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寶華
【摘 要】隨著當前經濟發展國際化、市場化不斷的深入,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要求也不斷提高。然而,目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中還存在著制度不完善、監管不到位、考核不合理的問題。本文通過對這些問題的思考分析,提出了加強資產管理的相應辦法,希望可以有助于提高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水平和資產運營效率。
【關鍵詞】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監管機制;管理制度;考核體系
一、前言
國有資產是指屬于國家所有的各類財產、資源的總稱。國有資產管理就是對國有資產進行合理配置,提高資產運營效率,以實現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的過程。
隨著我國國有企業改革的深化和發展,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和可持續發展。因此,加強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是提高資產運營效率,提升企業競爭力的必要保障。
二、目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現狀
1.制度建設不完善
首先,目前一些國有企業在資產管理方面存在制度設計不夠完善、制度執行不嚴的問題,一是管理職責劃分不清,具體責任沒有落實到人,致使資產處于監管不力的狀態,造成管理主體不明確、權責不清、管理混亂。二是資產內部流轉沒有辦理相關手續,對資產的盤點清查工作造成很多的困難,也容易形成資產閑置和損失。
其次,對資產管理不重視,主要表現在兩方面:一是管理意識不強,管理過程中隨意性較大,缺乏專業的管理能力和執行力;二是管理方式落后,造成部分資產利用率不高。
2.監督管理不到位
首先,國有企業所在地國資委對企業國有資產的監管不合理之處,一方面國有資產在區域范圍內布局不合理,有的國有企業持有重資產,因監管不力致使資產閑置,有點企業國有資產在區域范圍內經濟布局結構有待優化;另一方面國有資產監督管理責任不明確,容易出現多頭管理的問題,對國有資產監督效率、效果產生不利影響,同時可能出現任何部門都可以管,但都無法管,無人負責的情況。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成為國有企業改革和發展的體制性障礙。
其次,國有企業內部監管措施不到位,存在重復購置和過度購置資產的情況,導致資產效能不足或過剩,造成資產浪費和閑置,甚至資產流失。
3.考核指標不合理
首先,在國有企業考核中,往往重視收益類指標的考核,如收入指標、凈利潤指標,凈資產收益率等,而忽視資產管理類指標的考核,資產周轉率和資產收益率。企業沒有針對資產管理職責和員工績效來進行考核,也沒有相關的問責制度,進而無法提升企業管理者和員工對資產管理的責任感,致使資產管理水平偏低。
其次,國有企業的薪酬水平一般由國資薪酬委員會確定,沒有適宜的激勵措施和獎懲制度,很難調動員工的積極性,從而影響了國有資產管理的水平和質量。
三、加強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思考
1.完善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意識
(1)完善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國有資產管理制度是提高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前提條件。一是明確資產管理責任人,一般選擇由企業負責人作為資產管理總負責人,財務部門和資產使用部門作為資產管理的直接責任人。二是明確資產管理的具體職責,將相關職責進行細分和量化,最終落實到具體的個人。三是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全面覆蓋資產采購、驗收、使用、維護、轉移、處置、清查等等環節,科學合理的管理制度規范資產管理行為。
(2)提升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意識。提升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意識,就是要提高管理人員對資產管理的重視程度和責任心。一是將資產管理納入績效考核,與管理人員績效指標掛鉤,促使管理人員充分認識到資產管理的重要性。二是對資產管理人員進行資產管理、財務管理、國資委政策文件等方面的專題培訓學習,加強資產管理人員責任心和專業管理能力,提升資產管理水平。
2.健全監管機制,內外協同推進
(1)國資委監管層面。首先,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應建立合理的監管體系,一方面理清產權管理,執行政企分開。國資委作為投資者,享受股東權利,國有企業作為獨立的經濟主題,進行市場化經營;另一方面根據國家經濟發展戰略和地方政府具體發展規劃,重點做好轄區內國有企業國有資產的布局,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提高國有資產經營效益。其次,以管資本為主,對國有企業資產實行監管。按照市場規律和企業制度要求,以資本為紐帶,以產權為基礎,規范資本運作、提高資本回報,確保國有資產的保值增值。最后,加強國有企業資產安全性的監管。以科學的方式重點監管國有企業的混合所有制改革,國有企業改制,國有資產處置等容易引起國有資產流失的關鍵領域。嚴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確保國有資產的安全。
(2)國有企業內部監管層面。第一,建立企業法人治理結構,明晰各部門的職責,強化企業負責人責任追究和離任審計制度。一是對于國有企業的資產管理,相關機構要明確自己的職責,對于職責范圍內的事情要管理到位,比如財務部門要做好資產的核算管理,使用部門要做好對資產的合理使用和維護。二是做好國有企業負責人的在職審查和離任審計。對于因負責人管理不善而造成的資產流失、閑置、損失等情況要進行追責。 第二,加強運營管理,以更好地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為發展目標。資產是產生未來經濟效益的重要資源,而運營是實現未來經濟效益的具體手段,加強運營管理,有助于提高資產的保值增值。制定適宜的激勵政策,對國有資產保值增值方面有突出業績的企業經營者進行激勵,提高企業經營者的積極性,提升國有資產管理和監督水平,有助于形成良性循環,最終避免資產閑置和流失問題。第三,加強國有企業資產采購控制。遵循有效和成本原則,根據年度采購預算,合理安排采購。在采購過程中明確相關部門職責,由需求部門提出采購申請,部門領導審核,分管領導核準,財務審核,總經理批準的流程。大型資產采購和重大事項需按“三重一大”的規定進行調查、研究和論證,進行集體決策后再進行采購。第四,加強信息化建設,運用管理軟件對資產情況進行詳細登記,實行精細化管理。在資產管理明確財務部門為資產價值管理部門,使用部門為資產管理部門,兩部門對資產進行定期和不定期的清查,對符合報廢條件的資產,及時上報領導,按照規定流程進行清理。第五,加強內控管理。按照五部委內部控制規范體系及配套指引,設立適合企業自身情況的內控管理制度。企業內控部門負責對資產管理進行內控審計和評價,梳理資產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和主要風險點,合理制定管理措施,并做好風險點事前控制及預防工作,提高資產管理水平。
3.建立考核體系,提升管理水平
第一,對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制度建設設置考核指標,主要考核制度設計的合理性、完整性和可執行性。一是要建立資產管理制度,規范國有企業資產的采購、驗收、使用、維護、轉移、處置和財務核算等基本流程,明確相關部門在資產管理中具體職責,就制度的設立、執行分開進行考核。二是要加強資產統計、盤點清查工作,形成統計報告,分實物和價值兩方面進行考核,實物方面主要考核盤點準確性、存放位置登記是否符合,是否安排規定用途使用等,價值方面主要考核資產折舊情況,是否發生減值等。
第二,強調國有企業資產在取得、使用、處置過程中的管理。一是通過加強過程控制,監控資產取得、使用、處置的全過程,避免資產閑置和損失,可以提高資產管理效率和質量。二是對資產取得、使用、處置環節分別設定考核指標,在取得環節主要考核取得成本、頻率等指標,在使用環節主要考核使用效率、維護成本等指標,在處置環節主要考核處置損失,實際使用時間與預計使用時間比等指標。指標實際完成情況與薪酬激勵進行掛鉤。
第三,加強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和預算管理的結合,一是通過預算管理來實現企業內部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合理使用,從而提高資產的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二是制定預算管理考核指標,對比分析預算指標的完成情況,尋找提高資產使用效率以及資產保值增值的有效途徑。
第四,科學設定資產管理績效指標。在國有企業資產管理考核指標中,一般采用國有資產保值增值率,資產周轉率作為考核指標,個人認為目前該類指標的計算是存在問題的,因為國有企業除了市場化盈利責任之外,往往需要承擔相應的行政、社會職能,因此在國有企業持有的資產中,往往也存在著部分資產,僅為滿足國有企業承擔行政及社會職能而持有的。因此在計算資產保值增值率和資產周轉率時要區分經營性資產和非經營性資產,剔除非經營性資產后計算指標數據比較符合實際情況。
參考資料:
[1]吳桐,岳春玲.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現代經濟信息,2018,09:280-280.
[2]何玉嫻.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資產管理的思考[J].經貿實踐, 2018,10:215-217.
[3]韋鴻韜.關于加強國有企業資產管理工作途徑的思考[J].經貿實踐, 2018,9:199-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