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珺
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新商業模式的出現,實體經濟正在發生巨大變化,對金融的服務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
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提高直接融資比重,促進多層次資本市場健康發展。因此,金融真正逐漸回歸本源、加強服務實體經濟是未來金融業發展的方向。
如何有效地加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并不是單一的問題。如今,隨著新技術的發展、新商業模式的出現,實體經濟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這對金融的服務能力也有了新的要求。因此,想要解決金融問題,首先要把脈實體經濟。
如何看待實體經濟的“實”?
關于“虛”與“實”存在一種誤解,認為實體經濟的對立面是“虛”。其實虛擬經濟本身并不是虛無縹渺,最終的朝向還是價值創造。而實體經濟之“實”中蘊含著很多虛擬經濟的成分,比方現代農業重要的驅動力是農業科技,而農業科技如無人機撒農藥或生物化學等均使用海量的數據,其中虛擬成分占比越來越大。所以虛擬經濟和實體經濟兩者的目的地都是價值,虛實之間已然沒有明顯的界限。
在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大命題下,中小企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經常被提及,實質上折射出來的是實體經濟發展的問題。
其一,實體經濟存量結構不佳。實體經濟存量結構越來越重、越來越厚、越來越沒有靈動性。包括化工、鋼鐵、玻璃、水泥、房地產等產業,在整體布局上由于規模偏好而呈現出一定程度的“逆向選擇”。
其二,政府與市場邊界不清晰。政府政策覆蓋的范圍應該聚焦于全面性、導向性、補償性和扶持性領域,而不應過度介入市場,這樣才能保證政府與市場之間良性互動。
其三,實體經濟自身發展方向不明。近年來,人工智能、共享經濟的發展改變了經濟范式和產業業態,科技發展擾動了人們對未來實體經濟方向的判斷,使得很多實體經濟參與者開始迷茫,不清楚什么才是明天實體經濟的發展方向。
其四,實體經濟的核心競爭力不足。與全球領先者相比較,我國實體經濟真正領先于國際水平的并不多,核心競爭力并未牢固建立起來,金融體系向缺乏核心競爭力的實體經濟配置資源,結果可能會使“三去一降一補”受到阻滯。實體經濟是主體,金融體系是客體。實體經濟的主體結構性問題才是下一步實體經濟發展破題的關鍵。
金融的“初心”是讓資金以最快的效率配置到最需要的地方,以提升整體經濟發展的速度和效率,而在實際中由于虛擬經濟的發展與實體經濟的需求之間有所背離,金融出現了“兩化”:
一是“資本市場化”變形為“市場資本化”。資本化的過程使得資本市場運轉逐漸脫離實體經濟而自轉,而形成獨立的運行體系,催生了一定程度的泡沫成分,導致資金空轉、脫實向虛。二是“投資銀行化”陷入“代理人困境”。當下,金融機構過度追求高回報,使資金進入高風險領域,“代理人”身份變成“主人”,伴生了諸多道德風險,甚至無底線套利。
嬗變是質的變化,不是量的變化。
如果把實體經濟比作中國傳統文化中太極的“陽”,把虛擬經濟比作太極的“陰”,陰陽之間相互資生依存,使太極不斷加速旋轉,最終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很難分清實體與虛擬的“楚河漢界”。
因而,實體經濟的未來發展趨勢,應有幾點亟待關注。
首先,產業邊界消失了。現代經濟的語境下,人們很難清晰地劃分工業、農業、服務業的界限,以特斯拉為例,其主產汽車產品,但真正的核心競爭力是中控軟件和車聯網技術等,是以非傳統的創新科技顛覆傳統汽車產業,如何給其進行產業定位不是第一性的問題。
其次,迭代創新加速。越來越多的新商業模式被不斷創制,一種新商業模式的誕生總會引致跟進者的不斷優化,加速調整優化這種商業模式,使得迭代創新和顛覆創新同步前進、并轡而行的方式成為現在產業演進的特點。
第三,產業的流態和柔性加速。未來重工業不能太“重”,因為太“重”不符合科技創新和發展的方向,因而當前的很多工業企業,包括鋼鐵企業等都在運用大數據和機器學習。真正決定一個行業和企業成敗的關鍵,并不是它的資產“重”的部分,而是它的資產“輕”的部分。
事實上,工業革命不僅僅是工業領域的變革,四次工業革命造成了產業領域的梯級躍升,而這種躍升使得人類社會能不斷地進入未知領域,并同時提高人們的生活質量和人類文明的質量。
既然實體經濟在嬗變,虛擬經濟也在嬗變,則蘊涵兩者的生態系統也一定要與時俱進。當前,經濟生態系統的發展變化呈現以下幾個重大趨勢:
趨勢一,企業生命周期的時長越來越短。早年,“百年老店”是許多企業追求的目標,但觀察現代企業的發展軌跡,十年、二十年的企業生命周期都不再常見,生命周期時長會越來越短。而決定企業成敗的非“大數定律”而是“小數定律”,變成了細節決定成敗。
趨勢二,迭代可以倒果為因。以前是先有需求,再有供給,現在是供給創造需求,與古典經濟學家薩伊的觀點相契合,當然其實質已發生了時代性的巨變。這正是互聯網經濟和共享經濟的特點,迭代的發展使得市場上往往先有了產品,然后才形成新的需求,抑或消費者尚未意識到的需求。
趨勢三,比較優勢讓位于系統集成。隨著信息越來越對稱,將來真正的行業領先者一定是系統集成者,它把不同產業和行業的技術和資源集成為一個平臺,并使這一平臺煥發出巨大的生命力。比如波音公司并不生產任何單一的飛機零件,但卻是全球最大的飛機制造廠,因為波音是系統集成者,可以有效地把全球的制造業資源和技術資源集成到全球化的平臺上,形成不可替代的核心競爭力。
這對于金融業的挑戰也是如此。
金融是以資金為載體、以信用為核心進行資源配置,但未來產業的硬資產可能越來越少,固守傳統的抵質押方式進行融資將變成“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金融業未來的發展方向一定是投貸聯動、產能結合、T型投資能力建設、智能化、數字化的金融基礎設施以及普惠金融等。其中,政府的作用也很重要,建設有利于創新的制度環境和基礎設施,以及基礎科學和共性技術的研發等,都需要政策來進行必要的規范和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