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怡青
中國會繼續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支持和促進全球跨國投資發展。
雖然內生動力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根本支撐,但是利用外資對于我國全面深化改革、構建開放型經濟體制仍然至關重要。
黨的十九大報告在闡述“貫徹新發展理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時提出:拓展對外貿易,培育貿易新業態新模式,推進貿易強國建設。實行高水平的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政策,全面實行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準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保護外商投資合法權益。
“無論中國處于哪個發展階段,都會繼續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支持和促進全球跨國投資發展。”國家發改委副主任、國家統計局局長寧吉喆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
舊的利用外資模式面臨諸多挑戰,擴大開放需要新思路。隨著我國經濟步入新常態,外商投資的形式、結構、內涵和作用都相應發生了深刻變化。
如何積極吸引外資?怎樣為內外資提供平等競爭的市場機會和營商環境?《財經國家周刊》記者就這些問題專訪了寧吉喆。
《財經國家周刊》:新常態下,如何更好地發揮外資作用,成為我國經濟工作的一項重要任務。如何看待利用外資的重要性?
寧吉喆: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是中國長期堅持的基本政策。
跨國投資是經濟全球化的重要紐帶,在世界經濟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的經濟發展是主動融入經濟全球化的過程,始終將利用外資作為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重要內容。
無論中國處于哪個發展階段,都會繼續堅持對外開放,與時俱進地不斷完善投資環境,支持和促進全球跨國投資發展。
《財經國家周刊》:我國在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等方面,都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哪些進展?
寧吉喆:首先,中國仍是世界最具吸引力的投資東道國。
中國利用外資成效顯著。通過不斷提高開放水平,促進投資便利化,完善投資環境,中國成為全球跨國投資主要目的地之一。
自2008年以來,中國吸引外資總額一直居全球前三位,其中2014年還位居第一位,連續25年居發展中國家首位。
近年來,中國不斷擴大對外開放,深化投資體制改革,改善營商環境,在全球跨國投資波動起伏的大環境下,保持了利用外資基本面的總體穩定。2016年,盡管全球跨國投資總量下降2%,但中國吸引外資實現了4.1%的增長,達8132.2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美元合1260億美元,特別是美國、歐盟28國對華投資大幅增長,同比分別增長52.6%、41.3%。
中國經濟的發展離不開外資發揮的積極作用。在中國進出口貿易、工業產值、稅收收入、吸納就業中,外商投資企業占比分別達到近1/2、1/4、1/5、1/10。外資促進了中國對外貿易、技術進步、產業升級和市場競爭。
同時,中國政治社會穩定,國內市場巨大,基礎設施完備,產業配套齊全,簡政放權、放管結合、優化服務改革不斷深化,對各國資本仍具有綜合比較優勢。
作為配套齊全的制造業基地和快速增長的消費市場,中國為廣大境外投資者提供了發展機遇,中外企業在發展中可以實現互利共贏。
其次,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貫穿于中國現代化全過程。隨著中國經濟發展,國內資金越來越充裕,也有一些外企開始擔心,中國是不是已經不再歡迎外資了。
事實上,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是中國長期堅持的政策。目前強調引資、引技和引智相結合,但并不是說可以減少利用外資了。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人才往往是與資金結合在一起的。
中國仍然是發展中國家,還處于中等收入階段,還要保持一定的增長速度,特別是要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都需要引進外資同時帶入先進技術、管理經驗、人才。
從國際經驗看,一個國家并不是發展水平提高了,吸引外資就減少了。全球化條件下,世界上大部分利用外資都是在發達國家之間實現的。2016年,發達國家外資流入比例仍占全球的59%。隨著中國人均收入水平日益提高,中國產業結構與發達國家從垂直分工逐步發展為垂直分工與水平分工相結合,綠地投資和并購投資都有很大潛力。
隨著中國日益成為世界名列前茅的消費市場,外資在中國也從出口導向轉化為出口導向和面向本地市場相結合。中國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不斷推進現代化建設,需要推進全球貿易自由化、投資便利化,需要繼續擴大對外開放和積極利用外資。
最后,不斷完善營商環境是中國努力的方向。當前中國利用外資正處于優勢轉換和結構調整的關鍵時期,與發達國家和一些新興經濟體相比,中國的營商環境改進還有很大空間。面對要素成本上升、資源環境約束以及復雜的國際形勢,亟需加大改革力度,補足制度短板,全面完善營商環境。
今年,國家主席習近平在達沃斯發表了《共擔時代責任共促全球發展》的演講,指出中國的發展是一條在開放中謀求共同發展的道路,中國將積極營造寬松有序的投資環境,中國的大門對世界始終是打開的,不會關上。
《財經國家周刊》:2017年1月,國務院印發《關于擴大對外開放積極利用外資若干措施的通知》,即吸引外資20條措施。截至目前,落實情況如何?
寧吉喆:落實“吸引外資20條”,是2017年中國擴大對外開放的重點任務。
這個文件發布后,迅速引發各界關注。在此前后,國家已發布或即將發布的開放文件有:《關于促進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的若干意見》、《自由貿易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負面清單)(2017年版)》。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會同有關部門已經發布或即將發布的還有:《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2017年修訂)》、《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中國開發區審核公告目錄(2017年版)》。
吸引外資20條措施的出發點概括來說是五個堅持,即堅持開放發展,推動新一輪水平對外開放;堅持深化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堅持公平競爭,鼓勵外商投資企業深耕發展;堅持優化結構,促進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堅持提升服務,提升投資便利化程度。
吸引外資20條措施包括了詳細的分工方案,有些措施是馬上就能落實的,這些都已按新要求執行;有的措施需要制定配套政策,有關部門、地方都已制定了落實方案;很多地方還主動制定出臺了落實吸引外資20條措施的綜合文件。
總的看,今年年底前吸引外資20條措施能夠全部落實到位。
《財經國家周刊》:“吸引外資20條”在放寬外資市場準入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寧吉喆:吸引外資20條措施在服務業、制造業、采礦業等領域提出了一系列放寬外資準入的部署,積極吸引外商投資以及先進技術和管理經驗。這些開放措施將逐步體現在新版《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自貿試驗區外商投資準入特別管理措施》等文件中。
6月2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發布了《外商投資產業指導目錄(2017年修訂)》,將2015年版外資目錄中的限制性措施減少1/3左右,從93條減少到60多條。
中國自由貿易試驗區加速推進從1家到4家又增加到11家,從沿海地區擴展到中西部和東北地區,上海等自貿試驗區的改革試點經驗在全國更大范圍復制推廣,如通關一體化。
同時,各有關部門都在推進開放。吸引外資20條措施還提出,《中國制造2025》戰略、基礎設施特許經營、國家科技計劃項目向外商投資企業開放。
其中,《中國制造2025》戰略是一個綜合的、系統的政策體系,很多外企對此十分關注。中國改革開放的實踐證明,正是制造業開放最早,中國制造業才快速具備了國際競爭力,總體規模才躍居全球第一,制造業中開放越早的行業競爭力越強。
當前,中國正在著力振興實體經濟,將以更開放的姿態發展制造業,發揮外商投資企業對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
工信部在制定《中國制造2025》配套政策時,將進一步明確歡迎外商投資企業參與到《中國制造2025》各項試點示范工作。
關于基礎設施特許經營,鼓勵社會資本參與基礎設施建設運營,一個很重要的方向就是向外資開放,投資補助、財政補貼、貸款貼息等相關支持措施同等適用于外資特許經營項目。還將支持外資參與交通基礎設施、水利設施建設和植樹造林、園林綠化等項目。
關于創新體系的開放,這次吸引外資20條措施在之前明確提出支持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合作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的基礎上,允許外商投資企業獨立申請國家科技計劃項目。中國希望構建開放的創新體系,共同分享科技進步推動產業轉型升級的成果。
《財經國家周刊》:有一些外企開始擔心,中國是不是不歡迎外資了。“吸引外資20條”在公平對待外商投資企業方面,推進了哪些工作?
寧吉喆:外商投資企業與內資企業、民營企業一視同仁、公平對待是中國政府的一貫政策。這次吸引外資20條措施進一步明確了構建公平競爭市場環境的具體內容。
一是制定外資政策必須進行公平競爭審查,事先公開征求意見,各地區各部門不得擅自增加對外商投資企業的限制。這就是從制度上保證政策的透明度、穩定性、可預期性以及執行上的一致性。有關部門也將對已有文件中設置的限制措施進行清理。
二是各地區、各部門在業務牌照審核、標準制定、政府采購等方面,對內、外商投資企業一致對待。業務牌照審核、政府采購大部分屬于地方事務。文件出臺后,各地都在根據文件要求制定相關配套措施,切實體現公平性、一致性,例如招標文件不得設置限制外商投資企業依法參與政府采購。國家標準部門正在研究制定有關措施,具體指導外商投資企業公平參與標準化工作。
三是支持外商投資企業在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以及發債,取消外商投資公司的最低注冊資本要求。證監部門將支持外商投資股份公司在主板、中小企業板、創業板上市,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在新三板掛牌,利用新三板發展壯大,支持符合條件的外商投資企業通過發行公司債券等方式融資。
工商部門將對現行不符合《注冊資本登記制度改革方案》規定的、涉及規范管理外商投資企業的規章和規范性文件進行全面清理。
《財經國家周刊》:我國東部和中西部地區經濟發展長期處于不平衡。在吸引外資方面,如何引導其加大向中西部的投資?
寧吉喆:中國東部地區在吸引外資上長期發揮著領頭羊作用。東部地區國土面積僅占全國的14%,吸引外資占全國的86%。
近年來,中國的東部地區作為世界上基礎設施最好、產業配套能力最強的地區,吸引越來越多的外商投資高端制造業。這是因為在很多制造業環節以及集成領域,不光靠勞動力成本,還要看技術人才、技術訣竅、產業配套、基礎設施、消費市場、投資服務等綜合條件。之前一段時間,社會輿論擔心東部地區外資大量外流,實際上,東部地區的引資規模一直在穩定增長,外商投資的產業結構也在不斷升級。
“吸引外資20條”將有助于東部地區鞏固和增強綜合競爭力、保持外資吸引力。中國區域經濟發展空間和回旋余地大。
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目前發展相對滯后,但也意味著吸引外資包括外商投資企業再投資的潛力巨大。吸引外資20條措施明確鼓勵外商投資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支持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成為外資新的集聚區,促進區域協調發展。
為支持中西部地區吸引外資,經國務院批準,國家發改委、商務部今年2月發布了新版《中西部地區外商投資優勢產業目錄》,擴大了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鼓勵外商投資產業范圍,增加了一些技術水平適中的液晶面板、集成電路、智能手機條目,也增加了一些紡織、服裝、家具等條目,這些調整充分聽取了相關省份和外商投資企業的意見,與當地招商引資需求相結合,支持中西部地區、東北地區發展出更多外向型產業集群。
此外,中國正在實施的“一帶一路”建設,對外商投資中西部地區是重要機遇。中國的中西部地區通過陸上絲綢之路,從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面向沿線國家市場的跨國公司入駐中西部地區將獲得廣闊的發展空間,外商投資中西部地區還將享受到國家支持產業轉移與加工貿易的資金、土地等優惠政策。
同時,在中西部設立自由貿易試驗區,增設國家級新區、綜合保稅區、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技術開發區、邊境經濟合作區,促進各類開發區改革和創新發展,為外資投向中西部地區提供支持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