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靖瑜
摘 要:在文理分科觀念的影響下,人文思想、人文科學的研究和傳播歸屬于社會科學的范疇,其文章也多見于社會學、哲學、自然辯證法等文獻中。然而隨著時代的進步,文化的傳承,科技期刊特別是科技新媒體承載人文功能、弘揚人文精神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和重視。就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人文精神的建設進行研究,力求在傳播學術知識、交流學術觀點的同時,使人文價值得到更大的挖掘和弘揚。
關鍵詞:科技期刊;教育媒體;新媒體;人文導向;人文精神
一、人文精神在教育媒體傳播中的發展軌跡
在七、八十年代,教育傳媒在當時社會形勢的約束下,呈現出指令性的特征, 計劃經濟賦予大眾傳媒的指導性地位使其關注點聚集于“政治”與“生產”,塑造“典型人物”無一例外的是社會建設、物質生產領域的帶頭人,是為了滿足政治宣傳的需要。在這一時期,教育媒體傳播中的人文精神主要體現為“人文教育”。
九十年代之后的媒體進入市場競爭體系,教育媒體同樣也走上了市場化的道路,絕大部分經費來自營銷發行,營銷發行量的大小決定了媒體的實力,因此學校、學生成為教育傳媒真正意義上的“衣食父母”, 因此教育媒體在制作過程中注意了學校、教師、學生的需要。這一階段,教育媒體傳播中的人文精神主要表現為“人文關懷”。
教育媒體傳播全面表現出對“人”的關懷是在建構主義的學習理論進入中國教育界并被廣泛接受以后。建構主義學習理論以為知識是學習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會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教師和學習伙伴)的幫助,利用必要的學習資源(主要指教育媒體),通過意義建構的方式獲得的。建構主義強調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發現和建構,這一理論對教育媒體傳播的影響很大。
然而,當教育媒體及教育工作者正在努力關注“人文關懷”的同時,許多現象卻令人擔憂。一些所謂的“人文精神”體現在教育媒體傳播中還只是停留在淺層意義上,人文精神在教育媒體傳播中還遠遠不夠深入的現象和事實仍然屢見不鮮。 黑網吧、黃網吧的存在,色情卡通書籍的流行,因為受到不良信息影響而迷失的青少年屢見不鮮,傷心家長的含淚控訴讓社會汗顏,這些都體現了傳媒工作者自律意識的蒼白無力。
另外,一些“偽人文主義”現象也值得引起重視,他們高舉人文主義的旗號,一味注重效益。比如,就有一些教育媒體,號稱關注“弱勢群體”,展現給觀眾的卻總是殘缺人士,將他們的傷口暴露于世人。 還有一些談話類節目,為了節目制作的順利,將所有的過程都安排好了,甚至臺詞都背過。談話并不一定都需要真實,藝術表演就是表演出來的,但它已經告訴觀眾了,這是假的。欺騙觀眾不僅僅違反了媒體制作的科學性原則,而且是對受眾的不尊重。
因此,現階段加強人文精神仍然值得媒體傳播工作者、教育工作者的關注。
二、建設人文精神面臨的挑戰
自20世紀90年代至今,我國學術界一直高度關注人文精神,圍繞這一主題開展了多層面、多視角的研討,對人文精神的內涵、特征、價值等方面進行了深入探究。關于人文精神的內涵,研究者雖因角度不同各有側重,但基本都認可追求理性、強調自由、實現終極關懷的特質。比如,袁偉時把人文精神概括為五個方面:重視終極追求,執著探求超越現實的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高揚人的價值,否定神和神學對人的束縛;追求人自身的完善和理想的實現,在肯定人欲的合理,反對禁欲主義的同時,亦反對人性在物欲中汩沒;謀求個性解放,建立人際間的自由、平等關系,實現自身的價值,反對宗法等級關系及與其相應的意識形態束縛;堅持理性,反對迷信、盲從和認識領域的強制服從。朱立元把人文精神概括為:對人性的全面關懷,對人的全面價值尤其是精神文化價值的格外關懷;不僅給予現實關懷,而且予以終極關懷的思想觀念。自媒體突破了傳統主流媒體對話語權、輿論權的控制,賦予普通大眾輿論自由、表達自我的權利,體現出對個體的充分尊重,具有一定的積極意義。但是,自媒體的特有屬性及其信息傳播特征,使它對當下的人文精神構建呈現出全面的挑戰。
個人主義與價值引導的矛盾。在自媒體的語境中,個體民眾以極低的成本、極簡的方法參與到社會輿論的形成中,并得以暢所欲言地表達個人觀點,是個人主義的生動呈現。但是,信息傳播的匿名性、開放性,導致大量非科學、非理性的觀點和知識進入傳播領域,且因為其“圈子化”的傳播途徑,更具隱蔽性、煽動性。
三、科技期刊增加人文內涵的必要性
科技期刊以刊載科學研究、技術成果為主要內容,貫穿于整個科技活動始終,既是龍頭也是龍尾,因而科學世界的特征很明顯地被帶到科技期刊的內容中來,存在著更注重科技成果的實際價值而精神層面相對缺失等問題,這在社會需求不斷發展的今天,已成為影響科技期刊走向的重要因素之一。
1、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需要提升可讀性。中國歷史上的科技形成屬于實用型而非理論型,呈現出注重實用效果而忽略理論系統的完備性,這種實用性又導致科學的經驗直觀性,注重知識、技術的傳播,注重科學的物質價值與功利價值,強調只有科學認識才有意義,一切人文文化在認識上均無意義。然而在知識豐富多彩的今天,這樣的內容必然是單調的、生澀的,居高臨下給人以教化感,可讀性也隨之降低。因此,積極拓展辦刊思路,適當融入人文內涵,于細微處體現出人文關懷,自然成為改進科技期刊辦刊方式、提升期刊活力的必然要求。新媒體時代,科技期刊要更上一層樓,爭取更多的讀者,擴大影響力,必須克服固有的缺陷,在突顯其科學價值的同時傳承人文精神,在堅守其嚴謹態度的同時發揚人文關懷,使科技論文、科技報道具有人文品格和人文色彩,實現兩種文化的融合。這樣的科技期刊才會有親和力,才會使讀者閱讀時有愉悅感,也能夠加深對知識的理解,可讀性大為增強。
2、科技期刊有責任承擔起增強科技工作者社會責任感的任務。人文精神即對人類生存意義和價值的關懷。科技期刊在記錄和傳播知識的同時,增加科學思想的傳播、人文精神的構建,是弘揚正氣、摒棄邪氣、構建正確學術氛圍的需要。一段時間以來,學術不端行為使得學術氣氛混亂,學術作假、論文抄襲、成果剽竊此起彼伏。作為科技界的風向標,科技期刊有責任肩負起樹立良好社會風尚、凈化學術風氣的責任。不要認為人文內涵可有可無,它可以從思想上維護科學的本來目標和價值,維護正確的學術生態環境。可以肯定,人文精神對科技工作者品格、人性的自我完善是不可替代的,明確社會責任、端正科學理念、樹立正確的科學價值觀,這是從事科技活動的基礎,也是科技期刊的責任。
加強人文精神建設,提升人文導向作用,既是科技期刊提高自身可讀性,擴大影響力的需要,也是增強社會責任感,提高社會價值的需要。
結束語:由于認識角度不同,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歸入兩個不同的范疇,但這并不意味著它們是分裂的,互不相干的。事實上,科學世界與人文世界在本質上是統一的,并且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是互滲互促的,因此,科學文化與人文文化相互交融、相互滲透是人類文化發展的趨勢。科技期刊通過注入人文內涵,可以弘揚科學世界的人文精神,展示科研工作者的美好思想品格和行為作用;通過發揚人文關懷,可以與作者建立牢固的編作關系,為打造品牌期刊、提升期刊競爭力創造良好的基礎;通過借鑒國外名刊的辦刊理念,可以拓展辦刊思路,為我國科技期刊可持續發展創造有效途徑。
參考文獻:
[1]李海燕.學術期刊編輯出版中的人文精神[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1)
[2]陳寶安.科學評價學術論文的原創性——從一篇學術不端文章引發的思考[J].科技傳播,2015,7(14)
[3]許陽陽.當經典閱讀遇上自媒體時代:關于《羅輯思維》的啟示[J].新聞愛好者,20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