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琛

長風生態商務區全景。


蘇州河沿岸今昔對比。
“如果黃浦江被稱為上海的母親河,那蘇州河就應該被稱為‘外婆河。”一位從小生活在蘇州河邊的上海人說。
黃浦江、蘇州河是上海近代金融貿易和工業的發源地,從錯落散布著農田、濕地的郊野之地,到貿易繁忙、人口密集的煙火之地,再到工廠林立、環保滯后的工業之地,曾經,人們依河而居,工業文明在這里留下了抹不去的歷史印跡;未來,這里將成為市民、游客歡聚共享的“城市客廳”。這“一江一河”以極大的包容度見證著上海的發展和變遷。改革開放40年,上海發生的巨大變化也反映在其兩岸。
如今穿城而過并孕育了這座城市的“一江一河”,將迎來新的變化。本月初,上海一個重量級的規劃——《關于提升黃浦江、蘇州河沿岸地區規劃建設工作的指導意見》經上海市委常委會審議通過,“一江一河”的規劃建設工作進入全面提升的關鍵階段。一個聚焦“發展”,一個重在“宜居”,繼2017年黃浦江沿岸45公里公共空間貫通后,未來蘇州河21公里中心城段濱水岸線也將實現貫通。
事實上,從1978年全國城市工作會議召開,到1986年和2001年兩版《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方案》,再到今年初《上海市城市總體規劃(2017—2035年)》發布,上海在邁向卓越的全球城市,即令人向往的創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態之城的每一輪步伐里,始終堅持以人為本,不忘的初心總包括了“讓老百姓生活得越來越好,讓城市越來越值得品讀”。
翻開上海城市地圖,蘇州河猶如一條長龍,蜿蜒穿過市區。全長26公里的河道,流經普陀區的河道長達14公里。正是因為這得天獨厚的優勢,普陀區成為受蘇州河滋養與恩惠最多的中心城區,一直與“水”共榮共生。曾經,在“實業救國”的理想下,上海的民族資本開始發展起來,中國最早的紡織、面粉、火柴、化工等民族工業從這里起步。
同時,普陀段綿延曲折的河道上,自然形成18個彎道。“蘇州河十八灣,灣灣有傳說。”許多老普陀人如數家珍,從第一灣到第十八灣,從“前世”到“今生”,歷史,未來,在這里融匯。
“昌化灣”所在的位置,曾經是著名的“兩灣一宅”危房簡屋棚戶區。上世紀90年代前,這里沒有一家醫院、浴室和一條像樣的道路,居民們使用馬桶和煤球爐,擠在狹小的空間里生存。如今,“昌化灣”所在地建成160萬平方米的大型居住區“中遠兩灣城”,與住宅區聯成一體的,有現代化的中央環島公園、主題廣場、中心綠化區和河濱綠色長廊等,整個上海舊區改造的縮影在這里展現得淋漓盡致。
“長風灣”所在的位置,則是原長風生態商務區所在地。有人說,站在高樓俯瞰長風生態商務區,形態酷似“聚寶盆”。園區東起長風公園和華東師范大學,南臨蘇州河,北以金沙江路為界,西至真北路中環線,開發建設總量約329萬平方米,其中辦公183萬平方米,商業40萬平方米,住宅76萬平方米,公建配套30萬平方米。截至目前,已完成開發建設和在建的項目310多萬平方米。
而在十多年前,這里卻是整日黑煙滾滾的老工業區。其前身“長風工業區”以化工、制造業為主,日排污水百噸以上企業眾多、年耗煤量巨大。上世紀末,大批工業企業遷出時留下許多廠房倉庫,違法出租、違章搭建普遍,區域內道路蜿蜒、斷頭路眾多,沿蘇州河2.7公里岸線上無一座橋梁連通對岸。
2000年初,因收購儲備將要破產的上海第四紡織機械廠的土地,原普陀區國資辦主任、長風生態商務區規劃建設辦公室常務副主任嵇啟春帶著他的團隊,走進長風工業區,進行了長達數月的調研。那時,正是中國“入世”的前夜,也正是上海產業結構大調整的狂飆席卷之時。
“由于市場變化,除一小部分企業生產經營狀況較好外,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勉強維持和破產停產的占到將近四分之三。”嵇啟春回憶道,“長風工業區中的環境污染問題也十分突出。當時據環保部門調查,工業區年耗煤量超過5萬噸,造成較嚴重的空氣污染。日排污水100噸以上的企業有32家。許多企業停產后,將廠房出租,‘廠中廠現象嚴重,外來務工和臨時居住人口有數千人。大型廢品回收站有五六個,環境衛生和治安管理狀況堪憂。”
整體衰敗的長風工業區,再一次站到了歷史的十字路口,面臨轉型發展的艱巨任務。
2003年,市政府專題會議后,上海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立即組織力量,著手編制蘇州河兩岸(內外環段)的結構規劃。普陀區主動對接,聚焦產業集聚培育,著力推動長風地區功能轉型升級。經歷了結構規劃、方案國際征集、控詳規劃三個階段,長風地區的規劃工作前后歷時22個月。
改革有成本,轉型有陣痛。“轉型的過程中,園區經歷過三次以上土地出讓政策大規模調整。”上海科技金融產業集聚區管委辦主任、長風生態商務區投資發展有限公司董事長吳超告訴《新民周刊》,面對“地王”、“流標”等市場起伏,這里始終堅持先收儲后開發、先配套后項目、先商辦后住宅,以“不變應萬變”,既享受了最大化土地收益,又確保了園區全面轉型。
2007年,時任上海市委書記習近平來到長風視察。他把長風生態商務區欣然看作是普陀區當時大力改造舊區,加強基礎設施和環境建設的一個亮點,對長風生態商務區建設的初步成果給予了充分肯定。同時,他明確提出普陀區要著力發展“水岸經濟”,重點開發長風生態商務區,對長風生態商務區的未來也寄予了期望。
如今,經過15年的“城市更新”,這里已轉變成“水、綠、建筑”完美組合的現代服務業集聚區,實現了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轉型升級和跨越式發展,被譽為“上海老工業區成功轉型的典范”。
作為上海市中心城區唯一以“生態”命名的商務區,通過新建公共綠地、開發地塊配建綠地和原有綠地保護,園區綠化覆蓋率近50%,形成了“兩園兩帶”的區域綠軸綠網系統。2014年,長風生態商務區獲得由國家住房和城鄉建設部頒發的“中國人居環境范例獎”。
吳超告訴記者,園區規劃建設中還充分考慮了沿蘇州河歷史文化遺存豐富這一特色,在處理城市更新中“舊”與“新”的關系時,將歷史文脈繼續傳承,中外文化相互交融,現代與傳統文明兼容并蓄,生態與文化有機融合,打造建筑可閱讀、街區可漫步、充滿活力的商務區。將長風地區建設成為上海地區功能配套最為齊全的親子文化中心,以及輻射長三角乃至內地的微度假區。我們以上海市少兒圖書館新館落戶長風為契機,充分發揮新館在少兒閱讀啟蒙、少兒閱讀發展研究等領域的服務引領作用,整合區域內長風公園、蘇州河濱河綠地、大悅城、長風海洋世界、樂高探索中心、成龍電影藝術館、蘇寧藝術館、上海兒童醫院以及即將遷入園區的普陀區青少年活動中心以及華師大基礎教育等資源,發揮集聚效應,建設面向全市的兒童活動中心。探尋各方合作,共同策劃研究濱河綠地少兒活動規劃方案,構建少兒活動資源服務聯動機制,以親子旅游為主題,充分發揮長風地區親子游樂場館和博物場館人氣集聚效應,設計推出不同形式滿足不同需求的親子文化游覽線路。通過資源溢出,推動華師大教育文化品牌建設,引入優質企業,大力發展教育產業。
至去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全面貫通。浦江兩岸公共空間的互聯互融,不僅能夠讓市民朋友一覽秀色、一展豪情,更重要的,是世紀工程或就此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
去年,根據普陀區委、區政府的總體部署,推動長風和長征地區一體化聯動發展,長風生態商務區在“東擴、西進、北拓”后,升級更名為“上海科技金融產業集聚區”,總面積達13.4平方公里。
“相信不遠的將來,通過我們不懈的努力,一個產業高端、功能完善、品質卓越、充滿活力的中央活動區將會呈現在人們面前。”吳超信心滿滿地表示。
而黃浦江兩岸沿線的變遷,更是一部濃縮的上海近代編年史。
大概是在七年前,一位紀錄片導演找到了市作協副主席,著名詩人、散文家趙麗宏,說他正在拍攝一部大型紀錄片,片名就是《黃浦江》,希望趙麗宏擔任紀錄片的文學顧問。
“他告訴我,拍這部片子,就是要向世界展現黃浦江畔出現的新景象,曾經封閉的黃浦江沿岸,已經差不多全部開放,成為向公眾開放的綠化地帶和親水平臺。”趙麗宏回憶道,那位導演當時開著車,帶他去看了北外灘、徐匯濱江、十六鋪水岸等,“我下車走到黃浦江邊,這里原來是廠房和倉庫密集、煙囪和塔吊林立,而現在,卻成了可供人隨意走動的濱江花園。這樣的事情,聽起來像天方夜譚,而上海差不多完成了這個奇跡一樣的工程。”
在趙麗宏看來,改革開放40年,上海發生的那些巨大深刻的變化,都以極不尋常的姿態反映在了黃浦江畔。
從本世紀初起,圍繞公共空間建設命題,黃浦江兩岸綜合開發徐徐拉開帷幕。十幾載光陰的謀篇布局、升級改造,生產岸線逐步置換為生活岸線,濱江沿線從封閉走向開放。
2016年的夏天,時任上海市委書記韓正站在黃浦江岸,體會著江風拂面,觀賞著浦江美景。在這次黃浦江兩岸公共空間貫通工程進展調研后,韓正強調,黃浦江是上海的母親河,要始終堅持“百年大計、世紀精品”的原則,始終圍繞公共空間開放做好文章,全市齊心協力把黃浦江兩岸建設成為服務于市民健身休閑、觀光旅游的公共空間和生活岸線。
時隔一年,韓正的騎車照片在微信朋友圈刷屏:市領導一行騎著共享單車,微笑著向拍照的路人揮手示意。韓正騎行的路線,從楊浦、虹口、黃浦、徐匯一直延伸到浦東濱江,堪稱“浦江兩岸45公里”動感初體驗。

徐匯濱江作為中心城區為數不多成規模的濱水區域,已成為市民健身休憩的好去處,當前正結合年底前實現貫通開放的目標全力以赴打通斷點。 上海市委書記李強要求把規劃做好做細、嚴格實施,不斷提升濱江公共空間的品質。
五區爭鋒,風景哪邊都好。
其中,同為中國近代工業的發祥地,楊浦濱江也見證了上海百年工業的發展歷程,楊樹浦工業區在發展歷程中創造了中國工業史上眾多工業之最。
據中共楊浦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劉東昌介紹,為立足百年工業的地區文化特質,楊浦濱江建設堅持“生態為先、功能為先”,秉持“歷史感、智慧型、生態性、生活化”的設計理念,注重“風貌整體性、文脈傳承性”。目前,楊浦濱江南段核心區規劃保護保留的歷史建筑總計24處,共66幢,總建筑面積達26.2萬平方米,目前重點修繕永安棧房、明華糖倉、毛麻倉庫等貫通區域內3處共34600平方米歷史保護建筑,使其重現風貌,重塑功能。
去年6月,上海楊浦區2.8公里(楊浦大橋至秦皇島路)濱江空間實現沿江貫通開放,其貫通段實現了步行道、跑步道、騎行道的“三道”貫通,及工業遺存博覽帶、原生景觀體驗帶、三道交織活力帶的“三帶”融合。可令市民通過漫步、慢跑、騎行等各種方式,感受楊浦濱江的魅力和活力。
劉東昌此前向媒體表示:“今年,楊浦濱江還將把貫通岸線向東延伸到定海橋,形成系統化、網絡狀、多樣性的公共空間。楊浦有著重要的風貌特征,通過打造百年工業博覽帶,將獨具區內特色和要素的濱江風貌延續下去。”
早在上海世博會期間,徐匯濱江首段長達3.3公里的公共開放空間就已亮相,備受跑友們青睞。8年過去,這一建成段沿江開放空間新增118株景觀苗木、328棵銀杏行道樹、6600余平方米花草,以及打造城市森林、多維度鋪設的綠化。同時,2.5公里濱水跑道也全面升級,由更環保、舒適的彩色瀝青路面代替原有路面。
此外,在跑道沿路,徐匯濱江新增3處跑步驛站,可向市民提供淋浴、更衣、寄存、飲水等配套服務。去年7月,徐匯濱江公共開放空間首個志愿服務站啟用。這個由玻璃、金屬線條圍隔出的通透造物位于龍美術館東側,形如祥云,將為往來訪客提供閱讀休憩、應急救助、場館文藝導覽、志愿注冊招募等服務,并根據市民需求不斷拓展服務內容。
至于黃浦濱江,除了外灘那耳熟能詳、被夸到天際的優美天際線,更添“一館、三道、四園”。“一館”即乒乓博物館,在龍華東路以北、局門路以南、魯班路以東新建一幢地下1層、地上3層的國際乒乓球聯合會博物館和中國乒乓球博物館。“三道”即漫步道、跑步道、騎行道的貫通。黃浦區8.3公里濱江岸線由北至南可從蘇州河起步,沿老外灘經十六鋪一期、二期,跨外馬路后再穿越南浦大橋,沿苗江路進入世博浦西段,連通盧浦大橋到達南園濱江綠地,最后與徐匯濱江連通。其中,世博浦西園區約3公里濱江公共空間景觀優化設計方案已明確,56盞火焰燈通過修復重新點燃,驚艷黃浦濱江的半邊星空。“四園”即世博體育園、輪滑園、足球園和籃球園。
虹口濱江的“顏值”也很高,綠意盎然,雜花生樹,江景怡人。目前,虹口濱江段實現開放總面積達31萬平方米,濱江綠地總面積13.7萬平方米,各類步道總長度6.3公里。原先封閉的空間基本開放,如在海鷗飯店的配合下,觀景餐廳被改造成觀景平臺,與外灘遙相呼應;本屬口岸監管區域的國客中心-置陽段親水區,也在政府與企業合作下,置陽段游艇碼頭變身絕佳觀景點,國客中心段利用碼頭退讓之地,建成了一條貫穿國客段綠地的跑步道。
至去年底,黃浦江兩岸45公里公共空間全面貫通。浦江兩岸公共空間的互聯互融,不僅能夠讓市民朋友一覽秀色、一展豪情,更重要的,是世紀工程或就此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