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不斷改革,民營經濟也需要堅持以市場經濟為導向。民營企業不僅能環節嚴峻的就業壓力,還能夠維持社會經濟穩定。本文將以其對我國經濟重要為基礎,提出調整企業發展策略、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外部經營條件、拓寬交易渠道、深化體制改革等策略,為激發民營經濟活力提供理論支持。
關鍵詞:市場經濟;改革導向;民營經濟
引言:
我國改革開放的40年,也是民營經濟發展的40年。這期間里,民營經濟僅利用了40%的社會資源,就解決了85%以上的城鎮就業問題。李克強總理指出“要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激發市場活力”,目前我國民營經濟正處于飛速發展的階段,也成為我國經濟發展關鍵環節,因此激發民營企業內的巨大能量十分重要。
一、民營企業對我國經濟發展重要性
(一)國民經濟增長重要組成部分
一方面看,民營經濟已經成為我國國民經濟增長的主要組成部分,例如:由于民營經濟的推進,大部分農村勞動力已經逐漸向第一、二、三產業轉移,拓寬了就業范圍,有效解決了城鎮居民就業難的問題。我國江蘇省作為民營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截止到2015年,私營企業已經達到66.1萬家,個體商戶為223.2萬戶,上繳稅金可占全省總財政收入的73.0%。由此可以看出,由于民營經濟的持續發展,城鄉經濟得以繁榮,實現了就業再就業,城鄉居民整體收入都有大幅度提升,因此其已經成為國民經濟提高的基礎與助推器[1]。
(二)居民邁向富裕的重要途徑
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深化改革,民營經濟在改革過程中,已經逐漸成為我國居民實現富裕目標的重要途徑。想要保證居民邁向富裕,就需要保證其可支配的收入能夠穩定增長。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較大,但民營經濟確是縮小差距的主要手段,例如:我國基尼系數最低地區為浙江,正是由于該地區創業者與民營企業數量較多,所以中等收入人群數量較多,因此實現民營經濟的增長,就是實現居民走向富裕。
二、激發民營經濟活力的有效措施
(一)及時調整企業結構
民營企業與國家經濟增長之間存在必然聯系,所以想要保證市場經濟活性就必然要調整內部結構,實現經濟的穩定提高。民營企業相較于國有企業,在所有制性質上有根本區別,投資者往往在追逐經濟效益的同時受到所有制問題制約,導致與市場經濟發生沖突。所以在民營企業發展中,要在堅持市場經濟改革導向,利用國家政策調節的基礎上,引進國外先進技術,提升管理水平。并與高校之間保持聯系,建立“生產”“學習”“研究”結合的模式。建立完整的經營機制,吸納先進經驗,通過企業結構的調整,實現民營經濟的不斷提高。
(二)堅持企業的改革與創新
如今市場環境瞬息萬變,民營企業身處其中,想要保證持續發展,就必須要堅持對企業內部進行改革與創新。民營經濟與經濟活動相結合能有效帶動整體經濟增長,例如:我國東南沿海與農村經濟能得到快速提高,根本原因正是因為民間企業的投資與發展,極大程度上調動了群眾的創業積極性。群眾想要得到更多的收入,就需要進行自主創業,實現民營經濟帶動整體國民經濟的發展。另外,民營企業需要通過整合市場信息,結合企業具體情況,不斷優化生產與經營方式,預防風險發生,提高核心競爭力,從而進一步達到推進民營經濟增長的目標。
(三)完善民營企業外部經營條件
針對民營經濟發展所遇到的問題,需要完善民營企業所處經營環境,堅持市場經濟改革導向,持續實行可推進民營經濟積極發展的相關政策。打破現有制約。政府部門需要發揮自己職責,提高投入力度,以專項方法幫扶一些科技含量較高、產業拉動效力強、能源消耗較低、市場前景較好的企業渡過困境,減少相關企業在稅費方面的負擔,真正意義上的實現“放水養魚”。同時拓寬經濟流通渠道,最大程度發揮“走出去”起到的帶動意義,積極鼓勵企業在境外投資并建廠、結合進出口信貸、對外援助等措施,推進商品、技術、設備的出口[2]。
(四)深化民營經濟體制建設
民營經濟當前所面對的發展瓶頸,其根本原因是由于政策機制和經濟發展客觀要求之間不匹配。因此需要深化對民營經濟體制的建設,特別是對融資、稅費等方面。目前,民營企業繳納稅費較高,為穩定民營經濟增長,就需要政府進行財稅改革,提高對民營企業的扶持力度,對現存不合理、不規范的費用進行取締與情理,減少稅費。另外,為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的問題,也要改革金融體制,提出適應實際發展需求的政策,優化金融資本體系,增加融資租賃公司、社會銀行等機構的建設力度,為民營經濟的穩定發展打下夯實基礎。
結論:
綜上所述,想要激發民營經濟活力,就必須堅持以市場經濟改革為導向,民營經濟對于推進我國經濟結構調整、轉型、升級以及構建和諧社會均有重要意義。因此需要從多個角度開展工作,全方位優化民營企業運行外部環境,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海兵,楊蕙馨.中國民營經濟改革與發展40年:回顧與展望[J].經濟與管理研究,2018,39(04):3-14.
[2]程霖,劉凝霜.經濟增長、制度變遷與“民營經濟”概念的演生[J].學術月刊,2017,49(05):59-73.
作者簡介:李蜀鸝(1984-),女,漢族,四川彭州市,研究生,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