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宏梅
【內容摘要】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以其傳統教學無可比擬的多種優勢在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越來越常態。很多一線小學數學教師認為它是“包治百病”的“靈丹妙藥”,而在現實中我們卻失意的發現:事實并非如此。究其原因是因為:再先進的教學手段要想達到“行之有效”的境界還需要我們“薄批細抹”,否則就會弄巧成拙,有“東施效顰”之嫌。為此,我們需要薄批細抹、慎思行之。
【關鍵詞】小學數學 信息技術 薄批 細抹
運用信息技術的小學數學圖形教學在顏色、聲音、動作等方面具有更強的優越性,因為它從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具體形象思維為主向抽象邏輯思維為主的過渡階段與“小學圖形教學”應當注重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幾何直觀之間的矛盾。于是信息技術的運用讓我們這些一線小學數學老師似乎找到了解決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各種困難的“靈丹妙藥”。為此,我們有了些許“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云帆濟滄?!钡暮狼閴阎?,而事實上是即使用了這一劑“靈丹妙藥”,學生面對諸多困難依然是“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那我們怎樣才能做到“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的有效運用”呢?筆者有幸加入了市級課題《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的有效運用》。經過兩年的實踐意識到我們要想讓“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得到真正有效運用,必須學會薄批“信息”,細抹“技術”。
一、薄批“感知”信息,細抹“展示”技術
“小學數學圖形教學”的起始點就是從現實生活中找到數學模型,再從這些模型中抽象出相關數學知識。而“信息技術”具有多種感官同步進行的直觀優勢,極大得支持了學生對一些抽象“數學圖形”知識的概括過程。但再先進的教學手段都需要“薄批細抹”,否則就很難達到理想效果。筆者在上課題研究課《圓的認識》時,第一次上時在創設情境環節中為了讓學生意識到數學來源于生活,于是便展現日常生活中的圓形物體,接著讓學生在這些圖形中找出圓,學生說,筆者一按鼠標,“圓”都顯示出來了。這一環節看似是“信息技術”的完美運用,可在接下來的教學中,學生說圓時,總是說“某某物體是圓形”。筆者只得一遍遍強調“圓形是一種平面圖形,只能說物體的某個面是圓形,而不能說物體是圓形”,可效果并不盡人意。(圖示)
課后,課題組的成員就這一教學環節該怎樣“有效運用信息技術”展開討論,在相關專家指導下,筆者意識到:這一環節之所以出現這樣尷尬現象是因為:沒有揣摩現實素材帶給我們的“感知”信息,更沒有仔細琢磨課件的“展示”技術,而是粗糙簡單得將相關信息技術進行組合、運用。集思廣益后,筆者再次上該研究課時,把這一環節設計如下:首先,課件有選擇地呈現一些生活中的物體,并讓學生找出這些物體中的圓形。但這一次不再是讓學生說,教師按鼠標,而是讓學生邊說邊在屏幕上比劃出相應的圓。隨后筆者現場操作媒體,將這些實物隱去,屏幕上剩下了“圓形”。
此教學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學生輕松愉快的完成了有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的過渡,從而在大腦中清晰構建了“圓”,自然也就不會再把實物與“圓”混為一談。
二、薄批“教材”信息,細抹“視頻”技術
直觀演示不僅給學生提供新鮮得感性材料,幫助他們理解抽象得數學知識,而且有助于發展學生的觀察力和思維能力。在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由于其教學目標與學生思維發展水平的矛盾,直觀演示顯得尤為重要,它能喚起學生頭腦中已有表象,使之重組、再造,形成新表象,以達到預期教學效果。在傳統教學中,雖然教師演示很認真但由于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大部分學生是不能完全領悟的,往往還需要教師課后一一指導,這既耗時又耗力。但把這些演示制成“微視頻”,形象、具體、聲色兼備,更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效果也更突出。因此,隨著微視頻的推廣和運用,很多教師對這一環節通常都不假思索的選用此技術。筆者在首次研究課中介紹“用圓規畫圓”時,就運用媒體優勢,從網絡上下載了一位教師介紹“圓規畫圓”的視頻(陸老師的課堂)讓學生觀看,本想著這樣真好,省時、省力!誰知當視頻播放完,讓學生嘗試用圓規畫圓時,很多學生忤在那兒,膽大一點的竟說:“老師,聽不懂?!惫P者一聽,真可以說是:“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為何出現這種情況呢?經過課題組成員的研討,筆者意識到要想有效運用信息技術不是說將時下熱門的東西搬進課堂就行,還需鉆研教材,找準最佳知識點進行有的放矢。課堂上用直接下載的“用圓規畫圓”的視頻,時間長,知識點多,最關鍵的是有一些數學術語學生目前還沒有學到,孩子們自然是聽不懂得。
三、薄批“學生”信息,細抹“動畫”技術
小學生具有好奇心較濃,而且比較好動,有意注意時間短,持久性差等特點,這樣往往會影響學習效率尤其是對“數學圖形”的學習,利用信息技術輔助教學不僅可以傳授知識,而且可以改變傳統教學方法及學習方式,有利于調節課堂氣氛,創設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數學之興趣,更主要得是能有效彌補學生因為年齡關系而影響自己學習“數學圖形”的不足之處。當然我們教師也不能單純的“一鍋端”,認為一個課件“放之四海而皆準”,我們對課件動畫制作也需要“因材制動”,要根據不同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而制作,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彌補傳統教學之不足。
筆者在首次上課題研究課《圓的認識》時,在教學圓的半徑、直徑時,運用“幾何畫板”很輕松得動態展現了半徑、直徑的畫法(如下圖)。
接著,讓學生在自己的圓中畫一條半徑一條直徑。筆者本以為這是水到渠成之事,但卻意外發現:畫法正確者寥寥無幾,而且問題都出在“圓上”,有的超過了圓上,有的沒到圓上。即使畫對的同學所選擇的半徑和直徑位置也和屏幕上的一模一樣?!皫缀萎嫲濉泵髅鬟M行了精準的演示,怎么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課題組課后根據這一問題進行了研討,筆者意識到:學生之所以出現這樣的錯誤是因為課件上的展示沒有強調“圓上的點”,而本堂課的學習主體是小學生,他們空間觀念比較薄弱,動手操作能力低,只會簡單機械得模仿。
四、薄批“練習”信息,細抹“層次”技術
知識的掌握、技能的形成、智力的開發,以及能力的培養,必須通過一定量的練習才能實現。尤其是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練習不僅能幫助學生鞏固所學知識,更重要得是能進一步幫助學生空間思維的發展。在傳統教學中由于受到時空限制,課堂中往往只是采用少量機械的練習方式,很難達到預期練習目標。隨著“信息技術”在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占有越來越重要的地位,很多老師把它當作增加課堂練習密度的法寶,這些練習量大而機械,教師誤認為:通過大量的練習,學生必能增強思維能力。筆者亦如此,首次上課題研究課《圓的認識》時,探究新課結束后,利用媒體制作了大量練習,多是基礎性的、難度適中的判斷、填空,從課堂反應看,效果還是可喜的。可在接下來的“練習實際效果”調研時發現,有極少數學困生連課堂中講解的最基本知識還是一無所知,還有部分學生在解決稍有難度的實際問題時,從其解題過程可以看出:其不能很好運用課堂所學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顯然課堂中雖然運用了媒體展示了大量練習,但并沒有達到真正有效的練習效果。
經過課題組的成員的集體探討,筆者意識到:信息技術在練習中運用的有效性,練習量不是唯一標準,關鍵還要看練習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讓學生積極主動得變知之為樂之。其次,還要注意,由于學習主體個性差異,每個人對知識掌握程度肯定也是有偏差得。因此,我們應運用信息技術設計不同類型,不同層次的練習題,從模仿性基礎練習到提示性變式練習,再到拓展性思考練習。
總之,教無定法,貴在得法,伴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以其在顏色、聲音、動畫等方面無可比擬的優勢在小學數學圖形教學中得到了廣泛運用。但同時,我們應注意到“信息技術”并不是萬能的,要想最大限度發揮其在教學中的有效性,為小學數學圖形教學插上騰飛的翅膀,需要我們薄批“信息”,細抹“技術”。
【參考文獻】
[1] 馬穎峰. 網絡環境下的教與學——網絡教學模式論[M]. 北京:科學出版社,2005.
[2] 胡蓉. 利用信息技術優化幾何教學[J]. 信息技術與應用,2008.
[3] 尹少淳、段鵬. 新版課程標準解析與教學指導[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
(作者單位:安徽省合肥市廬江縣金牛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