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韜
隨著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設立,其課程設置一直是人們討論的熱點。作為該專業的特色課程之一,網絡語言研究應該結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進行改革和創新。本文從教學內容、教學方法、評價體系三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旨在為實踐教學改革提供一些參考。
當今社會,新媒體的普及程度越來越高,發展也越來越快,網絡與新媒體相關的人才需求量也與日俱增。四川大學錦城學院順應時代的要求,于2012年開設了網絡與新媒體專業,成為全國第二批通過教育部審批的高校。錦城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以培養“泛媒體時代各類新媒體平臺的網絡編輯及適應新媒體領域相關工作的高素質技術型文科專業人才”為目標,要求學生具備寬廣深厚的人文知識和系統的新媒體傳播理論、嫻熟的網絡編輯操作能力、網絡專題策劃與表現能力,同時掌握新媒體營銷推廣手段及相應的全方位新媒體技能。在此后的幾年中,錦城學院圍繞這一人才培養目標不斷探索,從課程設置、師資建設、評價體系等方面促進該專業學生相關能力的培養。2017年,錦城學院的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被四川省教育廳評為“四川省首批地方普通本科高校應用型示范專業”,專業建設初顯成效。網絡語言研究就是該專業課程設計中的一門特色課。
一、課程定位與目標
網絡與新媒體專業設置時間較短,其人才培養模式尚未完全確立,專業課程設置也在摸索中,因此網絡語言研究課程開設本身就是契合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的一種積極創新和嘗試。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大前提下,作為網絡與新媒體專業的專業選修課,網絡語言研究課旨在培養學生用動態發展的眼光看待和探索網絡中的語言現象,能夠結合語言學、傳播學和文化學等學科的知識和理論來分析網絡語言,從而進一步提高在各類新媒體中運用語言的能力。這樣的課程定位就決定了網絡語言研究有別于傳統的語言類課程,不是以知識傳授為主,而是要讓學生掌握分析和運用語言的能力。
二、教學內容
網絡語言的研究是從2000年正式展開的,此后相關成果越來越豐富,研究范圍也越來越廣。基于網絡語言對社會生活的快速反應和不斷滲透,學校的語言學類課程有些也會涉及網絡語言,但真正意義上將網絡語言作為一門課程進行分析和講解的還鮮有所見,網絡語言研究課程究竟教什么也還處于探索階段,更不用說相關教材了。針對這樣的現狀,網絡語言研究課程的改革重點之一就是根據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確定相應的教學內容。從語言應用角度出發,網絡語言研究在開展教學時應強調充分結合其他學科內容,如社會語言學、心理語言學以及計算語言學等,通過對交叉學科的整合與梳理,豐富教學內容,完善教學體系。
經過幾年的探索,四川大學錦城學院的網絡語言研究課程確定以專題形式來呈現教學內容。課程內容設置為網絡語言的特征分析、網絡語言的語言學研究、網絡語言的傳播學審視、網絡語言的修辭學考察、語言的模因論解讀和網絡語言的流行性探討等專題。這樣的課程設計極大延伸了網絡語言研究的內容,相對獨立的章節設置也能使學生對網絡語言的不同研究側面有較為完整的認知。同時,專題設計的形式也可以滿足網絡語言日新月異的變化需求,一方面根據網絡語言的變化趨勢增減專題,另一方面在同一專題中增減不同時期的網絡語言材料,從而使教學內容始終跟上網絡語言發展的節奏。結合其他學科研究的專題設計也有利于學生語言綜合應用能力的進一步提高,從而培養出優質的綜合性應用型人才。
三、教學方法
為達到既定的教學目標,網絡語言研究課程的教學方法也要有所革新。傳統語言學課程以講授為主的方式已經不能滿足應用型人才的培養需求,網絡語言研究課程的教學方式要有新的嘗試,如討論式教學法和翻轉課堂教學法。
討論式教學能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學,主動思考,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例如,在網絡語言的定義和內涵這個章節,老師會將語言材料呈現在課堂上,然后讓學生分組討論:如何定義網絡語言?網絡語言的研究對象是什么?有沒有廣義和狹義之分?每組學生討論出答案后,當堂發表結論,全班學生一起評議。又如,在網絡語言的類型這個章節,教師不會直接給出結論,而是啟發學生根據自己學習生活中接觸到的網絡語言來歸納類型,學生在討論中互相補充,最后基本就把網絡語言的類型歸納完整。經過討論得出結論,這個過程本身就鍛煉了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對語言現象的認識更深刻。
專題式課程設計也較適合開展翻轉課題。例如,對于網絡語言的傳播學審視這個專題,因之前學生已經學習過大眾傳播學,教師會在課前讓學生分組找相關語料,選擇一個傳播學的理論或視角來分析這些語言現象,在課堂上用15分鐘左右做主題發言。在網名相關的討論中,學生也可以在課下做調查統計,形成自己的研究成果再在課堂上進行匯報。其間,教師最重要的任務是在各個環節進行引導,如幫助確定調查范圍和方法、相關分析理論是否恰當、主題發言有哪些問題等。翻轉課堂的教學方法不僅可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課堂教學延伸到課外,拓展了教學寬度。
四、評價體系
因教學內容和方法的革新,網絡語言研究課程的評價體系也進行了新的嘗試。目前,該課程有兩種期末考核形式:一種是學生在期末前完成一篇與課程相關的專業論文或調研報告,論文或調研報告都要符合教師的規定要求;另一種才是傳統的閉卷考試。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自主選擇一種方式完成期末考核。但不管是哪種考核方式,期末考核的成績只占40%,平時成績占60%,最后折合成總評成績。這樣的考核方式旨在加強平時的過程學習管理,切實提高學生對網絡語言的研究和應用水平。
(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文學與傳媒系)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四川大學錦城學院校級課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網絡語言研究課程改革”(項目編號:2017JCKY0021)的階段性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