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思濤
摘 要: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公眾素質的逐步提高,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漸漸成為生態環境治理中必不可少乃至舉足輕重的一環。本文試圖通過研究黃岡市兩個不同縣的生態環境治理情況、黃岡市公眾參與的依據形式和特征,通過統計分析,總結出當前中國在實行生態治理政策的過程中受到的制約因素,將文獻研究與實際情況結合,提出相應的對策建議,為"美麗中國"的目標做出一份貢獻。
關鍵詞:公眾參與 美麗中國 生態環境
引言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建設美麗中國,必須樹立尊重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隨著長江生態文明示范帶的建設,黃岡必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生態環境治理已成為黃岡市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目前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網絡社會、經濟的發展、公眾素質的提高為生態環境治理中的公眾參與提供了基礎,本文將從公眾對生態環境治理的關注度和參與情況入手,研究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意愿與行為,影響生態環境治理的因素等。通過對黃岡市兩個縣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狀況的對比,得出影響生態環境治理的因素,為政府及社會進一步生態文明發展建設提出可行性建議。
1 緒論
1.1 研究背景
黨的十八大提出“美麗中國”這一概念,強調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隨著長江生態文明示范帶的建設,黃岡必將進入快速發展時期,生態環境治理已成為黃岡市經濟社會可持續健康發展的重要任務。隨著經濟的高速發展、網絡社會的交替更新、公眾素質的逐步提高,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漸漸成為生態環境治理中必不可少乃至舉足輕重的一環。若能發揮發揮公眾的主觀能動性,將環境治理手段的法律條文等外在約束轉化為對美好環境等向往等內在主動需求,中國目前的環境污染問題將得到有效的解決。
1.2 研究意義
隨著傳統工業模式被現代制造業所替代,經濟快速增長的同時也帶來了環境污染、,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參與生態環境治理這一課題是值得中國乃至世界所深思的。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追求經濟高速增長的同時,也遭遇了其他發達國家在上百年工業化進程中遇到的各種生態難題。解決生態難題并不僅僅是政府的事情,更是需要公眾參與的建設。因此公眾參與生態文明環境治理也有利于促進中國民主政治的良性發展,推動政治制度趨于合理、人性和有序。
2 文獻綜述
近年來,隨著生態環境的不斷惡化,人們漸漸意識到生態與經濟增長的相互依存關系,因而國內外學者對于公眾參與做了定性和定量的研究,取得了豐碩的理論成果。然而,目前學術界對于公眾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研究還有諸多不足,留待補充:
一是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結合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現實國情,明確今后中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
二是公眾參與和生態環境治理關聯研究較少。我國目前對生態文明治理的研究內容多以政府角度進行對制度優化、設備創新的思考,缺少對于公眾參與行為的研究,特別是對二者的運作機制和溝通途徑的思考。
三是以某一既非發達也非落后地區的專項研究較少。黃岡市曾經是作為湖北省中貧困縣分布較多的一個市,目前通過產業融合和對口支援,生產總值持續增長。然而,隨著旅游業的發展,生態環境遭遇了一定的破壞,而我國現有的論文對于處于夾心層的地區鮮有具體研究。
3 研究內容與結果分析
習近平同志在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指出,要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生態環境治理越來越受到國家和人民的重視。其中,公眾參與環境治理的行為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本文主要通過研究黃岡市居民對生態環境治理所作出的行動、關注度和參與度,研究影響生態環境治理的因素,進而得出一般性結論,并相對給出政策性建議。
通過在黃岡市的羅田縣發放問卷72份,收回有效問卷68份,英山縣發放問卷70份,收回有效問卷65份。問卷內容針對農戶認知、行為、外部環境等因素展開。
在對人們積極參與生態環境治理的原因探究中(圖1),大多數人選擇了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并在人們對參與中擔憂問題的描述調查中(圖 2),突出的問題在于公平與缺乏很好的帶頭者,說明人們目前在生態環境治理的參與中主要動機在于追求更高質量的生活,體現人們共同對環保與美好環境健康生活的向往,符合當前我國國情。
4 結論和建議
4.1結論
在生態環境治理中,對公眾參與行為的主要影響因素為政府關于生態環境治理的詳細制度安排與公眾的文化程度,其次為當地政府對生態環境治理相關行為的獎懲力度。
對應主成分分析中的外部規制與生活質量兩大部分,說明要使公民能夠更好的參與到生態環境治理中去,地方政府的規劃及推廣與獎懲激勵,公民自身文化水平,健康意識等的提高都有助于生態環境治理,這是外在機制的影響,但要使公民積極主動的參與,發揮生態環境治理中的主人翁精神,更需擴大公民內在動機如生活質量等的影響。
4.2相關建議
(1) 加快城鎮經濟發展,提高公眾文化素質,增強公眾對相關環境治理規章制度的了解程度,提高公眾的健康意識以及對高質量生活的追求。
(2)發揮政府的作用,增大對生態環境治理相關行為的獎懲力度,做好環境治理的規劃和安排。
(3)進一步拓寬環境污染治理的公眾參與路徑,即提高參與意愿和拓寬參與途徑。健全法制是引導參與的前提,需要加強對公民環境權的保護和實現。
(4)形成不同鄉村、不同城市的比照效應,大力宣傳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果的村莊,使其成為表率,為其余村莊或城市起到引領作用。政府應大力宣傳燕兒谷在環境治理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果,使其形成榜樣效應,帶動其余村莊或城市進行環境治理和發展。
參考文獻:
[1]李建琴,農村環境治理中的體制創新——以浙江 省長興縣為例[J]. 中國農村經濟 ,2006(9).
[2] 李圖強 . 簡論公民參與社會工作和社區發展[J]. 中國行政管理 ,2004(5)
[3]祁玲玲,孔衛拿,趙瑩. 國家能力、公民組織與當代中國的環境 信訪: 基于 2003 - 2010 年省際面板數據的實證分析[J]. 中國行 政管理,2013,( 7 ) : 100 - 106.
[4]王嶺. 環境規制、公眾參與和環境污染治理: 基于中國省際面板 數據的實證分析[J]. 國有經濟評論,2011,3( 1) : 83 - 96.
[5]陳福平. 強市場中的“弱參與”: 一個公民社會的考察路徑[J]. 社會學研究,2009,(3) : 89 -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