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王曉燕
傳承發展,讓文化更加熠熠生輝—寶坻區人大常委會關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
文/ 王曉燕
寶坻自古人文薈萃,文化底蘊厚重。近年來,寶坻區積極融入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在大力發展經濟的同時,不斷提升文化軟實力,立足于自身文化資源稟賦,加強文化建設,塑造文化品牌,開展了一系列富有創新、富有成效的工作,將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研究、傳承、弘揚逐步引向深入。加強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弘揚,不僅是區委、區政府的重點工作,也是區人大常委會一直關注的內容。
8月2日,寶坻區人大代表對全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體系建設情況進行調研。調研人員深入到郝各莊鎮東郝村評劇傳承基地,觀看了評劇表演。《劉巧兒》《花為媒》《卷席筒》等耳熟能詳的節目,臺上演員們惟妙惟肖的扮相,字正腔圓的音調,有板有眼的招式,贏得臺下觀眾鼓掌叫好。最難得的是參演的都是4-12歲的小演員,孩子們雖然年齡小,但舉手投足皆有名角大腕的風采,讓代表們眼前為之一亮。在燎原曲藝社,小演員們精彩的京東大鼓表演,同樣讓代表們刮目相看,紛紛豎起大拇指。

據文廣局有關人員介紹,這些小演員均來自“小星星”少兒戲曲培訓班。培訓班由區文化館與區青少年活動中心聯合舉辦,旨在解決傳統文化人才青黃不接的問題。自開辦以來,培訓班得到區委、區政府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到目前為止,已培訓學員40名。期間,小學員們參加了央視及北京電視臺、天津市少兒春晚、寶坻區春節團拜會等多種演出和比賽,并獲得全國評劇新苗獎、天津市青少年文藝展演一等獎等多種獎項。
所見所聞讓代表們很振奮。來自區新聞中心文藝部的董素華激動地說:“我真的特別自豪,這些小演員都參加過寶坻電視臺的《開心雙休日》節目。為了培養評劇新人,2009年開始,《開心雙休日》開設了‘評劇新苗’板塊,先后有40多位小戲迷登臺,這些小新苗紛紛走向央視、走向全國,成為了更高層次的小明星,也成為了評劇藝術的接班人。”
“藝術文脈,重在傳承。對于傳統文化要從小培養,讓孩子接受傳統文化的熏陶,感受傳統文化的魅力,增進對傳統文化的了解和喜愛,為文化傳承注入新的活力。作為一名文化工作者,我非常愿意為傳統文化發揚光大盡一點微薄之力。”區圖書館副館長楊曉華說。
“從娃娃抓起”成為區人大代表的共識,從他們堅定的話語中著實感受到了優秀傳統文化蓬勃興旺、后繼有人的光輝前景。
為弘揚善德文化,豐富人文寶地歷史文化內涵,區委、區政府積極整合資源,修建了袁黃(了凡)紀念館,展示了袁黃一生業績、在寶坻為官五年政績、他的部分著述和其他相關資料。懷著崇敬的心情,代表們參觀了袁黃紀念館,聽取了他勤政為民、務實清廉的事跡,大家表示此行受益匪淺、很受教育。同時,對全區袁黃研究的成果以及袁黃紀念館開館以來所取得的成效予以肯定。
據介紹,袁黃曾任寶坻知縣,為寶坻做了許多好事,為后人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產,已經成為具有寶坻特色的優秀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全區先后成立了袁黃研究會、袁黃宣講團、袁黃讀書班等各類組織;編輯出版了《了凡四訓》《寶坻政書》《袁了凡思想文化學術論文集》等各類書籍;攝制了《袁了凡:修身積善四訓教子》《了凡家鄉行》等電視紀錄片;建設了凡廣場、了凡治水、袁公南稻北種第一村、“袁公壩”舊址等紀念地;成功舉辦了頗具海內外影響的袁了凡思想文化國際論壇,在全社會營造向善向上的社會風尚,推動了“善行寶坻”建設;在全區范圍內開展了袁黃文化進校園、了凡大講堂、“家風村風大家談”等活動。在全區處級領導干部中集中開展“修身養德大講堂”活動,對干部進行袁黃文化思想教育,學習修身養德之道。這一系列舉措,使袁黃思想深入民心,成為“人文寶地”重要的精神食糧和道德風向標。
此外,成立了儒學傳習院是推動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的又一項重要舉措,如今已經成為儒家義理實踐基地。桑梓書院、寶坻書畫院、馬家軍相聲藝術創研中心投入使用并產生一定影響。已建成30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基地,涵蓋評劇、京東大鼓、剪紙、葫蘆制作等多個門類,傳承基地常年舉辦演出、展示、傳習、培訓活動,很好地帶動了周邊群眾參與傳統文化活動。
“要利用好優秀傳統文化資源,把優秀文化打造成優勢文化,使優勢文化成為寶坻對外宣傳、交流的文化名片。利用優勢文化的影響,對傳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開發,助推旅游、文化產業發展。”
“要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底蘊,加強文化與經濟社會各方面的融合,充分發揮在產業轉型升級、鄉村旅游、城市建設中的積極作用。”
......
區人大常委會會議上,組成人員積極為我區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作建言支招,這些意見建議得到了區政府的高度重視,這也是我區一直以來所努力的方向。
寶坻是評劇之鄉,也是京東大鼓的發源地,2006年評劇、京東大鼓雙雙成功入選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截止目前,我區連續舉辦了四屆“寶坻杯”環渤海評劇藝術節,吸引了來自全國各地的評劇藝術名家、院團專業評劇演員和評劇票友參加,彰顯了評劇發祥地的深厚文化底蘊,擴大了寶坻對外影響力。連續舉辦了四屆全國京東大鼓藝術節,確立全國京東大鼓星火日,開創了京東大鼓傳承新模式。豐富多彩的活動,使寶坻成為全國京東大鼓的精神高地。舉辦桑梓大講堂,開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等一系列講座,對全區各界影響深遠。
在如火如荼的旅游村建設中,我區深入挖掘文化資源,將袁黃文化、戲劇文化、知青文化和紅色文化等特色資源融入旅游村發展,為鄉村旅游注入了豐富的人文內涵。同時,為鞏固文化旅游成果,建成了一批各具特色的陳列室、展覽廳、博物館。如:東走線窩建成了以“薊運河畔的抗戰旗幟”為主題的村史館;牛莊子與天津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葫蘆廬”,聯手打造了“中國葫蘆博物館”;馮家莊挖掘“寶坻境內第一個黨支部”的紅色底蘊,建成了紅色主題博物館;小靳莊還原以樣板戲和知青為主題往事記憶,建設村史展館。這些文化載體強化了旅游村的主題定位,彰顯了文化品位,提高了寶坻知名度,讓更多的人認識寶坻、了解寶坻、來到寶坻。
春風化雨,潤物無聲。優秀文化傳承是一個民族生生不息的血脈,需要一代又一代人去傳承和發揚光大。通過全區各級各部門的共同努力,我區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必將綻放出更加絢麗的光彩。
(作者為寶坻區人大常委會辦公室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