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輝龍
摘 要:人的體育意識同其他意識一樣,都是人在實踐活動中形成發展起來的,是人們同外部世界聯系的一個重要環節,它的形成和發展不僅是為了反映客觀事物的存在,而且是為了指導人們有效地進行具體的實踐活動。根據目前師范生體育意識缺失的特點,加強培養他們的體育意識,使之不斷充實和完善自身已勢在必行,文章就此展開討論。
一、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查閱體育改革及近年來高師體育教育的相關文獻資料。
(2)觀察法。通過多年的教學過程,對學生灌輸體育意識,觀察學生對體育課態度發生的變化等。
(3)綜合分析法。通過橫向、縱向對比分析,提出培養師范生體育意識的幾點可行性措施。
二、結果與分析
1.增強師范生體育意識的必要性
重視師范生體育意識的培養,既能完成《體育教學大綱》的任務,使他們身心健康,提高他們的體育技術水平和理論知識水平,促進他們終身體育鍛煉思想的形成,又能使他們畢業后引導學生和影響更多身邊人積極參加體育鍛煉,從而起到連鎖效應,有效地促進全民健身活動的開展。師范生在校是受教育者,通過體育教學、體育活動、思想教育等綜合教育,使他們對德育與體育之間的關系有一個全新認識,初步形成體育意識,在形成過程中逐步掌握體育基本知識、技能和技術。師范生畢業后是教育者,身份轉變后的他們將影響他們的學生,使更多的人參加體育運動,形成較高層次的體育基礎,連鎖效應由此產生。
2.對終身體育認識的差異
(1)體育價值取向程度存有差異。調查表明,認為參加體育鍛煉對身體和心理等方面會帶來一系列好處,體育是一項有價值的活動的學生占90%;作為師范生認識到體育在學校教育中的重要性的占66.5%;認為參加體育鍛煉,掌握體育知識、技能和技術能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的學生占58.8%。
(2)對體育課的喜愛程度不同。調查顯示,喜歡上體育課的學生占63.6%,從整體上看多數學生喜歡上體育課。其中喜愛的理由:認為能學到體育知識的占52.4%,認為能娛樂放松的學生占47.6%。從喜歡程度不同到喜愛理由各異,不難看出師范生對體育的目的、任務、作用認識上存在差距。
(3)對參加體育鍛煉的認識不足。在調查中發現,經常參加體育鍛煉的人數只占學生中的57.5%,這里對“經常參加”的界定標準是每周鍛煉三次以上,每次30分鐘以上。參加理由:為了鍛煉身體的學生占30.2%,為了消遣的學生占47.2%,為了考試合格的學生占22.6%。
三、結論與建議
(1)營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和校園氛圍。師范生生活的校園并不處于“真空”狀態,他們體育意識的形成和發展不僅要受學校內部因素的影響,同樣也受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而校園體育氛圍更是一種催化劑,無時無刻不在影響他們。學校應根據實際情況,開展豐富的體育第二課堂。要引導學生組織各種體育協會和組織;要結合重大比賽以及學生中普遍關注的問題進行專題講座;要確定一至二項本校的傳統體育項目;要經常舉行各種各樣的體育活動;要認真抓好“考試環節”,以考試為“杠桿”,增強意識,推動學習。
(2) 更新教學內容。目前大多數師范學校體育教學都是沿用十幾年前的教材。隨著學校體育的發展,必須增添新的教學內容,如健美操、韻律操、體育舞蹈等;還應根據學校的實際情況,因地制宜地開設一些球類課,如羽毛球、乒乓球等。師范體育教學多年來一直以身體練習為主要內容,忽視體育理論教學。一些受過高中等教育的人,不懂得青少年生長發育的規律和一般生理特點,也未能掌握有關學習、勞動、體育鍛煉、營養、居住以及衛生知識,其實這種情況亟待糾正,必須加強體育基本理論知識的教育。
(3)體育教師應提高自身素質,不斷改進教學方法。作為21世紀的體育教師,應采取積極的態度,努力更新專業知識、教學觀念,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改進教學方法。體育教學是培養學生體育意識的主渠道,在此過程中教師的引導和組織作用至關重要,教師的敬業精神,為人師表的形象,淵博而扎實的專業知識,無時無刻不對學生產生影響。
參考文獻:
[1]肖 鋒,蔡冬梅.論高校終身體育的教學模式[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05(2).
[2]楊亞琴,張 濟.芻議大學生終身體育思想的培養[J].河北體育學院學報,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