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藝嘉
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是一項提高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的重大舉措。2007年,教育部下發了《關于實施高等學校本科教學質量與教學改革工程的意見》,正式啟動該工程,旨在切實提高高校本科教學質量。目標是在高校人才培養中普遍推廣與應用信息技術與“互聯網+”理念,改變現有模式,實現優質課程資源共享,初步實現社會崗位需求與學校專業設置相吻合。質量工程的實施為網站建設、文件上傳、課程建設各項指標規范、精品課程的錄制,教學工作中的在線項目申報、審批、專家評審、精品課程制作提供了有力保障,使得優質教育資源的受益面更加廣泛深入,形成基于校園網的教學平臺和相應的網絡教學模式,利用校園網提高教學效率與質量。
高校要大力培養學生對人文學科的興趣和創新精神,讓現有的教師團隊有更多的教授、名師、專家加入進來,建設一批高素質、高水平的教學團隊,完善上講臺的政策機制。同時,建立為公眾服務的網絡課程資源庫,為本科教育及網絡教育提供平臺。另外,高校要完善本科教學質量工程的評估辦法,定期展開質量評估,建立專家庫,改進評估方法,并通過相應的技術手段支持,加強師資力量,培養教學管理干部,促進高等教育的協調發展。本科教育是高等教育的基石,是更高層次教育的參考體系,為培養高層次人才奠定扎實的基礎,這樣才能實現高等教育的合理化層級遞進,穩固本科教學的重要地位。質量工程項目就是以人才為核心,服務于各種類型的人才培養模式,搭建平臺給需要使用的師生,對專業技術培訓和提升也有重大的推動作用,符合高等教育的內涵發展理念及工作要求。
平臺要實現教學互動功能、資源共享功能和移動學習功能,做好教學門戶建設,達到教師能夠進行課程建設、教學監控、資源共享,學生能夠自主學習的目的,并實現所有數據的整合,最終建設成一個理念領先、技術先進、國際化特色突出的網絡教學中心。按照資源模塊、信息模塊和項目管理模塊,構建一套完整的質量工程項目管理系統,實現了質量工程項目一站式服務,這為解決當前因質量工程建設項目日益增多所帶來的工作量急劇增加、管理成本提升、效率降低的問題,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提高了工作效率。平臺主要包含了8個大的模塊,分別是網絡教學門戶、教學資源庫、學習空間、幕課課程建設、教學互動平臺、教學管理評估、質量工程和移動學習。各個模塊之間無縫銜接,協同發揮作用,為網絡教學提供全方位支持。質量工程平臺的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專業結構設置與專業認證、各類在線開放課程、教材與教學資源共享、教學團隊與高水平教師隊伍建設、教學評估與項目申報、專家評審公布和數據分析。現代高等教育需要體現出人才培養方案中改革創新的理念部分,而質量工程平臺則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之一。
目前的形勢十分有利于高等教育的網絡化教學發展,教學方面,高校采取了很多措施提升自身的辦學能力,網絡的應用對于教學質量也起到了一定的保障作用。隨著我國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人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求持續增長,這就造成了很多新的困難、矛盾和問題。質量工程應重視本科教學,從規模結構等方面努力提高本科教學質量,要將可持續發展戰略部署列入高等教育的內涵建設目標中,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反映了當下教育思路與教學內容的變革。提高教學質量、重視內涵發展的重點是在重視專業基礎、完善課程內容及數量上,要加強課程設置的基本建設,完善課程及教學評估體系。高校要大力提升人才培養水平,注重整體推進,發揮優勢學科的引導作用和在教學改革項目上的示范作用,將著力點集中在強化教學環節上。
質量工程重點研究各個高校教學課程、分類項目申報與教學評估計的政策體系,最終確定方案,針對不同層次、不同類型的高校進行分類化管理及培訓指導,協助各個高校建立具有自己專業特色的質量標準和評價指標體系。各高校的專業設置特點即是學校教學特點的一部分,研究專業特色,有助于指導高校充分發揮各自專業優勢,在統一發展的基礎上建立個性化發展思路,形成各自辦學特色,實現高等教育多樣化。
高等教育領域,需要著重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是指以學生發展為基礎,以教師為依托。密切關注學生發展是每個教育者應當時刻牢記于心的思想。對于學生而言,人文教育、文化修養、科技活動等旨在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的活動,以及實踐教學和人才培養模式中的改革項目,都是為了幫助學生實現知識與能力的有機結合。
從教師角度看,建立起一個高質量、結構合理的教學團隊,一個熱愛本科教學的高水平教師隊伍,是適應改革的重中之重,每位教師均應承擔教學任務和講座,每位學生都應積極參與并配合教學,兩者都是保證和提高教學質量的必要條件。
質量工程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重要一步,高校須進一步提高自己的責任意識。在學校工作的各個方面,高校應該有創造性的工作思維,不斷探索適合當前教學需求的新路徑。優秀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時刻保持與時俱進的思想,學生在改變,老師不能一成不變,而網絡信息技術就是提高高等教育質量的一種有效手段。質量工程對全國教育優質資源共享、網絡教育課程、人才培養模式創新、專業設置預測以及教學改革等都有著重要的推進作用,而這一切都得益于網絡建設及信息化手段的普及。因此,新的階段應有新的意識來適應更加迅速發展的高等教育。
(西安醫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