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龍鐘
摘 要:民間音樂和西方現代音樂都是人類精神文明的產物,本質上有著一定的相似性,也有一定的差異性。世界文明的發展方向就是由部分的分立走向區域的融合,音樂也是如此,中西方音樂相互借鑒的例子屢見不鮮,文章簡述了中國民間音樂語匯與西方現代作曲技法的偶然契合點,并以曲目為例,探討了中西音樂深度的融合。
一、民間音樂語匯
中國民族音樂有著悠久的歷史,許多題材相同、或是地域相近的民歌之間有著相似的語匯,如長江流域的就流傳著稻米文化的衍生品——田歌。田歌的語匯有著一定的相似性,首先是在音調上,受到相似地域和文化的影響,田歌的許多尾音都有著一定的相似性,如江西民歌《喚牛崽》等民樂的尾音都是以do-la下行直接作為末尾音調的,具體的樂譜實例如圖1所示。
二、中國多聲民歌與西方現代作曲技術的偶然切合
1.和聲的運用
西方現代作曲技法中出現了大量不和諧的音程,這些音程讓大、小二度的運用更加自由,許多音簇和音群都是由二度構成的,典型的例子有《第二鋼琴奏鳴曲》。具體曲譜如圖2所示。
有人對五聲調式和聲中的和弦運用作出過研究,有人認為在運用和旋時,應該以三度重疊和弦為主,也有人認為如果簡單粗暴地依照西方古典音樂的三度結構原則來為五聲調式配和聲,會使得和聲與原和弦沖突,平行五度是古典音樂和聲中極少出現的,創作者往往會回避這一情況,主要原因是為了保護聲部的獨立性[2],而在西方現代音樂作品中,平行五度出現的越來越多,這一點與我國的傳統民樂有著一定的相似性,我國的民樂中就有許多的平行五度的具體應用,具體實例如圖3所示。
這首民歌的兩個聲部幾乎是同步進行演唱的,在音高上都呈現為平行五度,這樣的處理手法不再突出聲部的獨立性,而是追求音樂整體旋律的展現,這樣的理念與西方現代音樂不謀而合,在西方現代音樂中也有類似的例子。
2.調性上的應用
西方現代音樂要較之于古典音樂更加自由,如泛調性、多調性等手法,具體的實例如圖4所見。在這首德國曲子之中,不存在音級的傾向性,但存在一定的調性因素,在這首曲子里,作者沒有采用古典音樂常用的方式——用主音或者屬音為持續音鞏固調性,而是違背傳統,采用模糊調性的方式進行表達,在中國傳統民歌中也有著許多模糊調性的曲子,如《耐心來等不怕久》具體實例如圖5所見。
這首民歌就是采用二重唱的方式,將商調與宮調兩種調式結合使用,相互滲透,如同《帆》一樣,都在以模糊調式的方式進行復雜情緒的表達。
3.節拍上的運用
西方現代音樂作品很多都頻繁地變換節拍,這些作品脫離了西方古典音樂嚴謹的作曲態度,有著一定的即興成分,施萬特的《群山無處不在升起》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而對于我國民歌來說,變換節拍是再尋常不過的事,常常是在一曲短短的曲子里就有四五種節拍,民間歌曲來源于人們的生活實踐,即興靈感非常多,在這兩個方面,西方現代音樂與我國民歌不謀而合。
三、西方現代音樂作曲技法與我國民歌音樂語匯的融合
目前,民間音樂語匯與西方現代作曲技術有著較深的融合,王西麟的《小提琴協奏曲》就是很好的范例。
王西麟的這首《小提琴協奏曲》悲哀痛苦的第二樂章夾雜在富有民間色彩,歡樂明快的第一、第三章節之中,展現出了王西麟強烈的歷史使命感,這首《小提琴協奏曲》中融入了一定戲曲的伴奏手法,在第二樂章中,王西麟采用了西方音樂中的帕薩卡里亞結構,具體的結構如下表所示。
第一樂章一開篇就著意渲染濃烈的民間節日氣氛,雖然采用的是西方的打擊樂器以及鋼管,卻流露出明確的中華民樂的特點,陜西的地方特色流轉在每一個跳躍的音符之間。其中第18-60小節的調式就來源于秦腔中的《殺妲己》,具體曲調如圖6所示。
三樂章作者以自由的十二音、簡約派技術以及節奏復調等手法,結合民間音樂的打擊樂節奏和戲曲的伴奏方式,把場面又拉回到歡脫的鬧市場面。
音樂是人類溝通的一種方式,想要表達得順暢,語匯的選擇至關重要,在世界文化的交融之下,中西方音樂不斷深入融合,許多優秀的作品都是取中西方音樂之長而創作出來的。
參考文獻:
[1]段 蕾.民間音樂語匯與西方現代作曲技術的深度交融——析王西麟《小提琴協奏曲》[J]. 天津音樂學院學報, 2016(2):84-99.
[2]龔舒婷.中國現代音樂語境中的戲曲元素[D].北京:中央民族大學,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