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友紅 李鳳丹 趙凱榮 胡小安
摘 要:由于馬克思在多種語境、語義、對象和相關術語下使用生產力概念而缺乏統一、明確的定義,后人往往只從中擷取某一點或某些方面加以突顯和強化而形成了形形色色相互區別甚至對立沖突的生產力定義。基于馬克思哲學革命所創立的實踐思維方式,文章作者認為可以對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提出一個更完整、準確的新定義:生產力是人類為了滿足物質生活需要,在生產實踐中形成、體現和實現的自然力、社會力與精神力的合力,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辯證統一的生產物質生活條件的客觀力量。
“生產力”究竟是什么?馬克思盡管在《德意志意識形態》及以后的著作尤其是《資本論》中大量使用過生產力概念,卻從來沒有給生產力下過明確的定義,甚至沒有對生產力的內涵進行過專門解釋。這一概念有時是在哲學層面,有時是在經濟學層面,有時又是在哲學兼經濟學的層面使用的。而且,它在不同的語境下往往表達不同的具體含義,有時指人的生產能力,有時指生產資料尤其是技術方面的生產條件,有時指生產的潛力,有時指生產的效率,有時指已生產出的財富,等等。在具體的指稱對象上,生產力有時指勞動的生產力,“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有時指物質生產力;有時指精神生產力;有時指社會生產力;有時指人口生產力;有時指自然力,“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力”或“一切生產力都歸結為自然界”。在相關名詞術語上,有學者統計,僅《資本論》就使用了“具體生產力”和“一般生產力”等六對十二個生產力概念。此歧義叢生、晦暗不明的狀況是引起后人對生產力概念理解上出現巨大混亂的主要原因。
后人往往以馬克思、恩格斯曾經辛辣諷刺過的青年黑格爾派對黑格爾所采取的瞎人摸象態度對待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常常以尋章摘句的方式,分別攝取并孤立和強化馬克思生產力概念中的某一或某些方面以此凌駕甚至根本反對其他方面,由此形成了形形色色相互區別甚至根本對立的生產力定義。如財富說、要素說(又分二要素、三要素、多要素說)、能力說(又分征服、控制、改變、利用、協調等程度不同的表達)、客觀說、自然力說、實踐說、生產關系說(把生產力歸結為生產關系)、文化說、系統說、大生產力說,不一而足。其中,生產力要素說、能力說和客觀說是不同時期教材、辭典中的主流定義,被不少學者不加反思地當作標準加以使用,成為產生眾多誤解的重要原因。這些定義盡管包含部分正確性甚至某些深刻性,但是,往往都是片面的且沒有切中肯綮、抓住本質的。
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理解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才能對之作出更恰當或者更本真、更有統攝力的定義呢?
為此,我們首先必須闡明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與其哲學革命之間的原初關系。受到作為同道者的恩格斯的《國民經濟學批判大綱》和作為“引路人”的赫斯的《論貨幣的本質》的啟示,馬克思在1844年《巴黎筆記》中引用魁奈“土地生產力”、薩伊“自然生產力”和斯密“勞動生產力”等概念,并首次在經濟學意義上正面使用“生產力”,但此概念并未被納入其批判主題,尚是一個非常邊緣的范疇。馬克思第一次走出經濟學視域轉而將生產力作為一個重要范疇從哲學上加以理解是在1845年3月的《評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著作〈政治經濟學的國民體系〉》。馬克思批判弗里德里希·李斯特的生產力觀具有三個特征:把生產力視為精神本質而具有顯著的唯心主義特征;把勞動者看作牲畜般的生產力手段而具有顯著的庸俗化特征;維護資本主義制度而具有顯著的保守特征。馬克思與此針鋒相對,提出三條基本觀點:第一,生產力是一種客觀物質力量;第二,生產力包含自然的生產力與人的生產力兩個基本因素,但不能將人的生產力貶低為自然的生產力,更不能將人僅僅視為生產力因素;第三,生產力是和生產關系處于矛盾統一體中而不斷發展的。這篇文章具有十分重要的承上啟下意義:在此之前,馬克思已對古典政治經濟學、黑格爾及青年黑格爾派的唯心主義哲學展開過批判。緊接著,大約在1845年3月底4月初,他在《關于費爾巴哈的提綱》中制定革命性新哲學的基本綱領,然后在同年5~7月《布魯塞爾筆記》和《曼徹斯特筆記》中進一步彰顯生產力概念的哲學蘊涵。直到在1845年9月至1846年6月的《德意志意識形態》中,馬克思、恩格斯在進一步批判青年黑格爾派和費爾巴哈的基礎上,將生產力上升為實踐唯物主義哲學歷史觀的核心范疇,從而清晰而深入地闡述了其哲學革命的根本實質和基本內容。由此可知,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從引用到正面使用,從經濟學層面到哲學層面的轉變和提升,是和馬克思哲學革命的產生同步、一致的。換言之,馬克思在批判舊哲學的基礎上將實踐作為其哲學革命的誕生地并由此進入人類歷史領域,然后發現了生產力的哲學意義,并將其作為實踐概念的具體化而賦予其解釋和改造人類社會、促進人類社會歷史發展的關鍵性地位,從而使哲學革命的基本綱領在理論上得以全面貫徹和真正展現。因此,我們只有從馬克思哲學革命成果的實質即前述實踐思維方式入手去理解其生產力概念,才能力求避免馬克思原著文字眾多表述的不同所造成的歧義和紛爭,從而盡力完整、準確地理解這一概念。
基于馬克思的哲學革命與形而上學的終結,以實踐思維方式理解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我們可以得出關涉其內涵與性質的幾個基本判斷。
第一,既然全部社會生活在本質上是實踐的,那么生產力作為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構成部分,生產力本質上是實踐的,即以實踐為本體的,沒有實踐就沒有生產力。換言之,生產力是以生產實踐為基礎并在生產實踐過程中形成、體現和實現的,“任何生產力都是一種既得的力量,是以往的活動的產物。”
第二,生產力的直接目的是滿足人類生存所需的物質生活條件,“我們首先應當確定一切人類生存的第一個前提,也就是一切歷史的第一個前提,這個前提是:人們為了能夠‘創造歷史,必須能夠生活。但是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吃喝住穿以及其他一些東西。因此第一個歷史活動就是生產滿足這些需要的資料,即生產物質生活本身……”。離開人類物質生活需要談生產力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
第三,生產力作為力是一個合力。在這個合力系統中,有三種基本子力作為構成要素,即自然力、社會力和精神力。其中:①自然界是合力系統中的物質基礎和源泉。生產實踐是由于人的活動引起的自然與人之間的物質變化過程,而自然界為生產實踐提供原料、原材料等物質來源,“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在馬克思看來,任何生產力都離不開自然力,都是在人類生產實踐中所引起的對自然力的轉變、強化和提升。正是在這種意義上,馬克思提出一切生產力歸結為自然力或自然界。這里的自然力泛指自然界及其自我維系、再生、演化的潛力,甚至勞動者本身也是自然力的一部分。馬克思強調了自然力或自然界在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兩方面為生產力提供必不可少的富源。②社會力是合力系統中的功能中樞。這里的社會力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社會交往活動。如分工、協作、組織、管理、信息、教育、語言等在生產中所起的功能作用。既然人在現實性上的本質表現為社會關系的總和,自然力是通過社會力并與社會力相結合而起作用的,“為了進行生產,人們相互之間便發生一定的聯系和關系;只有在這些社會聯系和社會關系的范圍內,才會有他們對自然界的影響,才會有生產。”人類生產實踐的歷史發展過程,就是自然力日益成為社會的自然力,而社會力日益成為自然的社會力的不斷縱深發展的過程。馬克思將人類歷史稱為“自然歷史過程”就是在此基礎上提出來的。③精神力是合力系統中的能動因素。馬克思盡管從邏輯次序上將精神的產生放在簡單生產、擴大生產、家庭、社會之后,但從時間次序上將有意識有目的的精神活動作為人類生產的內在因素,以此凸顯人與動物之根本區別:“最蹩腳的建筑師從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筑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這里的精神力是指由人的感性、知性、理性、意志、情感等精神因素在生產中所發揮的驅動力、想象力、激活力、創造力等能動的精神作用。“……勞動生產力的發展,——這種發展部分地又可以和精神生產領域內的進步,特別是和自然科學及其應用方面的進步聯系在一起。”基于上述觀點,在人類生產實踐中,自然力是生產力的物質基礎與源泉,社會力是生產力的功能中樞,精神力是生產力的主體能動因素,三者共同構成動態發展的生產力合力系統。作為合力系統,其結構與功能辯證統一。生產力就是這個合力系統通過系統結構而發揮的系統功能。
第四,生產力是主體與客體的辯證統一。在生產力中,一方面,社會的人或人的社會作為主體,自然界或自然力作為客體,兩者間存在明確的區分乃至尖銳的對立,這集中體現為生產力內在蘊涵著人對自然的認識、征服、利用、協調和改造。但是另一方面,人與自然之間存在相互結合、相互依存、相互滲透和相互轉化的關系,“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只能被看作并合理地理解為變革的實踐”。因而,人與自然界之間主體與客體之間的區分又是相對的、辯證的、動態的。誠如前述,人類實踐過程是人化自然與自然化人之辯證統一的歷史過程。作為實踐概念的一種具體化、對象化形式,生產力亦如此。由此可知,生產力盡管在現實中表現為一種客觀力量,但決不是純粹物質的、直觀的、外在的從而排除了主體能動性的客觀力量。基于此,我們不應當把生產力稱為客觀物質力量這一存在歧義且片面的說法,而應當稱為生產物質生活條件的客觀力量。這是因為,客觀物質力量極易與排除了人的主體能動性的純自然物質力量相混淆,而生產物質生活條件則不然,既強調了生產的主體,又強調了生產的客體,同時還彰顯了其客觀現實性。
綜上所述,我們可以對馬克思的生產力概念做一個更為完整、準確的新定義:生產力是人類為了滿足物質生活需要,在生產實踐中形成、體現和實現的自然力、社會力與精神力的合力,是人與自然、主體與客體辯證統一的生產物質生活條件的客觀力量。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2]趙家祥.馬克思《資本論》及其手稿中的生產力概念[J].黨政干部學刊,2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