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簡稱黨的十九大)于2017年10月在勝利召開。全會圍繞初心和使命,分別闡述了經濟建設、全面深化改革、民主法制建設、思想文化建設、人民生活、生態文明、強軍興軍、港澳臺工作、全方位外交布局、全面從嚴治黨取得的成就,明確建設任務,并進行理論分析,提出大政方針。針對十九大中的思想文化建設工作,人們可以從中國傳統文化尤其是儒家文化中追根溯源。對于傳統文化的溯源,可以幫助人們進行文化思想的反思和建設,突出文化建設的主要矛盾,建立起更為堅固的文化自信。
一、文化溯源和反思
今天出現的“傳統文化熱”和“國學熱”是中國發展過程中探索的反思,人們試圖進行新探索。林則徐被認為是中國“睜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在給魏源的書信中曾寫道“器不良,技不熟”,認為這是鴉片戰爭失敗的根本原因,因此提出了要“師夷長技以制夷”,只要器物上進步就可以救國。
1894年,甲午中日戰爭爆發,中國戰敗,當時北洋水師比日本海軍強大很多,但中國仍舊失敗,這使得當時許多學者改變了“只要器物和技術先進,就可以改變落后挨打的局面”這樣的看法。因此有了后來的戊戌變法,變法主張變政體,變封建君主專制為君主立憲制。另外,革命派主張變國體為共和國。這是當時最普遍的兩種看法。
但在19世紀后期,中國的知識分子構成發生了變化,“學而優則仕”的觀點催生了一大批平民知識分子,這就和存在已久的官僚知識分子形成了對立,并持對立的觀點。其中,官僚知識分子接受改變政體,主張建立君主立憲國家,平民知識分子主張改變國體,建立民主共和國。這些其實都觸碰到了封建統治者的痛處,之后就有了辛亥革命。辛亥革命后,中國又發生了一系列的事件,如袁世凱奪權、張勛復辟等。
通過分析這些事件,人們應該認識到在當時的歷史環境下,無論是政體、國體還是中國文化都得改變,要徹底改造舊文化,建設新文化。20世紀頭20年,中國開始向外國學習各種主義,包括無政府主義?!拔逅摹边\動以來,“體”發生了變化,主要出現三種形式,一是全盤西化,二是“西學為體”,三是馬克思主義的“體”。
對于馬克思主義,之后又出現了兩種趨勢,最開始是照搬蘇聯(全盤蘇學),隨著實踐,逐漸形成了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化。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隨之又出現了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的體和用。1958年總路線、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這些歷史的偏途反映出“體用”問題并沒有解決,出現了新的“中學為體”,于是1978年底,中國開始實施改革開放。
改革開放前,對于“體”“用”問題,最為普遍的看法是“體”為國之根本,“用”為“體”服務。但“體”“用”既不同又交叉,“體”有時以“用”的形式表現出來。從過去來看,舊“用”表現在科舉制的推行,新“用”表現在辦報刊,新“用”的辦報刊成為新“體”的一部分,同時出現了以“學”為體的四種觀點,即老中學(中學為體,西學為用)、西學、蘇學、新中學(新中國成立后)。這一過程是不可能一帆風順的,1958年的大躍進付出了慘重的代價,那個年代混淆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對于“主義”問題過度關注,出現泛政治化。因此,過就在于削足適履,而正確的做法是要量足制履。
把“用”看成是技術的工具是認識上的一種偏頗。事實上,好的“體”是由許多真正有用的“用”構成的。在文化層面上,魯迅是第一個從文化層面解決“體”“用”關系的。魯迅提出“用”比“體”重要,有用的“體”才是好體,“用”決定“體”,“體”決定“用”,體現了其開放的態度,值得給予高度評價。鄧小平是第一個從政治層面解決“體”“用”關系的。從農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到1992年的南巡講話,他提出“發展才是硬道理”。當今的“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有用還是沒用,“用”是“體”的檢驗標準?!坝谩笔蔷哂衅毡榈氖褂脙r值。當今,人們可以說最有用的“體”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
當今興起的“國學熱”和“傳統文化熱”,反映出人們對精神危機的關注與警醒,同時也可以看成是在開發精神資源。這就涉及兩個基本問題,一是為什么世界上四大古代文明其中三個都曾經中斷過,唯獨中華文明綿延不斷,生生不息。這就說明中華文明具有強大生命力,但是是哪個文化基因支撐著中華民族呢?二是中華文明源遠流長,輝煌偉大,為什么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中國幾乎淪落到被帝國主義瓜分的地步,除了帝國主義入侵這個外因,中華文明自身是不是也存在某些嚴重的弱點,哪些嚴重弱點束縛了國人的手腳,毒害了國人的頭腦?這都值得深思。
這里主要分析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傳統文化具有以下優點:一是追求崇高,二是倡導社會和諧,三是負責任的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這也是最可寶貴的方面。儒家思想在中國的文化長河中具有獨特而又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也是儒家思想能夠延續2 500多年的原因,并且根深蒂固。但人們也要從儒家思想過去的發展歷史和當今世界文化發展的趨勢來反思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傳統文化的缺點:一是向后看,將“圣人”絕對化,二是強調中庸,忽視競爭,三是忽視個人權利,四是缺乏窮究意識。人們必須承認儒家思想在文化建設方面發揮的重要作用,但缺點也不容忽略,認識清楚以儒家思想為主干的傳統文化的優缺點對于整個中國文化的建設有重要的意義。因此,在文化建設中要正確對待傳統文化,溯中華文化之根源,并加以改造、創新和發展。
中國傳統文化的內涵是分層次的,應該辯證看待它在今天的作用?;\統地講,傳統文化有三個層次:一是制度禮儀層次,主要是為確立上尊下卑的封建等級制度服務,與現代民主平等思想背道而馳。二是倫理道德層次,有傳統美德也有悖逆人性,尊老愛幼是前者,奴性盲從是后者。三是民俗習慣層次,也有適合與不適合現代生活之分。例如,放炮燃花是稀疏村落的開心,卻絕非擁擠都市的福音。
文化自信不要盲目自信,要知道自己長處在哪、短處在哪。長處自然要發揚,短處當然要克服。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是事關國運興衰、事關文化安全、事關民族精神獨立性的大問題。讓我們真正確立起文化自信,弘揚中華優秀傳統,吸納人類一切優秀文化,這樣,兩個一百年的偉大奮斗目標就一定勝利在望!
二、文化建設新藍圖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發展的重要力量。人類社會每一次躍進,人類文明每一次升華,無不伴隨著文化的歷史性進步。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的實現。要堅持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堅定文化自信,增強文化自覺,加快文化改革發展,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
文化建設是一個全方位的任務,要推動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協調發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牢牢掌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和話語權,堅持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要使網絡空間清朗起來,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講好中國故事。
三、結語
十九大總結了過去五年取得的成就,同時也分析了未來發展的理論和策略。人們應從傳統文化的溯源來看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優缺點,取其精華,棄其糟粕,在反思中不斷前進,不斷探索。在當今“國學熱”“傳統文化熱”迅速升溫和網絡環境迅速發展的情況下,人們要正確對待,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為建設未來美好文化藍圖而努力。
(山西師范大學)
作者簡介:馮遷麗(1993-),女,山西晉城人,碩士在讀,研究方向:歷史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