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雨蔚
同城媒體同題新聞報道研究
——以榆林產婦墜樓事件為例
□何雨蔚
媒體是現實的鏡像,新聞真實是對客觀事件的全面、平衡的反映。框架是媒體的慣用手法,對客觀真實進行有選擇性的、部分的反映,不利于受眾看到媒介擬態環境之外的真實圖景。考察同城媒體對于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可以綜合多種框架下的信息與解讀,拼湊現實的全景;也可以分析不同媒體在面對“一窩蜂新聞”時所選擇的差異化策略和扮演的角色。本研究選取榆林產婦墜樓事件為切入點,對比十家北京傳統媒體和網絡媒體在報道熱點中的表現與得失。
同城媒體;同題新聞;榆林產婦墜樓事件
新聞真實的敵人是報道的“傾向”,而實現新聞真實與細節相關,例如新聞報道框架中的素材選擇、報道均衡、觀察角度等。媒體的專業精神也體現在平衡報道以及以判斷和洞察尋求真相上。1947年美國新聞自由委員會出版《一個自由而負責任的新聞界》,成為新聞批評史上的一個重要節點,該報告書首次將“社會責任論”的明確意識呈現到世界面前。提倡自由而負責的報刊,主張新聞自由應以社會責任為規范,媒體在享有報道自由的同時還有責任向社會提供真實和重要的消息。這就要求新聞媒體在行使社會責任時,要自律,要致力于客觀公正地進行報道,使新聞傳播成為社會公器。
2017年8月31日,榆林產婦墜樓事件經由傳統媒體曝光、網絡新媒體發酵后成為一時間矚目的醫患關系新話題。在整個事件發酵中,醫患雙方及媒體對話語權的博弈在輿論場掀起了幾次觀點交鋒的輿論熱潮。本文通過分析北京市十家主流媒體的相關報道,探尋同城媒體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差異化報道策略以及對真相把握的情況。
(一)媒體選擇
1.傳統媒體:《新京報》《法制晚報》《聯合早報》《北京青年報》
2.網絡媒體:《人民網》《中青在線》《中國青年網》《環球網》《北青網》《法晚網》
(二)時間:從2017年8月31日至2017年9月11日
(三)樣本收集方法:使用上述媒體門戶網站的高級檢索功能,通過添加時間與關鍵詞的限定獲取新聞文本。
2017年8月31日20時左右,產婦馬某某在陜西省榆林市第一家醫院綏德院區待產時,從5樓分娩中心備用手術室墜樓身亡。事發后,經綏德縣公安局現場排查,初步排除他殺。
2017年9月3日上午,榆林一院就產婦墜樓事件相關情況發布說明,稱院方此前向家屬建議實施剖宮產遭到拒絕,產婦最終因疼痛難忍跳樓身亡。不過,產婦此前家屬表示并不認同此聲明,并稱曾兩次提出通過剖宮產減輕產婦痛苦,但醫生回復說檢查后一切正常,不用剖宮產。
2017年9月6日凌晨,榆林一院就時間相關情況及大眾關注的事件疑點再次發布說明,還公布了監控錄像截圖,并稱是產婦家屬下跪要求剖腹產。對此,家屬稱產婦并非下跪,而是疼到下蹲。當日,榆林市衛計局介入調查。
2017年9月7日上午,國家衛生計生委就“榆林產婦墜樓事件”首次表態。國家衛生計生委新聞發言人、國家衛生計生委宣傳司副司長宋樹立表示,已責成當地的衛生計生部門認真調查核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晚上,榆林市衛計局公布《關于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產婦墜樓事件有關情況的說明》,稱產婦死亡與醫院診療無因果關系,但暴露出醫院相關工作人員防范突發事件的意識不強、監護不到位等問題。
2017年9月10日,榆林市衛計局決定對榆林一院綏德院區主要負責人和婦產科主任停職,并責成醫院即刻對管理方面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進行整改。
2017年9月11日,榆林一院楊院長表示:“院方已和家屬方達成賠償協議,但具體賠償金額不便透露。”

統計分析媒體評論從“醫療制度”“醫院管理”“產婦權利”“家屬倫理困境”等不同角度對該事件的剖析和反思,得出結果如上圖所示。
1.家屬和醫院就剖腹產各執一詞(占27%)
例如,《北京青年報》9月6日的《疼痛難忍產婦墜亡家屬醫院各執一詞》:8月31日,在陜西榆第一醫院綏德院區,一名產婦在待產時,從醫院五樓墜亡。產婦墜亡前曾因疼痛難以忍受要求進行剖腹產,家屬方面稱,他們同意了剖腹產,但遭到院方拒絕。而涉事醫院方則表示,拒絕剖腹產的并不是醫生,而是產婦家屬。
2.聚焦涉事醫院公布視頻截圖(占24%)
例如,《人民網》9月6日的《榆林一院公布視頻截圖:產婦墜亡前兩次下跪》:9月6日凌晨,陜榆林市第一醫院通過其官方微博發布消息,對備受社會關注的“8·31產婦跳樓事件”再次作出說明。說明中,榆林一院公布視頻截圖,顯示產婦兩次下跪要求剖腹產,均遭到拒絕。
3.衛計委回應將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占19%)
例如,《中國新聞網》9月7日的《衛計委回應產婦跳樓事件:依法依規嚴肅處理》:在今日舉行的國家衛生計生委例行發布會上,主持人表示,衛計委對榆林產婦跳樓事件高度重視,已經責成當地衛生計生部門認真調查核實,依法依規嚴肅處理。
4.涉事醫院主治醫生被停職(占13%)
例如,《新京報》9月7日的《榆林產婦墜樓事件主治醫生已停職》:8月31日20時許,26歲的產婦馬芳(化名),從陜西省榆林市第一醫院綏德院區住院部5樓跳樓自殺。9月6日,新京報記者向榆林第一醫院綏德院區了解到,該院墜樓產婦的主治醫生李瑞琴已停止工作,配合調查。昨日上午,醫院負責人表示,目前警方正會同衛生部門、家屬、院方做調查,將盡快給出答復。
5.反思我國現行醫療體制(占9%)
例如,《中青網》9月10日的《孕婦跳樓,究竟誰之過?》:孕婦跳樓事件刺痛了每個人的神經,我們都不是局外人,若不改變現有的醫療制度,悲劇將不會終結。當譴責醫院松散的管理時,也應當反思是什么樣的醫療制度導致醫院不敢實施醫療措施;當抨擊孕婦家人冷漠無情時,也應當關注是什么樣的醫療制度造成了類似悲劇。
6.其他新聞(占8%)
例如,《法制晚報》9月8日的《產科副主任詳述搶救“墜樓孕婦”經過:想趕緊把孩子剖出來但已經沒心跳》:據霍軍偉回憶,馬某某墜樓后,頭部破裂,肢體多處骨折。到了急救中心后,霍軍偉還擔心馬某某肚子里的胎兒,想著可以趕緊把孩子剖出來,但他聽了胎心之后,發現孩子已經沒胎心了,霍說自己慌了,趕緊找來了急診的B超醫生,“但孩子已經沒有心跳了。”

1.輿情潛伏期:8月31日-9月4日。從媒體報道時間來看,該事件未引發過高關注,處于輿論形成的潛伏期。9月3日,陜西省榆林市第一醫院通過其官方微博@榆林一院,對網絡上流傳的不實信息進行情況說明,表示產婦因家屬多次拒絕剖宮產,疼痛難忍跳樓。
2.輿情發展期:9月4日-9月6日。醫患雙方說法“羅生門”,引發媒體關注討論。關于醫院對該事件的情況說明,9月5日上午,墜亡產婦丈夫延某某接受《北京青年報》采訪表示,自己曾兩次主動向醫院提出進行剖宮產,并強調,9月1日家屬到醫院時,主治醫生和責任護士“立馬跑開”,院方無人解釋和安慰。產婦生母也證實產婦丈夫同意剖腹產。
3.輿情爆發期:9月6日-9月8日。討論焦點向社會因素擴散。根據報道時間集中分布,該事件的熱度最高峰出現在9月6日。該日,醫院和家屬雙方均出示相關證據,表明不是自己的責任。由于醫院和家屬自說自話,且都將爭議矛頭指向對方,使得該事件的核心事實越來越模糊,輿論爭議點也越來越多。北京的媒體對此事件的多次報道集中在這三天內。
4.輿情發酵期:9月9日-9月11日。同題新聞報道增加,加劇輿論發酵,引發更深的社會關懷與思考。例如,《新京報》社論表示:“事實未清楚之前,不論如何關注和表達,都應該有對逝者和生命本身的真正尊重。在真相未明之時,輿論場就迅速集中火力進行道德譴責,也是一種對生命的冒犯。”《中國青年報》報道認為:“整個產婦群體的權益,才是事件真正的核心。”“把討論的焦點引向如何建立更加尊重產婦權益、更能保護產婦安全內的醫療制度上面,遠比把口水浪費在‘選邊站隊’上有用。”《人民日報》呼吁關注產婦的感受:“應當看到,在科學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有關醫療、法律的常識越來越普及,但一些更加重要的常識同樣需要不斷重申,比如對生命和個體的尊重,而后者恰恰是現代文明的基礎常識。無論是醫院還是家屬,如果能更多關注產婦的個人感受,尊重她的自主選擇,許多悲劇也許就能夠避免。”
在媒介融合的新舊交替時代,開放的傳媒環境給媒體和受眾接受信息帶來了極大的便利,同時眾多的消息來源和信息發布渠道加大了媒體檢驗新聞真實性的難度。傳統媒體在與新媒體的競爭中只有憑借報道的深度和高度,才能獲得權威性和公信力的優勢。但是在“求快”與“求真”的媒體之間在對榆林產婦墜樓事件的報道中高下立現。
內容和數量方面,《新京報》《聯合早報》對事件的跟進追蹤比較迅速。在質量上,《新京報》表現尤為突出,其9月6日的《五問“產婦跳樓”事件:榆林一院什么責任都沒有嗎?》評論,被多家網絡媒體和自媒體轉載、引用,并做到了早期關注、中期核實、后期跟進。在準確性上,《新京報》做到了相對客觀,在產婦是“墜樓”還是“跳樓”的確證結果出來前,沒有草率地定論。相反,《聯合早報》在9月6日的《陜西產婦難忍劇痛跳樓身亡,院方與家屬各執一詞》中使用“跳樓”,其法理問題有不嚴謹之處,而該報在之后的報道中將用詞換成了“墜亡”或“墜樓”,體現出媒體的自我糾偏。
在差異化報道中,《法制晚報》利用自身定位,發表關于事件中法律問題的評論文章,實現差異化生存;《新京報》利用其優勢資源,發掘深度報道,將自己的聲音主流化,獲得較大傳播。
雖然此事件還沒有完全蓋棺定論,但媒體的報道似乎在高峰期過后便告一段落,11日過后便只有一些自媒體或社交媒體在討論和評價,而沒有相關的報道繼續跟進。至于此次事件中的疑團,至今仍然沒有明確的解答。期待媒體有朝一日能發出證據確鑿和鏗鏘有力的聲音,維護公共領域中的新聞真實。
重慶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