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懷穎
“新三農”既是金融服務的短板,也或將成為其“跑馬圈地”的藍海。
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必須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的重中之重;同時要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
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也強調,金融要把為實體經濟服務作為出發點和落腳點。農業作為國民經濟的基礎,涵蓋一二三產,其既是實體經濟的重要組成,也應是金融服務所支持的重點。
可以預計的是,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落地和我國現代化農業的發展,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農村經濟社會結構以及農村金融市場都將發生巨大變化。
如此便須各級政府及時創新政策,優化人才隊伍、調整服務策略,以滿足日新月異的“三農”金融需求。
毋庸置疑,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一方面離不開金融服務的大力支持;另一方面,其也將為農村金融開啟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
具體可從以下幾方面看待:
首先,鄉村振興的首要任務是將農業產業做大做強,同時要進一步完善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改善農村生態環境與公共服務,而以上工作均亟待金融血液的大量注入。
其次,隨著我國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不斷深化和新型農業主體的發展壯大,從前農村的“死”資產資源有望被大量盤活。如此,即可在一定程度上緩解由來已久的“三農”抵押難題,也為金融機構把握風控增添有效“籌碼”。
再者,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推動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農村經濟社會結構或發生巨大變化。可以預見,未來農村、農業將從單一生產轉向高度融合發展;農業在延長自身產業鏈、提升價值鏈的同時,還將滲透到產城融合,并帶動建立一批宜業宜居的美麗農業強鎮,進而推動城鄉融合。
值得注意的是,上述融合的過程并非單純的物理疊加,一定程度上還會發生“化學反應”,催生一批更適應現代經濟、金融體系的“三農”新業態、新主體、新模式;并進一步激發鄉村發展活力和增強發展動能,加快農業農村兩個現代化的步伐。
如此背景下,“新三農”既是金融服務的短板,也或將成為其“跑馬圈地”的藍海所在。
新型農業經濟背景下,我國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和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三農”對于金融服務的需求也隨之改變。
如此,金融機構若想真正深耕農村、在服務“三農”的同時實現商業的可持續發展,則須從四個方面精準發力,改變固有經營理念,并提升廣大農民群體對金融服務的獲得感和滿意度。
其一,產業選擇須精準。金融機構既要著眼傳統種養業,更要關注農產品加工流通服務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
一方面,我國種養殖業正處于轉型升級階段,其提升規模化集約化標準化水平,改善基礎設施條件等,均需要信貸資金的助推。
另一方面,近年來興起且具備較高附加經濟價值的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新業態,如農產品加工流通、電子商務、休閑農業等,其對資金依賴程度更高,投資收益更可觀,應是金融機構重點關注領域。
其二,服務對象要精準。既要滿足小農戶的需求,更要支持規模型新主體的發展。對于務實勤勞、誠實守信的個體農戶,金融機構可以提供小額信貸或通過龍頭企業產業鏈帶動等方式解決其融資需求。
與此同時,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等正日益成為我國農業生產主力軍的新型經營主體。該群體生產經營能力較強,應是農村金融市場的潛在優質大客戶,但目前普遍面臨融資難、投保需求難以被覆蓋等問題,金融需求亟待解決。
其三,金融服務模式要精準。既要提供精準到位的專項產品,更要開展“一條龍”的綜合服務。農村金融不同于工商金融、城市金融,產品不宜簡單“移栽”,而需更具針對性的設計、完善產品,讓其更接“鄉土氣”。
比如要完善細化專業的農業信貸擔保服務,讓農民貸得到、貸得起;定制設計可保成本、保價格、“保得住”、“賠得到”的保險產品;還要研究向農民提供信貸保險、理財服務以及投資顧問等在內的“一攬子”金融服務。
其四,信息對接要精準。在解決信息不對稱問題的同時,搭建有效的供需對接橋梁。
今年農業部開發運營了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通過主體直連、信息直報、服務直通、信息共享,向金融服務機構精選推送優質規范經營主體有效需求,為新型經營主體點對點對接信貸、保險、補貼等服務。
目前已有59家金融機構入駐,提供信貸保險產品達98款。下一步,農業部會將全國范圍內數百萬合規的新型經營主體納入該系統,并鼓勵更多金融機構參與其中。
新時代金融服務鄉村振興戰略,除了需要各類金融機構的服務,更離不開政府的支持。
具體上,需要政府從政策創新和人才培養兩大方面為金融服務農村戰略奠定有力基礎。
一方面,政府要充分發揮財政撬動的杠桿支撐作用。
從我國特殊國情分析,目前財政資金是撬動金融支農的一把金鑰匙,要想解決好農村金融問題則須充分運用好財政杠桿。
近年來,農業部聯合相關部門致力于探索財政補貼政策與金融工具的結合使用,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比如,2015年,由農業部會同財政部、銀監會共同建立了全國政策性農業擔保體系,由財政注資400余億元。進入全面運營以來,該體系已為380余億元的信貸服務提供了擔保。
今年9月,在首屆金融服務農業現代化高峰論壇上,農業部發布了金融支農創新的十大模式。十種模式均是近年來各地方政府部門與金融機構共同探索并解決農村金融難題的實踐成果。
星星之火要成燎原之勢,新時代農村金融的有力發展還亟需各級政府和部門的政策創新支持。
另一方面,強化人才團隊的支撐,加快培養政府、金融機構既懂農業又懂金融的人才團隊是破解農村金融難題的關鍵。
大到制度頂層設計、政策制定,小到產品服務創新,都需要大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三農”金融工作者。這應是政府與金融機構下一步發力的重點。
在鄉村振興戰略的背景下,農村金融市場空間巨大,如此的市場既需要金融機構的耐心耕耘,也需要其深入挖掘兼顧農民利益與商業可持續性的運營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