地是五臺山的第一認知,清涼勝境與國家5A級景區是輔助認知。雖然“清涼勝境”聲名在外,但并未占據消費者的心智定位。
(三)新定位
1.定位方向分析。首先,明確宣傳“清涼勝境”不符合目前五臺山的發展。五臺山的旅游有明顯的季節性(從六月到十月),這是影響經濟收入的主要原因之一。此時,再多加宣傳清涼的特點不合時宜。但是,五臺山有許多獨特的自然風光,例如雪山,在中原地區少見,可以重點宣傳。
其次,把握佛文化仍是五臺山最核心的優勢。在定位時,應注意結合時代特色從文殊道場、佛家智慧入手,突出亮點。
最后,響應忻州市的旅游發展戰略——”聚龍口,填龍軀”。突聚五臺山在環境、文化旅游方面的龍口地位,發揮龍頭的作用。”立意五臺山為中國的五臺山、世界的五臺山。
2.定位概念提煉。由此,從佛文化、文殊、智慧、中國(世界)、雪山等多個角度提出四個定位概念以供參考:東方智慧,朝圣五臺;真佛境界,智慧五臺;中原圣雪,大智五臺;東方智尊,中國圣境。
三、結語
定位是品牌的靈魂。在五臺山的定位中,深挖主體的佛文化,定位獨特的核心文化,相信會讓五臺山綻放出更為耀眼的光芒。
參考文獻:
[1]周祝英.五臺山文殊菩薩彩塑藝術特色[J].五臺山研究,2017,(3):45-48.
[2]景天星.“申遺”成功以來的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 遺產研究——兼評《五臺山世界文化景觀遺產》[J].五臺山研究,2017,(3):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