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是我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必由之路。作為我國"五位一體"的總體戰略布局的有機組成部分的生態文明建設,必將滲透于農村新型城鎮化建設的全過程。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已經成為衡量農村城鎮化建設成效的重要標準,成為事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
關鍵詞:新型城鎮化;生態文明建設;理念
隨著新型城鎮化進程的加快,城鎮化建設與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也必然制約著農村新型城鎮化的可持續發展和農村的生態文明建設。為促進農村經濟的綠色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需同步推進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和新型城鎮化建設進程,需轉變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理念,加強農民生態理念培育,提升農民生態文明意識。
1.新型城鎮化與生態文明建設
新型城鎮化是以城鄉統籌、城鄉一體、產業互動、節約集約、生態宜居、和諧發展為基本特征,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鎮、新型農村社區協調發展、互促共進的城鎮化。城鎮化建設的過程涉及人口、土地、產業等,是讓一部分有條件的農村人口向城鎮和城市集聚,以農業為主逐步轉變為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為主,一部分農業用地逐步變為城鎮用地的過程。與傳統的城鎮化相比較,新型城鎮具有以人為本、優化布局、協調發展、傳承文化的特點。所謂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以生態文明為指導理念,不斷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從而追求和創造生態文明成果的實踐活動,是通過轉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合理利用并節約自然資源,保護并改善自然環境,在當代人與后代人的合理需求上達到平衡的狀態,實現國家和民族的永續發展。
2.當前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我國從城鎮化探索到新型城鎮化的提出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歲月。在十八大之后,生態文明建設在全國范圍內被提到了一個歷史新髙度,作為當前我國社會發展的重要主題和發展方向,城鎮化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也越來越受關注。城鎮化在改變城鎮居民生產方式、生活方式以及居住方式的同時也必然帶來整個經濟社會的變革和發展。目前,我國農村在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也取得了突出的成就,主要表現在:
2.1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長足發展
近年來,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從認識到實踐發生了重要變化,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的作用逐步顯現。在生態文明建設的過程中,我們以建設生態文明和環境友好型、資源節約型社會為主要戰略任務,保護資源環境在經濟社會全面協調的可持續發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我們從認識到實踐的過程發生了重要變化。全國人大于 2008 年正式批準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部,目的是為了更好地發揮環保在宏觀調控和服務民生等方面的功能上提供保障。當前,我國的環境保護已從環境保護滯后于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同步;從重經濟增長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經濟增長并重;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經濟、法律、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來解決環境問題。
2.2整體生態環境質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
近年來,我國的整體環境質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在全面推進污染的治理過程中,充分落實了《大氣十條》、《水十條》,并加快編制《土十條》。截止2015年,我國有已74個城市首批實施了新環境空氣質量標準,其PM2.5平均濃度同比下降14.1%,全國二氧化硫、氨氮化物等污染物排放量預計也同比持續下降。
2.3生態環境文化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
生態文化理念是生態文明建設的靈魂。我國人民已經基本確立了環境保護意識,樹立了資源節約型的消費觀念,并開始培育綠色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生態文化理念已逐步深入人心。主要表現在:生態文化的內涵不斷的得到擴展,生態文化、生態理念融入到地方的傳統節日和文化節日之中,生態文化節日得到大力的發展;全社會基本形成和樹立了以尊重自然、節約資源和善待生命為主的道德新風尚;全社會深入開展綠色系列活動,不斷的營造環境友好型的文化氛圍,綠色消費、節約消費和文明消費的理念已經深入人心。
2.4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制度不斷完善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生態文明建設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已成為當代中國的發展共識。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的生態文明建設不是一句空口號,需要根據生產力水平和社會發展狀況的變化而不斷變化,與時俱進更新發展理念、進行科學規劃,做到制度先行。一方面,黨和國家從頂層設計的角度對新型城鎮化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給出了越來越完備的政策制度;另一方面,針對新型城鎮化中的生態文明建設的政策制度也在不斷健全。早在2016年2月,國務院發布《關于進一步加強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見》,提出海綿城市建設,不斷營造城市宜居環境。與此同時,地方各級政府也綜合考慮地方實際情況,紛紛出臺了新型城鎮化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規劃。
3.農村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
3.1農村生態環境保護體系不健全
雖然近年來我國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關于環境保護的法律,但城市和農村的生態環保立法方面仍體現著城鄉二元結構的不平衡性,對城市環保立法比較重視,而對農村的相關方面比較疏忽,對城市司法案件的處理比較多,但對農村的司法處理案件比較少。監管體系不健全,從而缺少專門的監管機構,社會對農村環境的重視和監督程度也不夠,出現責任時各個相關部門總是互相推諉,無人負責。
3.2現代生態農業發展嚴重滯后
當前農業生產對農村生態環境的影響加劇。農業生產效益的提升依靠過量使用農藥化肥,農業污染形勢日益嚴峻,在農業生產中,超出標準用量的幾倍使用,以此來提高經濟作物的收益。農作物秸稈處理不當每年大量的秸稈在田地里直接焚燒,大量的 CO2或者有害氣體直接排入空氣,造成嚴重的大氣污染。
3.3農村的土地污染狀況嚴重,城鎮建設用地無限擴大
根據 2014 年發布的《全國土壤污染狀況調查公報》結果顯示,“全國土壤環境狀況總體不容樂觀,部分地區土壤污染較重,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堪憂,工礦業廢棄地土壤環境問題突出。全國土壤總的點位超標率為 16.1%。農村農藥化肥使用過量,利用率低,加劇了我國耕地的污染,使得我國農村生態環境進一步遭到了破壞。土地荒漠化程度加劇、種植和放牧過度、森林面積和耕地面積減少,土壤肥力衰退,土地的流失嚴重,對耕地面積 18 億畝的最低紅線產生了威脅。 同時,為滿足第二產業、第三產業和大量農業人口在城鎮聚集,城鎮建設用地在無限擴大。大量對農業耕地和農民宅基地進行征用;地方政府將城鎮硬件設施建設單純地作為業績指標,大量修建大廣場、大馬路、高檔別墅區等不滿足地區實際需要的建筑,使得建設用地進一步擴大并被浪費。
3.4農村水污染途徑不斷增多,水環境惡化嚴重
隨著我國工業化和新型城鎮化的加快發展,企業的排污量也逐年增多。這些被排放的污水中含鉛汞等有害物質,對農民的生產生活都會造成影響。我國的水污染事件每年都在增多,被污染的江河多達70%。農村的畜牧業養殖產生的大量糞便和排泄物,以及過量使用的化肥隨雨水流入到江河中造成大面積的水體富氧化。而我國仍有很多農村的飲用水得不到保障,飲用水中大腸桿菌超標,一些水生生物的棲息地遭到污染,甚至瀕臨滅絕。同時,地表硬化,雨水下滲量減少,污染水源流入城鎮河道、湖泊后,導致城鎮水體的污染,加劇水環境的惡化。
3.5農村居民生活污染物排放污染加劇,規模養殖排泄物污染嚴重
受制于農村社會經濟發展緩慢和環保基礎設施建設滯后的影響,農村居民生活污染問題日益嚴重,特別是生活污廢棄物丟棄和生活污水隨意排放問題亟需改善。隨著城鎮化的推動,農村居民的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大量的一次性生活用品以及產品的包裝的使用,如一次性塑料袋,由于難以分解,回收利用率低,田間地頭隨處可見,嚴重污染著農村的生態環境。畜禽養殖是農村地區發展致富的一個快速手段,規模化養殖逐漸在農村地區日益興起,由此所導致的牲畜糞便肆意傾倒堆積,嚴重危害著農村的生態環境。
3.6大氣污染嚴重
據統計,我國工業廢氣排放量占到我國廢氣排放總量的百分之八十五以上。有數據分析得出,當城鎮化率每上升一個百分點時,工業廢氣排放量也會隨其增長一個百分點。農村城鎮化的廢氣排放源自于工業和燃煤污染、機動車污染、施工揚塵污染、二次污染等。這不僅惡化了城鎮大氣環境,而且對于霧霾治理雪上加霜,加重民生醫療負擔;同時,各種污染企業從城市逐步向小城鎮和城市周邊及農村蔓延趨勢嚴重。
4.新型城鎮化背景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理念思考
新型城鎮化作為我國未來社會的發展方向,其生態文明建設需要以生態城鎮的文化理念作為意識基礎,通過提升政府、企業、公眾行為主體的生態文明意識實現城鎮化進程中社會價值觀和發展觀的轉變,從制度建設、監管方式等方面創新城鎮生態文明的治理方式。
4.1進一步強化生態文明建設的文化理念
作為一個人口大國,新型城鎮化需要完成幾億農業人日的城市化,新型城鎮化是以人為本的城鎮化。作為城鎮生態文明建設的最直接主體,城鎮居民是生態城鎮的直接設計者、建設者和管理者。正如辯證唯物主義所認為的“意識具有能動作用”,人的行為方式一定程度上決定了生態城鎮建設的好壞程度,而行為方式受到意識的影響和支配。若沒有居民生態城鎮的意識文化,就沒有新型城鎮化進程中生態文明建設的碩果。因而,必須加強宣傳工作,培養居民生態城鎮的意識。
4.2進一步増強生態文明建設理念的傳播力
生態城鎮的宣傳工作,不僅僅是“保護環境、節約資源”的口號響喊,而應當讓城鎮居民充分認識到生態文明對于生態城鎮乃至整個新型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性,增加人們對環境的主體意識、憂患意識和責任意識。一方面,要保障宣傳對象的全面覆蓋,將公眾、企業、政府均納入對象范圍,増加環保教育投入,建立免費環保教育課程,普及全民的生態城鎮知識。另一方面,擴大生態城鎮的傳播力度,充分利用當前發達的新媒體力量,利用各類媒體宣傳報道生態城鎮的理念和文化,將新聞輿論效果和城鎮環保事業有機結合,采用活動與競賽的形式,推動形成一種能夠明確定位、功能上可以互相補充、覆蓋面相對廣泛的輿論引導和傳播格局。
4.3進一步擴大生態文明建設的參與度
城鎮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僅是政府和國家的事情,也不僅僅是學術界進行理論探討就可以完成的,而應該是在國家和政府的指導下進行的社會行為,需要全社會的支持和參與。居民生態城鎮意識的培養要充分發揮意識對行為的支配作用,讓城鎮居民在切實的行動中體會生態文明,提高對城鎮生態文化的認知能力和認同度。在新型城鎮化中,生態企業、生態學校、生態社區、生態家庭是構成生態城鎮的重要部分,通過對企業、學校、社區、家庭的滲透,動員全社會共同為之努力。
4.4進一步改變傳統的生態文明建設觀念
農民生態意識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著我國農村生態文明建設的進程。培養農民養成保護自然環境尊重自然規律的良好的生態意識,需要不斷的加強農村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一方面要制定符合當地生態環境現狀的具體教育內容,改變過去脫離實際情況,內容陳舊單一的形式。過去的生態教育主要是圍繞著環境保護這一方面展開的,但隨著經濟社會和城鎮化的發展,出現的新的問題已經不單單是保護環境就能解決的。要從根本上轉變農村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大力宣傳發展以科技為主的綠色農業,引導農民要合理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開展農藥化肥使用的專項培訓,向農民介紹綠色農業的優勢,講解如何處理垃圾和使用農業機械化產品等。從經濟社會生活各個方面來幫助農民群眾樹立正確的全面的生態意識觀念,幫助他們養成文明健康的生活習慣,合理有序的促進生態文明在農村的發展。另一方面,要發揮農村基礎教育資源的作用,利用學校和社區的影響力,開展村村到戶式的教育方法,擴大受教育的農民的范圍,在學校教育中,加強環境保護和人與自然和諧觀念的教育。
4.5進一步推動鄉鎮企業樹立可持續發展觀念
鄉鎮企業能樹立正確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觀,是促進農村經濟和環境良性發展的重要保障。一個企業的發展理念決定了它的發展方向和發展方式,只有堅持可持續發展理念的企業,才能在企業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平衡經濟效益和生態環境之間的關系,不會以犧牲環境的代價來換取眼前的經濟利益,用科技創新帶動企業的良性發展。樹立企業可持續發展理念一方面我們要加強對鄉鎮企業的環保宣傳力度,改變過去依賴資源、盲目擴大只為求經濟效益的企業發展觀念,強調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要在企業效益和生態環境之間找到平衡,企業家商人要轉變思想,成為有著社會責任感和可持續發展觀念的領導者。另一方面,要認識到科技的作用,加大科技推廣范圍,利用科學技術提高企業效益,減少污染排放,形成可持續的經濟發展模式。鄉鎮企業要科學布局,提高對自然資源的利用率,合理開發不盲目開采,改進技術,從而改變過去的浪費嚴重的現象。加快鄉鎮企業的產業結構調整,更加的注重農村生態環境的發展,走一條效益和生態共贏的道路。
4.6進一步發揮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
利用無線網絡、廣播電視和報刊雜志等主流媒體對農民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宣傳,可以極大的擴寬影響的渠道,增強宣傳的效果。開發關于生態環保方面的 App 軟件,讓農民可以隨時隨地了解預防病蟲災害的最新知識,懂得如何進行垃圾處理分類等環保常識。通過廣播電視向農民宣傳生態文明的理念,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果,幫助其了解人和自然的關系,幫助其形成尊重自然規律的世界觀價值觀,意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是每個人的責任和義務,大自然是人類存在的基礎,生態環境的好壞與每個人都息息相關。利用大眾傳媒的導向作用,在農村形成良好的文化氛圍,并影響著每個人的生產生活。
參考文獻:
[1]王學儉,宮長瑞.生態文明與公民生態意識[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2]王宏斌.生態文明與社會主義[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11.
[3]張占斌,張孝德,樊繼達.中國新型城鎮化建設研究[M].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2013.
[4]李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研究[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2013.
作者簡介:
趙向東,男,漢族,1982年6月生,甘肅林業職業技術學院教師,講師,主要從事教學和學生教育管理工作。
基金項目:
本論文為甘肅省科學技術廳2018年軟科學專項《基于綠色發展理念的天水新型城鎮化進程中農村生態文明建設制約因素及突破路徑研究》(項目編號18CX1ZE050)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