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霞
摘 要:在當代中國,文化自信是具有科學性的時代命題,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走向復興的精神源泉,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破浪前行、繁榮發展的精神武器,是中華民族走向世界、面向未來的精神脊梁。進入新時代,只有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發展,才能使中華民族永遠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但隨著社會發展和多元文化相互激蕩等原因,文化自信缺失凸顯,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了解文化自信的缺失,并為解決這一問題提供積極有效的對策,進一步增強當代國人的文化自信。我們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前進方向,堅持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不斷創造中華文化的新輝煌。
關鍵詞:文化自信;缺失表現;培育途徑
文化自信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一個政黨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和積極踐行,并對其文化生命力持有的堅定信心。在十九大報告當中,習近平總書記向全黨全國人民發出了“堅定文化自信,推動社會主義文化繁榮興盛”這一偉大號召,強調“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
但一直以來,一些國人對中國的文化缺乏自信,這種不自信體現在學術、教育、藝術、社會生活等諸多方面。
(一)缺失自身文化科學認識,盲目追隨西方文化。
我們的國家和民族走到今天,在世界上越來越令人尊重,這說明我們的文化傳統是優秀的,我們之所以還缺少文化自信,就是我們對自己的民族文化,尤其是一些民間文化不了解。不僅認識不到它的好,反而簡單粗暴地認為它落后、低俗、土氣。我們自身的一些文化,風俗習慣當然有它的局限性,但那不主流,不是全部。
新加坡曾開展全國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和保護,其涵蓋面甚廣,就連華人的婚嫁禮餅制作也被納入其中。既然婚嫁禮餅具有非遺價值,傳承千年的中華傳統婚俗文化就更值得關注了,它早已固化成我們這個民族某種共同的文化符號。
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歷史和文化的原因,我們的傳統婚俗文化并未得到足夠重視。傳統婚俗似乎太過煩瑣,但仔細考量,其中的一些文化元素仍有無可取代的價值。比如傳統婚俗所倡導的相敬如賓、舉案齊眉,所指向的家道和合、尊禮孝親,都有現實價值。不能武斷地把傳統婚禮就看成是封建的、落伍的,認為西方婚禮才是時尚。當下,在一些地方,一些年輕人選擇就是“披紅掛彩相對拜”的傳統婚禮,把老祖宗的婚俗禮法撿起來,不也很酷很有中國畫風么?
(二)將中西方文化對立,排斥一切外國文化
這一類人表面上看來充滿自信,實際上是一種不自信的表現。《倫敦新聞畫報》中有這樣一張圖片,中國第一條鐵路。1876年7月,怡和洋行未經清政府批準,在上海修建了中國第一條運營鐵路——淞滬線,全程十五公里。后來,清政府花費二十八萬兩白銀將其贖回并拆除。這種盲目排外,保守愚昧,扼殺創新的行為,最終造成了清政府的悲劇。
當今社會也或多或少存在著盲目排外的行為。前幾年,因為國與國之間的一些矛盾,隨處可見的抵制蘋果手機,抵制日本車,砸手機,砸車等等新聞。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我們衣食住行涉及的大大小小的產品,幾乎都是“混血兒”。即便是我們想抵制,也是抵制不了的。正如一個年輕學生說的:我們要抵制日貨,并不是要砸自己的日貨,我們應該在各行各業都做的比它好。我們的官員比他們清廉,我們的街道比他們干凈,然后我們的橋也比它結實,還有我們的年輕人,比他們更有未來,更有希望。
文化是一個民族的基因、血脈和傳統。加快培育和鑄就真正的文化自信,關鍵是不忘本來、吸收外來、著眼將來。
(一)摒棄弱勢自卑心理,以正確的文化心態堅定文化自信
當今,全球經濟文化深度融合,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我們必須要擺脫文化自卑心理,拋棄文化弱勢心態,克服文化防御的心態,樹立正確文化心態。
拋棄文化弱勢心態,必須認識到:歷史上沒有任何一個強盛的民族是靠否定自身而崛起的,也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崛起是靠虛無主義托起的。克服文化防御的心態:對自己的文化,決不能只夸長處,拒絕承認存在的問題、隱患和危機;對別人的文化,只找他們的短處,這其實是潛意識里的民族自卑感在作祟。
文化自信,表現出來的應是一種平和心態,以和而不同為支撐的,健康良好的心態。正確的文化心態應是自尊、自重、自信,且謙虛謹慎、好學善取。是一種堅毅、豁達與安詳的心態。我們的文化歷史如此悠久,底蘊如此深厚,特色如此鮮明,怎么能夠經不起幾句批評?就是我們要堅定文化自信,首先我們的心態要正。
(二)推動傳統文化的與時俱進,在文化創新中堅定文化自信
我們的文化博大精深,歷經5000年發展從未中斷,那么依靠的是什么?依靠的就是創造力。一種文化如果沒有創造力,那么就沒有生命力,尤其處在風云變幻、競爭激烈的當代世界。
提升文化自信,不僅要繼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而且要對其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激發傳統文化的現代活力。韓非子的“以法治國”理論是我國先秦法家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經過實踐沉淀下來的寶貴歷史財富。雖然有些內容已經不符合當今社會的發展:法家強調的重刑主義,韓非提倡磔等刑法,過于殘忍暴力,對于我們今天法治社會來說是不可取的。但我們也要用理性的思維方式批判繼承韓非的思想,他提出的樹立法律權威、堅持用法治來治理國家,打破了傳統的“人治”觀念、加大執法力度對我們有極大的意義。隨著我國依法治國建設的發展,越來越多的人將視野轉移到韓非子身上,我們只有吸取他的優秀思想,同時剔除其封建落后的糟粕,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立足于當代的社會實踐, 才能制定出更加利于社會持續發展的法制體系。
(三)落實開放發展新理念,在文化交流互鑒中堅定文化自信
封閉的文化不僅是無聲的,也是無力的。培育與堅定文化自信,不能自我封閉,必須實施開放發展新理念,推進文化的交流合作。由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辛亥革命,推翻了帝制,結束了在我國統治兩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可以說是一場翻天覆地的大變革。如同其他一些國家的近代革命一樣,也會受到世界性先進理論和思想的影響和指導。而中山先生也正是由于其思想的開放性,才能吸收和容納國外的先進思想理論和具體措施,這也展現出了這位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家明睿的思想見解和開放的博大胸襟。
正是有了這種“兼容并蓄、海納百川”的品格,中華文化自然才能“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當今的世界是一個開放的世界,這是中國文化全面復興的有利契機,也是提升文化自信的歷史機遇。因此,我們要“促進不同文明、不同發展模式交流對話,在競爭比較中取長補短,在交流互鑒中共同發展。”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現文化自信。
文化自信,它不僅僅是一個詞語,更是一種信念、情感,同時也是一種磅礴的力量。對我們來說,文化自信是對過去的認同,更是對未來的擔當。堅定文化自信,有助于實現文化自強,增強我國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正如十九大報告中所講的那樣: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只有不忘自己民族文化的本和根,順應時代發展的潮流,以積極的心態面對外來文化,才能找到復興的鑰匙,走好復興的征程,最終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