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耀東 于帥帥
摘 要:法作為一種特殊的意識形態,本質上是人類意識的外化表現,因而法律首先應該反映人的價值取向。基于價值論的角度來考察馬克思法律思想,無疑是一種新視角。立足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發掘法的本質、法的運行過程中馬克思法律思想求真價值的線索,對當代的法制建設和馬克思法律思想的體系建構而言,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與理論意義。
一、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求真價值的基本內涵
法律的價值首先體現為人的價值,即對真、善、美的追求。“真”是客觀必然性的最高價值,其中法的求真價值是求善價值與審美價值的前提,是法區別于其他社會規范的前提。關于法的真理,呂世倫教授認為:“法律真理可以初步界定為自身的合乎規律性,又包含了人們對法的合理性的主觀理解與期待。因此,法律真理是法律的客觀性與理想性、合理性的統一。法律的客觀性意在法律能全面準確地反映客觀的社會關系,而理想性指的是法律的應然性即法律應充分地表現人的價值理想,從而體現法律主體的自由意志。”馬克思的法律思想經歷了唯心主義向歷史唯物主義的轉變,其法律理論是不斷接近法律真理性的科學理論,因此,可以從馬克思關于法的本體與法的運行中的論述中尋求“法之真”的線索。
二、馬克思法律思想求真價值的理論論證
1.法的本源體現法之真
馬克思有關法本質的論述是不斷接近法真理的過程。馬克思在《評普魯士書報檢查令》一文中就指出法不應成為懲罰思想的工具,這樣的法只能是“一個政黨對付另一個政黨的工具”或是“它不過是政府官員的思想”。他認為具有主觀性的法就是統治階級臆造的“報復的法律”。馬克思繼而在《關于新聞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級會議辯論情況的辯論》中指出:“新聞出版法就是對自由在法律上的認可。它是法,因為它是自由的肯定存在。”隨后馬克思指出:“威脅每一生物的生命的就是該生物喪失自我。因此,不自由對人來說就是一種真正的致命的危險。”他由此得出結論——“法典就是人民自由的《圣經》”。
此時的馬克思受黑格爾法哲學的影響較大,沒有發現法的現實基礎,仍屬于唯心主義法律觀;直到寫作《德意志意識形態》,馬克思才從唯心主義法律觀轉向了歷史唯物主義法律觀。他從現實的塵世出發,從社會的物質生產條件出發,來追溯法權的產生過程,進而揭示法的真正本質,在法的本體上向法的真理性又前進了一步。
2.法的運行中體現法之真
法的運行是指法律系統內立法、司法、執法與法律監督等環節,是法律實踐的現實環節,是保證法律真理性的根本手段。法體現的真理性是法同客觀社會關系的一致性,而法體現的真理性是指法律實踐同法自身區別于其他社會調整機制而獨有的一致性。馬克思經典著作論述中,主要包括法的適用、法的執行與法的監督三方面內容。
法的適用是指國家司法機關依據法定職權與法定程序,具體應用法律處理案件的專門活動。對此,馬克思采用了近乎現代的概念。“如果法律可以自行運用,那么法院也就是多余的了。法官除了法律沒有別的上司。”因此,在法治社會,法官的人格顯得尤為重要。法官是法律的人格化,而非金錢、政治的附庸,在處理“個別實踐的解釋”時,既要彰顯法律的真理性,又要散發崇高的人格美。
法的執行是指國家機關依法行使職權實施法律的活動。恩格斯在《俾斯麥和德國工人黨》中對執法機關批判道:“警察發明了刑法典中所沒有的新罪名,而刑法典也被無限地加以引申。”司法與行政權力的失衡致使司法解釋權成為權力的附庸,同時更是對法律真理性的破壞。
對馬克思法律思想的求真價值的研究對我國社會主義法制建設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首先,它能很好地促使立法機關更加注重立法民主,切實關注人民需求,實現法和人民的雙向互動,保證法的真理性。其次,嚴把法官素質。最高人民法院政治部主任徐家新在《合格法官的基本要求》一文中便指出,法官要“司法為民”“客觀公允”以及“辨析法理”。最后,作為依法行政主體的政府應時刻遵守“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
參考文獻:
[1]呂世倫.法的真善美[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4.
[2]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