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 培 劉龍珠
托起明天的希望 推動教育走進新時代—河西區人大常委會監督視察教育重點工程建設工作紀實
文/ 楊 培 劉龍珠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寄托了千萬個家庭的希望和福祉,建好每一所學校,讓每一個孩子有學上,上好學,這是教育民生的最終追求,也是河西區人大常委會始終關注的重點問題。河西區人大常委會堅持把教育列為監督工作的重要內容,以優先發展教育、實現教育公平作為監督的重點,定期組織人大代表開展執法檢查和專項視察,推進教育資源優化整合,促進教育均衡發展。
“建設教育強國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基礎工程,必須把教育事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教育現代化,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擲地有聲的話語,也牽動著河西區人大代表的心弦。10月24日,黨的十九大勝利閉幕當天,河西區人大常委會組織人大代表來到了我市教育重點工程——天津市第四中學遷址擴建現場。
從2015年7月開始樁基施工,到2017年4月完成外檐施工,目前一棟棟整齊劃一的樓房已初具規模,視察組詳細詢問了土地手續、資金、施工計劃及施工進度等問題,指出,要以適合孩子特點的使用要求作為工作基底,將每一個細節都從安全的角度進行充分反復的安全風險防控,確保使用過程中安全零隱患。要嚴控環保關,無論是施工過程中對環保措施的落實還是在生產過程中對生產材料的環保管控,都以零容忍的態度進行把控,施工完成后即進行環保檢測,經檢測達到合格標準,確保給孩子一個安全、環保的生活活動空間。“教育和百姓息息相關,學校規劃設計很好,建設標準高,希望政府有關部門加大投入,在保證工程質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將該項教育工程建設成精品工程。”王平代表對新四中的建設充滿期待。
“辦好每一所學校,教好每一個學生”是《天津市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中最響亮的口號。為滿足百姓入園需求的不斷增加,挖潛整合系統資源,將原天津四中藝體館部分改造后建成河西區早教中心及河西八幼分園,建筑面積2400平方米。目前,早教中心已全部完成改造修繕工作,孩子已進入到中心接受早期教育。河西八幼分園投入使用,增加適齡學位225個。為優化海地地區教育資源布局,充分借助北師大優質教育資源,提高東部地區小學優質資源覆蓋率,北師大天津附中附屬小學建設工程已獲得河西區政府建設申請批復,并完成了規劃設計方案,天津師范大學第二附屬小學淥水道分校改擴建工程正在著手實施。一項項教育重點工程的持續建設開展,充分體現著市、區政府“優先發展教育”的決心和魄力,也真實見證了河西教育民生工程的蓬勃發展。

代表參加教育重點工程建設情況座談會 攝影/楊培
正值金秋時節,當視察組走進河西區中心小學梅苑學校,設備齊全、干凈整潔的校園里,遠處傳來孩子們的朗朗讀書聲,就如一陣陣希望的和風,吹拂著前來視察的人大代表的心田。
中心小學梅苑學校是一所新建的國辦小學,為滿足解放南路起步區西區周邊百姓子女入學需求,促進區域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實現新建校的高端起步、高質量發展,中心小學梅苑學校采取與河西區中心小學集團化辦學模式,獨立法人、獨立編制,教師由學區內流動、集團內統籌安排。河西區政府投入455萬元用于學校文化布置和相關教學儀器設備的采購安裝。2017年5月正式招生,新學期已投入使用。
學校硬件建設高端先進,校園環境美麗優雅,在吸納中心小學優秀文化的基礎上,結合校情構建“梅潤童心”特色文化,旨在培養學生從小具有純潔的心靈、堅毅的品格、文雅的氣質、進取的精神、挺秀的體態,從而達到“梅香傲雪凌霜、苑景萬紫千紅”的教育理想境界。在學校文化創建中,植入中心小學集團校幸福教育的學校文化精髓,形成統一的辦學理念,即讓每一名學生健康快樂地成長,讓每一位教師熱情愉悅地工作,讓每一個教育教學活動都留下精彩的回憶。視察中,張博智代表對梅苑學校“梅潤童心”特色文化稱贊不已:“校園文化建設是校園精神的總和,是引領學校建設前行的精神力量,不能停留在環境、設施、裝飾布局,而要滲透在師資隊伍、教育教學中,融入每個孩子參與活動的過程中。”
“政府把這么好的學校交到我們手里,我們一定不負重托,把它辦成一所優質學校。”梅苑學校的書記和校長滿懷信心地告訴視察組成員。“有了這么美麗的校園,這么先進的教學條件,我們做家長的,再也不必為了擇校而煩惱。”前來視察的代表們與接送孩子的家長交談時,看到的是家長們滿意的笑臉。
視察過程中,一年級的學生正在綠草如茵的操場上做早操,雖然總有小朋友不合拍,隊伍顯得有些凌亂,但代表們看到的是孩子那一張張稚嫩的臉上洋溢著童真幸福的笑容。
讓每個孩子從有學上到上好學,讓百姓公平地站在教育起跑線上,讓學校補齊短板發展長項,皆因教育而收獲幸福,這是河西教育發展的意義所在,也是河西區人大常委會監督推動教育工作的職責使然。
看過明亮的教學樓、先進的教學設施、齊全的師資配備,視察組重點聽取了河西區教育局關于教育重點工程建設情況匯報,結合視察實際情況提出意見建議。一是科學布局,盤活資源,統籌考慮河西教育發展。教育資源要有前瞻性規劃,不僅要積極推進落實,還要根據城市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所產生的新情況新問題,按照實際需要及時做出補充調整。比如全運村的建設,給河西城區布局帶來新的空間變化,要充分利用這個優勢,高標準規劃起步階段,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二是補齊短板,解決教育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到:“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不斷取得新進展。”報告將“幼有所育”“弱有所扶”加入其中,這一具體而突出的變化,針對的就是民生保障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因此,要補齊河西學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職業教育的短板,努力解決河西區東西部辦學質量不平衡、群體發展需求不平衡等問題。三是以大力推進教育公平為出發點,積極探索學校標準化建設長效機制。要繼續推進學區制管理、集團化辦學、校際聯盟,進一步擴大優質資源的輻射面。逐步形成政府直接領導、教育部門主抓、有關部門配合的管理體系,做到責任分工明確、任務落實到位。四是解決好高端教育發展,滿足百姓需求。一個家庭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孩子能享受到更公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河西教育的定位就是首善教育,要繼續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推動內涵發展和辦學質量提升,努力提高社會滿意度。
教育,是一座城市未來發展的希望所在,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期盼,寄托著千家萬戶對幸福未來的期待。黨的十九大報告將“優先發展教育事業”放在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首位,作為一項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教育工作面臨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河西區人大常委會將一如既往地關注和支持教育工作,認真履行監督職權,充分發揮人大代表作用,讓人民群眾真正感受到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推進全區教育工作不斷邁上新的臺階。相信隨著教育優先發展戰略的大力實施,教育事業必將取得更加顯著的成就,必將大踏步走進新時代。
(作者分別為河西區人大常委會教衛工委干部、研究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