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敬宜
【摘 要】本文結合國家相關政策及汽車行業發展現狀,就放寬外資限制對汽車自主品牌及相關產業發展的影響進行探索和討論,得出結論,并就促進汽車自主品牌的發展提出對策與建議。
【關鍵詞】汽車;自主品牌;外資限制
一、引言
近年來,我國汽車產業發展迅速,2017年我國汽車全球銷量突破9000萬輛,產銷量9年蟬聯全球第一。但我國自主品牌汽車,以上汽、東風等六大國有車企集團為例,合資車銷量均占據總銷量的50%以上,這意味著我國汽車自主品牌的實力仍需提高。
二、我國汽車自主品牌背景
1.汽車行業外資股比政策歷程
我國汽車產業開創于20世紀五六十年代,七八十年代進入開放合資發展階段。1984年,北京吉普汽車有限公司成立,汽車工業隨之進入第一輪合資高潮。1994年,《汽車工業產業政策》重新定位汽車產業發展方向,并規定了汽車行業合資股比的限制條款。2001年中國加入WTO后,汽車業“井噴式增長”,合資企業投資規模增大、領域拓寬。2004年《汽車產業發展政策》對汽車行業中外合作的相關規定有所放寬,但對合資企業中方持股比例仍保持50%的底線。2017年,《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提出將有序放開汽車合資企業股比限制。
2018年4月10日,習近平主席在博鰲亞洲論壇開幕式演講中表示,我國將盡快放寬汽車行業的外資限制。4月17日,發改委官網發布汽車行業將分類型實行過渡期開放,通過5年過渡期取消汽車行業的限制,汽車行業迎來新發展局面。
2.中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現狀
據J.D. Power2017中國新車質量研究SM(IQS),較2000年自主品牌與國際品牌新車每百輛車問題數(PP100)的396分,2017年已縮小至13分。但在發動機/變速系統、車身外觀、駕車經歷3個領域,自主品牌比國際品牌分別高出了5.8、3.7和2.2個PP100。
我國自主品牌汽車存在的缺陷首先是技術滯后,缺乏創新。技術邊緣化使車企技術多集中于通用零部件和整車組裝等制造環節,而核心零部件及整體研發則大幅落后,基礎研發、同步開發、系統開發和超前開發能力欠缺。同時,車企缺少依靠品牌帶動企業發展的理念,品牌營銷意識淡漠,營銷手段仍以價格戰促銷為主。但自主品牌在政策層面占有優勢。《“十三五”汽車工業發展規劃意見》指出,到2020年汽車產銷規模要達到3000萬輛,結構調整要取得成效,中國品牌市場份額要達到60%以上,為自主品牌汽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三、放寬外資限制對自主品牌汽車的影響
1.放寬外資限制對自主品牌的有利影響
(1)打破技術-營銷的連環封閉。我國對汽車業外資限制的本意在保護和支持自主品牌,以市場換技術,推動自主品牌發展。但此模式反而造成了自主品牌的惰性,核心技術仍由外方掌控,甚至生產、銷售等決定權也落入外方手中。同時,我國車企營銷模式較為單一,4S店的商業模式幾乎壟斷了市場,企業盈利依賴于新車銷售,零服吸收率較低,內飾、貸款、保險等邊際業務的盈利能力不足。
放寬外資限制后,企業技術和營銷中的桎梏將被沖破。一方面,放開股比限制倒逼企業技術研發。競爭壓力下,企業勢必通過技術革新獲得更大利潤空間,以此吸引外資,謀求市場份額;另一方面,外資投資力度加大意味著外企本土化研發、技術溢出等都將有所提升。隨著國際化經營與管理理念的滲透,企業單一的營銷模式也將被打破。
(2)拓寬自主品牌的國際化道路。我國自主品牌的國際化道路在技術等核心競爭力上仍然存在荊棘,還面臨著品牌影響力薄弱的劣勢。我國自主品牌多集中于低端市場,不能切合國際市場需求,且企業品牌營銷意識淡薄。由于市場定位和戰略規劃模糊,自主品牌汽車在出口國的市場份額不能穩定,未能塑造好品牌形象,也難以取得品牌溢價的高額利潤。
根據Dyer和Singh的關系本位企業觀,企業的關鍵資源可能源于企業的合作伙伴。外資限制放寬后,外商投資擴大,技術、營銷、品牌等輸出也將增加,通過整合利用相關資源,自主品牌將受到合作企業的隱性助力,拓寬國際化道路。
2.放寬外資限制對自主品牌的不利影響
(1)“空心化”折翼自主品牌發展。2018年4月,全國汽車月度銷量達1768682輛,合資品牌汽車市場份額65.0%,自主品牌30.9%,合資品牌仍居主導地位。由于多數國有汽車集團都以合資品牌銷售分紅來支持自主品牌的發展,因而股比限制放開后,外資占股增加,中方話語權、決策權削弱,企業權益將面臨空心化風險。以華晨中國汽車控股有限公司為例,2017年度共實現收益53.05億元,股東應占凈利潤43.76億元。其中,華晨寶馬貢獻凈利潤52.38億元,若扣除這部分利潤,華晨中國將虧損超過8億元。權益空心化可能引致車企資本脫實為金融資本,形成以外資為主體的行業發展模式,對中方企業“合資反哺自主”將是毀滅性的打擊。
而在技術層面,技術要素的獨占性直接導致了自主品牌與合資品牌間的差距,外資限制放寬后,外商進入的門檻放低,對核心技術及產品配套體系可能更加封鎖。同時,為進一步占據市場,外資將加快產品革新速度,自主品牌學習和吸收國外技術的難度將進一步提高。
(2)政府“外援”能力削弱。我國政府對自主品牌汽車的援助首先是政府補貼,成為了自主品牌發展的后盾。此外還包括其他指導,如整合部分車企,使自主品牌汽車市場整體呈規范、共贏的發展趨勢等。
放開股比限制后,國外資本對我國汽車產業的指向性增強。隨著國外資本占比提高,國資比例下降,政府對車企的調控和影響,以及對汽車市場的調節能力減弱,為自主品牌營造的相對和諧共贏的競爭環境和發展方向也將被破壞。自主品牌若不能合理應對,將受到極大打擊。惡化的市場環境反作用于車企,將再度打擊企業信心,造成難以挽回的消極影響。
四、自主品牌的應對措施及發展策略
1.獨立自主,加快內部的全方位提高
外資限制放寬后,自主品牌面臨更多與外資合作的機會,但若沒有堅實的自身優勢,一來難以吸引到外資,二來即使達成合作,也很容易淪為外資附屬品,喪失企業獨立性。因此,企業需要不斷提高核心競爭力,保持獨立自主發展的能力,其中,不斷創新研發與技術,取得進步,才能從根本上提高自主品牌汽車實力。此外,先進的市場營銷戰略也十分重要。打破國內汽車行業4S店型的壟斷性商業模式,創新銷售路徑和品牌建設,一方面能為自主品牌開拓市場;另一方面也能為開拓國外市場提供借鑒經驗。因此,企業對自主品牌汽車內部包括研發、技術、營銷、服務等全方位的提高是必不可少的。
2.充分考察,優化市場策略與品牌定位
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整體呈現無序狀態,品牌定位不明確,市場開拓也搖擺不定。外資幾乎占據了國內中高端汽車市場的全部份額,外資限制放寬后,其優勢將進一步鞏固,自主品牌難以直接打入中高端汽車市場。同時,為攫取更多利潤,外資將進一步關注中低端汽車市場。在此情況下,自主品牌首先要堅守國內市場,以國內市場為基石,充分發揮在中低端汽車市場的比較優勢,并積極學習創新,提升市場份額,確保在中低端汽車市場的地位。同時及時考察市場變化,完善市場部署,優化品牌定位,抓住機遇發展自身。
3.客觀衡量,確定最優合作模式
放寬的外資限制為自主品牌帶來更多與外資合作的機會,但如何選擇和確立最佳的合作模式是關鍵問題。只有在合理的合作模式下,研發和技術領域的深層次合作才能提高技術水平,服務等后市場領域的合作才能為自主品牌在營銷途徑上打開新思路。
五、結論
我國自主品牌汽車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和實力,但在研發、技術、營銷、品牌建設等方面仍存在缺陷。隨著汽車行業放寬外資股比限制的步伐加快,自主品牌在技術-營銷的全產業鏈上可能有所創新發展,國際化道路也將拓寬。但同時也面臨著技術、權益空心化的危機,政府的調控力和對企業的外援力也將減弱。在此局面下,車企應強化獨立自主建設自主品牌的能力,把握行業動態,優化市場策略與品牌定位,多方面綜合評估,力求與外資形成最優合作模式,才能真正促進自主品牌發展。
參考文獻:
[1]榮偉成,高茜.中國自主品牌汽車國際化優劣勢分析與發展對策[J].華東經濟管理,2013年01期:55-59.
[2]李蕾.國際合資企業的合作拓展與產品國際化——以上海通用汽車公司為例[J].國際經濟合作,2017年09期:32-36.
[3]胡高社.2016我國汽車4S營銷模式現狀、問題及對策分析[J].商, 2016年29期:116-116.
[4]懷玉.股比放開政策對國內汽車產業發展的影響隨想[J].上海汽車, 2016年12期: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