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雅雯
洪州窯的發現在中國青瓷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不小的事件,而對它的考證證實了“洪州瓷褐”的史料記載,使人清楚地了解了它的出現和消亡,也讓人看見了中國陶瓷史上那顆曾經璀璨過的星。
洪州窯在歷史中并不為人所熟知,與定窯、汝窯、官窯、哥窯之類的名窯相比,更是令人感覺陌生。提到洪州窯,就不得不說起唐代陸羽所寫的《茶經》,《茶經》所述:“越州瓷,岳州瓷皆青,青則益茶,茶作白紅之色;邢州瓷白,茶色紅;壽州瓷黃,茶色紫;洪州瓷褐茶色黑。”其可以證實洪州窯的存在,只是陸羽以觀茶湯為標準,是對瓷器的偏見。陸羽留下了洪州窯的信息卻沒有告訴后人它在哪里。
古代,江西曾稱豫章,隋開皇九年改豫章郡為洪州,轄豫章、豐城、建昌、建城四縣,古代人習慣以所在州來命名窯場,故名洪州窯。洪州窯窯場主要分布于今江西豐城境內。1977年,人們首先在江西省豐城市曲江鎮發現洪州窯,1979年9-11月,江西考古隊與豐城考古人員對洪州窯址進行了第一次試掘。此后,在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學考古系的指導下,1992年9月至1996年1月,以及2002年夏秋,考古人員進行了三次考古調查發掘,總揭示面積568平方米,開探方27個,清理出龍窯7座,出土的青瓷和窯具共11983件。據考證,其中兩座窯址一座為西晉時期,一座為東漢末期,距今1800多年,窯體保存依然完整,是同時期中所未見的。從東漢晚期開始,經三國、兩晉、隋、唐和五代,洪州窯有八百年的燒造歷史,可以確認的是,江西豐城應該是早期青瓷的燒造地,在江西制瓷史上,應是先有洪州窯,再有景德鎮,比瓷都景德鎮的形成還要早上一千多年。洪州窯遺址的發現為研究唐代名窯的燒造歷史、燒造工藝,尤其是進一步探討匣缽裝燒、玲瓏瓷和芒口瓷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寶貴的實物資料。過去認為,玲瓏瓷始燒于“明隆慶,萬歷時期”,而洪州窯出土了隋代玲瓏瓷,堪為中國陶瓷史上罕見的一例,曾也認為芒口瓷產生于“上承晚唐,下啟北宋”的河北五代定窯,而洪州窯在南朝時期就出現“對口扣燒”的芒口瓷,至少有1500年的歷史。
東漢晚期至三國時期,是洪州窯發展的初期,但這一時期洪州窯已經可以燒造出精美的青釉瓷器,洪州窯出土的青瓷分青綠釉和黃褐釉兩種,1992年12月,發掘了一件有刻字的陶器,為東漢晚期承托大件器物所用。這個時期的器具還是以實用的生活用具為主,如甕、罐、釜、盆和雙唇罐等。從這里起,燒制技術就由原始的陶器轉變為了原始的青瓷。
三國時期到隋代,是洪州窯發展興盛的時期,其在生產規模、造型和方式上都產生了變化,裝飾上出現了褐釉點彩的手法。
從東晉起,洪州窯青瓷的胎質就發生了變化,變得更加緊致堅實,釉的顏色也從青黃、青褐色發展到了青中泛白的顏色。器物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開始出現盤口壺、雞首壺等,并且許多器物取代了大量的金銀器皿。東晉開始北方戰亂頻繁,大量人口向南遷移,這就為下一個時期的發展做好了鋪墊。
南北朝是洪州窯大繁榮時期,此時南方相對穩定,人口增長自然就導致經濟繁榮,此時的洪州窯不管是在窯址、產品和工藝上都得到了巨大的發展。值得一提的是,這個時期出現的冰裂紋由于釉層厚,釉又帶有玻璃質,俗稱“厚玻璃質”,釉汁金黃瑩澈,聚釉處有玻璃質感,并開有蟬翅般的細小紋片,常見于一些瓶、罐等日用器皿上。在與胎質結合時,其時常會產生變幻莫測的冰裂紋,開片呈魚鱗狀由內往外拱起。這種紋路自然形成,古色古香,紋飾以蓮瓣紋為主,蓮花是佛教圣花,從此中不難看出工匠對宗教信仰的虔誠。
隋唐時期,經濟發展空前繁榮,社會也更加穩定,百姓安居樂業,對外貿易也逐漸興起,洪州窯興于盛唐,是當時的六大青瓷名窯之一,另外五座名窯分別是岳州窯、鼎州窯、婺州窯、岳州窯、壽州窯。與它們不同的是,洪州窯的匠人早早就掌握了點彩裝飾方法、使用火照、芒口瓷和鏤花玲瓏瓷燒制方法、匣缽裝燒方法、分段燒成技術、使用化妝土等工藝,這樣的技術也讓洪州窯青瓷的品質得到了大大的提升。另外,洪州窯的青瓷器造型多變、圖案精美,甚至采取雕花、刻花、鏤空的工藝,讓洪州窯青瓷成為一件件有藝術價值的工藝品。《唐書·韋堅傳》記載:“唐玄宗天寶二年,陜郡太守、水陸運使韋堅,引河水到長安‘望春樓下,鑿為‘廣運潭,玄宗詔群臣同登樓臨觀,韋堅率江淮并汴洛漕船三百艘,漕船各署郡名,滿載各郡輕貨,豫章郡洪州船載‘力士瓷、飲器、茗鐺、釜,船首尾相銜進,數十里不絕。京城觀者駭異?!边@里說的就是洪州窯瓷器送入長安的景象,而其中名瓷獨舉豫章,也就是洪州,由此可見,洪州窯的瓷器早已到達貢品的級別并且在當時已經馳名全國。
就地取材資源總有消耗殆盡的一天,晚唐至五代,洪州窯羅湖中心窯場已經歷經了幾百年的經營,瓷土資源已近枯竭,窯場也慢慢地走向了衰落,最終被塵土覆蓋,已不見了當年的光輝。
洪州窯雖然已經沒落,但經過30多年的考古和調查,人們已經發現從東漢至晚唐不同時代的窯址共32處,它們是因襲相沿、承前啟后、緊密相連的一個窯系。碗泥嶺窯址是目前唯一的活口窯,它保存了洪州窯完整的制陶工藝、制陶作坊和柴燒龍窯,工藝極為原始,可以追溯古代先民穴地而居、焙土而陶的遠古時代,屬于洪州窯晚期延續窯址。這些工藝的保留和傳承為以后研究洪州窯提供了切實可尋的依據,也許是洪州窯的基因尚存,也許是對傳統歷史文化的情懷,很多當代洪州人有的為生計、有的為夢想,陸續遷居瓷都景德鎮,他們繼續挖掘、創新、弘揚洪州窯文化遺產,將繪畫與造型完美結合,做到工藝與美術并重。這一時期涌現出青花大王王步、鏤雕大師徐順元、瓷雕大師曾龍昇以及眾多國家級和省級工藝美術大師。
為了弘揚洪州窯文化,當地政府也興建了洪州窯博物館,舉辦了全國性的洪州窯學術研討會,充分利用當地的自然資源和洪州窯的文化優勢,創建了精品陶瓷產業基地。這些有目的、有方法的手段或許能重新點燃洪州窯沉寂了千年的窯火,再次為中國陶瓷的發展創造更多令人矚目的成績。
(西安美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