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科技和經濟的持續進步,經濟發展已經逐漸變成目前我們國家十分重視的對象之一。現如今我國正處于經濟高速發展的階段,從而使得人們的生活模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為此,理應對此展開相應的研究,了解我國經濟發展的過去和未來。本篇文章將闡述依靠經濟學原理分析我國經濟的過去,并對于未來的發展提出一些合理的見解。
【關鍵詞】經濟學原理;中國經濟;過去;未來
一、引言
從現階段發展而言,我國經濟發展水平越來越高。為了針對這一情況展開研究,理應從經濟學原理的角度出發進行思考,綜合多方面事物,以此對我國經濟發展的過去和未來進行了解。如此一來,能夠對當前經濟發展存在的不足進行改進,進而推動國家經濟全面進步。
二、依靠經濟學原理對過去經濟進行分析
本次文章中所涉及的“過去”,主要是指從改革開發一來至今30多年。早在20世紀70年代,我國整體經濟水平仍然非常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經濟模式長期處于封閉的狀態,從而導致經濟結構變得十分扭曲。在這經濟快速發展的30年年之中,中國人們的收入逐步從低向中等發展,取得了令人可喜的成績。然而,由于我國人口基數過高,常年處在世界第一位,因此其對于世界的影響相比于其他國家有著非常大的區別。由此可以看出,改革開放對于我們國家的經濟影響非常大。如果針對具體原因展開思考,可以將其分成兩個方面,分別是“開放”和“放開”。
1.開放性特色
早在20世紀80年代,我們國家便開始施行全球化發展。在當時,對于全球化有所青睞的國家基本上都是發達國家,普遍發展中國家對此十分抵觸。而我國卻是一個例外,主要原因是我國常年受到封閉政策的影響,因此對于開放保持著積極的態度。一般而言,開放的定義非常寬泛,并非僅僅是指經濟貿易,其在多個方面對我國的整體發展帶來了巨大影響。目前來看,“開放”對于我國的影響主要體現在3個方面:其一,對全國人民起到了激勵的作用。在當時,亞洲整體經濟發展的速度越來越快,尤其是日本和亞洲四小龍,而我國的文化和歷史均與其十分相似,因此給我國的經濟發展帶來了一定程度的壓力,同時也起到了激勵的作用。其二,對原有的市場邊界做出了改變。早期體現在來料加工方面,而在21世紀則又加入了WTO組織,從而拓展了市場邊界。其三,對原有的生產模式帶來了改變。這一點主要體現在我們國家的學習能力非常強。但凡是能夠看見的東西,都能夠在短時間內立刻學會,并且比別人做得更好,價格也更低,從而可以快速占領市場。
2.放開一切搞對激勵
所謂“放開”,其主要是指在國內進行改革工作,通常主要涉及到兩方面因素:一是搞對激勵;二是讓市場發揮價值。這種形式顯然與改革開放之前有著很多的區別,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農村改革。如此從經濟學原理的角度展開思考,其可以看作是一種十分清晰,同時操作非常簡單的社會性實驗。在短短的幾年之中,土地沒有改變,人沒有改變,但是糧食產量卻翻了一番。而“激勵”,通常主要是指兩個內容,分別是價格和制度。價格激勵主要是當時國家將農產品的整體價格進行了提高,以此起到激勵的效果。而制度激勵則是推行家庭聯產承包制,以此起到激勵的效果。
但是,并非將會所有激勵全部搞對就能解決全部問題。例如,在有效實行聯產承包制度之后,我國便開始嘗試在城市中引用這一制度。然而卻發現承包工作并非如此簡單,從而導致“包盈不包虧”的問題發生。也正是由于這方面原因,產權和股權的相關問題便被提了出來,至今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處理。不僅如此,各個地區之間的競爭由于受到不好胡主義的影響,同樣變得非常扭曲。由此可以了解,搞對激勵并非是一項非常簡單的事情。
3.放開一切發揮市場價值
早期的市場經常會有短缺的問題存在,究其原有主要是生產相對偏少。通過經濟性原理的角度分析可以得知,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價格控制。一旦市場的價格完全放開,短缺問題便會消失。與之相反,如果市場中的價格上漲遭到了限制之后,自然就會出現短缺。例如,當發現醫院的隊伍排得很長是,可以得知其中的價格體系存在缺陷。因此讓市場產生作用價值,一方面需要了解其帶來的益處;另一方面還要看到起背后存在的問題。總體而言,相比于資本市場,我們國家的產品市場和勞動力市場的開放更早。
三、依靠經濟學原理對未來經濟進行分析
1.經濟增速新常態
現如今中國的經濟體系已經進入了新常態,其主要標志表示增長速度出現了下滑的趨勢。從經濟性原理進行思考,人們已經發現資源的稀缺性以及報酬遞減的一般規律。由此可以得知,國家的潛在增長率和人均GDP有著直接的聯系。如果將收入非常低收入、中低收入、中等收入、中高收入自己高收入,并能夠以此為基礎設置潛在增長率。但是,該增長率并非一定能夠實現。對于我國而言,實現這一目標的主要條件便是改革開放以及良好的環境基礎。
但是,我國的增長率顯然無法跟美國進行對比,畢竟當前所處的發展階段完全不一樣,因此也沒有任何意義。同樣,拿當前我國的增長率和印度對比同樣沒有任何意義。由于我國人口基數大,人均GDP仍然低于世界平均水準,因此我國只能算是中等收入國家。但同時也能說明,我國經濟的潛在增長率遠遠超過發達國家。造成這種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報酬遞減的規律,資源數量十分稀少。勞動力一直都是十分稀缺的資源,因此在與美國進行對比的時候,除了需要看出人均收入存在差距,同時也要明白其他資源方面存在限制,最為明顯的特點便是人口結構。
再對于投資回報率進行分析,在2007年之前,當時的回報率還處于正常狀態,但之后就開始出現下滑。究其原因主要是市場扭曲過于嚴重。為此,必須采取一些針對性措施,在短期內則是依靠政策進行激烈,中期則依靠結構性改革,而長期則依靠生產方式的創新。
2.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有一段時間,人們總喜歡將結構性改革和結構調整劃等號,事實上兩者本身存在非常大的區別。結構調整的核心是市場本身,因此其調整則可以看作是市場競爭的實際結果。為此,必須對機制和結果進行調整。為了提升結構性改革的效果,理應搞對激勵,讓市場發揮出應有的作用,對市場本身存在的問題進行調整。如果從經濟學角度展開分析,可以看出其中既有基礎理論概念方面的問題,同時也有政策制度方面的問題,只有真正認識到兩者之間存在的差異,才能推動供給側結構完成全面改革。
3.經濟發展的全新動力
創新一直都是市場經濟發展的重要戰略,這也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方式。如果對于經濟學原理有所信任,就要清楚對于不同的發展階段而言,創新本身也有著不同的意義。不僅如此,對于我國本身來說,創新具有很強的優勢。我國近些年經濟的快速增長,都與創新有著很大的聯系。由于資源的數量十分有限,因此在進行供給側改革的時候,理應堅持開放性政策,搞對激勵,促使市場能夠發揮出作用。
四、結束語
綜上所述,經濟學屬于一門十分復雜的學科,因此以此為角度對我國經濟的過去和未來進行思考時,必須將多方面因素考慮進來,從而對我國的經濟發展進行全面思考。
參考文獻:
[1]王進邦,上官艾清.從西方宏觀經濟學原理看中國宏觀經濟問題——讀曼昆《經濟學原理》扎記[J].云南財經大學學報,2015,18(1):13-16.
[2]陳明鶴.試用經典經濟學原理解讀中國土地征收制度[J].江蘇商論,2018(13):100-100.
[3]徐廣軍.從西方經濟學看“中國經濟學”的存在性、定位和未來[J].北京化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7(2):14-18.
作者簡介:
亓政浩(2000—),男,漢族,山東省萊蕪市第一中學,籍貫:山東省萊蕪市萊城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