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楊大辛
天津租界對城市發展的影響
文/ 楊大辛
租界是資本主義——帝國主義國家侵略中國的產物,歷史上天津曾經有過九國租界,總面積達23350.5畝。列強以租界為基地,對中國長期進行軍事威脅、政治控制、經濟掠奪與文化滲透,以累累侵略罪行而載入史冊。
在認定租界的政治本質的前提下,也必須肯定作為一種契機,租界的存在促進了天津向城市近代化的過渡。租界作為展示西方文明的‘窗口”,全方位地涌入西方的文化觀念與世界思潮,特別是在城市基礎建設、科學技術引進與市政管理體系等方面,為天津的城市發展提供了新的模式與示范作用,大致上可以列舉以下幾個方面:
天津在19世紀50年代的城區面積不過10平方公里左右,1860年開埠后,城南郊大片沼澤地帶陸續被劃為英、法、美、德、日等國租界,在租界的開發過程中,結合疏浚海河進行“吹泥墊地”成為可居住之地。據統計,墊地泥沙累計至少在1500萬平方米以上。如英租界(今部分和平區)平均墊高1.4米,德租界(今部分河西區)平均墊高2.6米,意租界(今部分河北區)平均墊高2米,日租界(今部分和平區)的西南部墊高1—2米。大面積的低洼地區經過改造填平以后,形成了擴大的新市區。到20世紀初,天津市區面積達到16.2平方公里,50年間擴大了60%。后來隨著城市經濟的發展,城區面積逐年向外延伸,1934年正式勘定的市區面積為54.75平方公里,比清末時期擴大了2倍有余。
海河是華北五大河(北運河、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運河)匯潴入海的尾閭,上游帶來的大量泥沙沉積淤塞嚴重,加以海河河道多彎,阻礙了水流的沖刷作用,致使航行不暢,甚至輪船難以駛入。自1901年開始,設在英租界的海河工程局,在治理海河航道方面進行了一系列工程,包括吹泥墊地、裁彎取直、截沙放淤、冬季破冰等措施,其中尤以裁彎取直的工程效果最為顯著。此項工程從1901年至1923年先后進行6次,共縮短航道26公里;全程航行時間也減少一小時。經過裁彎取直工程之后,不僅河道調直,而且河床刷深拓寬,增加了納潮量,3000噸級輪船可直駛市區碼頭泊岸。
三岔河口歷來是內河運輸的中轉碼頭,船舶往來如梭,極其繁盛。天津開埠后,外國商船紛至沓來,英、法租界當局選定紫竹林一帶作為海運終點碼頭,各國洋行與航運公司爭先在紫竹林周邊建造棧房、倉庫。紫竹林碼頭形成以后,進出的外國商船日漸增多,致使天津的航運樞紐從傳統的三岔河口逐漸轉移到租界碼頭。
20世紀以后,由于租界的增加與擴張,占據海河岸線長達15公里,各洋行、企業紛紛整治河坡,修筑堤岸,更新起重倉儲設備,到30年代兩岸可供外輪靠岸的碼頭多達一百五十余處,標志著天津口岸進出口貿易的興旺發達,從而形成華北重要口岸的優勢地位。
天津開埠前的道路多系狹窄的土路,僅有通往京師與外省的幾條官驛大道以及通往大沽的海河疊道略為寬敞。各國租界開辟后,首先對道路進行全面規劃,縱橫走向比較規范。19世紀70年代,貫穿英、法租界的一條主干道(今解放北路)逐漸形成;20世紀初,貫穿日、法租界的另一條主干道(今和平路)也已形成。1887年在英租界德璀琳道修筑了第一條碎石路;1914年在意租界大馬路修筑了第一條瀝青路;1918年在法租界大法國路修筑了第一條瀝青混凝土路。20世紀以后,各租界規劃地下排污工程,使用12-27英寸逐級加粗的排水管道,總出口管道直徑達5-6英尺。在此基礎上,各租界停止使用糞車,推廣化糞池,并與污水管道連接,從而改善了環境衛生。租界的道路建設,為老城區的道路改造起到了示范作用。袁世凱在任直隸總督期間,就曾發出改造舊城的命令,對主要街道調彎取直與加寬,以及翻修路面,設排水溝管等。
天津河道較多,跨河的橋梁以木橋、石橋為主,較寬的河流則架設浮橋。開埠后引進西方建橋技術,延聘外國專家,建造鐵橋,尤其是將浮橋改建為能通行船只的開啟橋。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法租界的萬國橋(今解放橋),1927年竣工,跨度47米,結構流暢,造型宏偉,開啟設備性能良好,在當時具有世界先進水平。此外,天津最早的一座混凝土橋是1914年建在法租界墻子河上的西開教堂橋。1933年英租界的佟樓橋,首次采用預制混凝土構件建造。毫無疑問,租界內先進的建橋技術,對河網地帶的天津具有很大的示范意義。

租界與老城區最明顯的區別表現在房屋建筑,歐洲風格的公共建筑與民用建筑展示了租界的風貌特色。租界開辟初期所建房屋多是一二層的簡易房舍,最先出現的歐式建筑是紫竹林教堂,建于1872年,造型屬于意大利文藝復興晚期風格。其后陸續建成的有:海關大樓、利順德飯店、戈登堂、海關書信館、華俄道勝銀行、新合眾會堂等。20世紀以后,租界進入大規模建設時期,在今解放北路、和平路、濱江道、大沽路陸續建成許多歐式風格的建筑物,在英、法、意租界建造了大批花園別墅住宅。租界的建筑集中反映了多國建筑結構與風格,如:哥特式、巴洛克式、羅曼式、羅可可式、西歐田園式、文藝復興式、折中主義、摩登主義等等,此外還出現了中西合璧式的設計,從整體上鑄就了租界的歐洲建筑風貌。
先進的西方建筑技術與建筑新材料的應用與推廣,推動了天津建筑營造業的迅速發展,也造就了一批批工程技術人員與技術工匠,因此多年來天津的建筑行業一直保持著比較高的技術水平。
天津近代的社會公用事業也是從租界開始引進并逐漸推廣的,在全國起步比較早。1888年在英租界開辦了煤氣公司,1890年開始用煤氣燈照明。1888年英租界比商世昌洋行裝設了小型發電機,1902年法租界建起第一座發電廠。1897年英商仁記洋行開辦第一家自來水廠,主要供英租界洋行、僑民使用;1901年中、英商人合資成立濟安自來水公司,供應范圍擴大到城廂內外及法、日、意、俄、比等國租界。1878年天津海關書信館試辦郵政,成為中國郵政事業的開始。1879年開始架設天津至北塘海口炮臺之間的電報明線,1905年建成無線傳輸電報。1895年在直隸總督衙門與李鴻章官邸之間裝設了電話,1899年在英租界成立第一家經營電話通訊的企業。1904年比商世昌洋行與直隸總督衙門簽訂協議,開辦電車電燈公司,1906年以白牌為標志的圍城環行有軌電車通車,隨著又陸續建成紅、藍、黃、綠、花牌電車路線,通往日、法、意、奧租界,總長度21.68公里,使天津成為國內最早擁有近代公共交通的城市。
首先出現于租界的近代道路橋梁建設、集中供水供電以及郵電通訊等基礎設施,逐漸在全市范圍推廣,為中外工商企業家提供了適宜的投資環境,到20世紀30年代天津一躍而為全國第二大工商業城市。但必須指出的是,租界的市政建設雖然對天津的城市發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與催化作用,但由于多國租界各自為政,公共設施自成系統,缺乏統一規劃,發展很不平衡,因此在新中國成立后的城市改造中帶來不少困難。
(2003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