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葉然
關鍵詞:網絡 ;信息安全; 隱私; 大數據技術
自從1969年美國阿帕網開始,網絡不斷普及,越來越多的個體被裹挾進互聯網中,互聯網時代已經來臨。從私域到公域,數字生活不斷拓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但同時,數字規則遠遠落后于數字生活,網絡安全有著極大的隱患,政府對于數據的保護與管理目前還處于相對空白的狀態。沒有規則保護下的大數據時代,人人都在裸奔。
一.大數據的異化——信息生態現狀分析
網絡的普及和社會信息化的發展導致了信息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信息開始以幾何級別增長。在這樣的現實挑戰下,大數據技術已然成為一種生產要素,向各個領域不斷滲透。大數據的應用與發展使得處理和檢索信息的能力增強,提高了生產率,便利了生活。然而,隨之而來的安全挑戰亦不容忽視。
2013年6月6日國家安全局合約外判商的員工愛德華?斯諾登向媒體揭露了一項由美國國家安全局(NSA)自 2007 年小布什時期起開始實施的絕密電子監聽計劃——棱鏡計劃(PRISM),棱鏡計劃的披露給了世界一個警鐘,網絡安全開始被放在聚光燈下。到2018年3月18日facebook被曝5000萬用戶數據被濫用的泄露門事件,再到滴滴等app被曝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
中國互聯網巨頭百度CEO李彥宏在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公開表示,“中國人愿意用隱私換取便利”。可事實果真如此嗎?沒有隱私保護的互聯網環境下,大數據正在異化。
二.誰偷了我的隱私?——信息泄露背后的利益博弈
首先,網絡運營商與用戶之間的利益博弈。下載一個app,為了正常使用,用戶不得不開放數十項權限,在使用權面前,用戶不得不讓渡隱私權。其次,正如,美國有線衛視新聞網CNN稱,對用戶的數據“挖掘”,已經寫入Facebook 的DNA。換句話說,不少APP目前的盈利模式,就是“越權收割”用戶的數據,再向軟件開發商、廣告商轉賣獲利,并由此衍生出規模龐大的“黑灰”產業鏈。
其次,黑客攻擊。作為新的信息富礦,大數據易成為黑客重點攻擊的對象,網絡安全事件不斷爆發。例如:2017年5月開始全球范圍內爆發的“Wanna Cry”勒索病毒、6月份 Hadoop 服務器因配置不安全導致全球 5120TB 數據泄露......大量數據的劇集不可避免的加大了用戶隱私泄露的風險,數據的存儲、權限邊界都比較模糊,這種攻擊比傳統的網絡攻擊更難發現和防御,對網絡信息安全技術提出新的挑戰。
最重要的是,網絡安全與國家安全休戚相關。在一系列事件背后還牽扯到更為吊詭的政治密謀,本文開始提及的“棱鏡計劃(PRISM)”就是美國將自身利益凌駕于其他國家安全之上的體現,此外,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英國“退歐“事件等都有大數據操控的影子。同時,備受爭議的維基解密(WikiLeaks)也顯示出互聯網時代下信息掌握者的話語權,沖擊著現有的國際政治格局,呈現出一種新的生態。
三.為我的隱私上鎖——保護信息安全的戰略措施
立足互聯網時代,數據已成為界定一個人網絡屬性的細胞,它早已不再是“身外之物”。我們必須加快規則的建立,為“我”的隱私上鎖。
首先,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是重點。美國網絡信息安全戰略提出時間早,已基本建成網絡安全國家戰略政策體系。而相較于美國等發達國家,中國網絡信息安全研究及相關政策的出臺較晚。近年來,隨著網絡信息愈加深刻地影響了國際形勢,我國對網絡信息安全的認識不斷深化,先后發布《國家網絡空間安全戰略》和《網絡空間國際合作戰略》。除了戰略方針的提出,筆者認為,執行落實需要做到:一建立起以法律規制為主,以行業自律為輔的保護模式。二在立法方面完善對網絡環境下隱私權的法律保護。構建良好的政策環境,指明未來網絡空間安全發展方向,實現信息化建設與信息安全建設并舉。
其次,加大對大數據安全保護力度的研發力度,加快培養相關專業人才。在科技研發上的資金投入要跟上,推動基于大數據的網絡信息安全保護技術研發于更新。
此外,加強對隱私信息的監管,由其是某些涉及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敏感信息。不僅要做到正面防御,還要提高反向追蹤的水平和能力。可以設立保護等級,建立重點清單,規范信息使用的流程,讓信息的使用皆有跡可循,不會被濫用。
立足于互聯網時代,人類通過網絡相互連接,信息流通,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革命式的變化。但同時,在網絡科技發展的同時,其中存在的安全漏洞與隱患,也必須得到我們的重視。理性分析大數據的生態現狀,構建良好的隱私安全保護體系。
參考文獻:
[1]張訓華.透過“凌鏡門”事件看大數據下的互聯網信息安全[J].數碼設計,2017,6(09):5-6.
[2]馮偉.大數據時代面臨的信息安全機遇和挑戰[J].中國科技投資,2012(34):49-53.
[3]賽迪顧問. 中國網絡信息安全發展白皮書(2018)[N]. 中國計算機報,2018-09-2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