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前
金融科技不是法外之地,所有參與者都須依法和依照監管要求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可心存僥幸。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并要求“突出關鍵共性技術、前沿引領技術、現代工程技術、顛覆性技術創新”。因此,把科技創新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實施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是新時代各行各業應自覺遵循和全面落實的行動綱領和發展方略。
對于金融業而言,更是如此。
回顧歷史,科技歷來是金融服務的關鍵要素,是金融運行的基礎支撐。通過電子化技術以及傳統 IT 軟硬件的應用,金融業實現了辦公和業務的電子化、自動化,有效提升業務效率。互聯網則讓傳統金融業插上翅膀,拓展了金融服務的時空邊界。
近年來,隨著移動網絡、大數據、云計算、人工智能、區塊鏈等信息技術的進步,金融與科技進一步深度融合。某種程度上,科技已超越了以往作為金融服務“配合者”和“支持者”的角色,演變成金融服務創新的“引領者”,從而出現了新型的金融業態:金融科技(Fintech)。
根據金融穩定理事會的定義,金融科技是指技術帶來的金融創新,創造出新的業務模式、應用、流程或產品,從而對金融市場、金融機構或金融服務的提供方式造成重大影響。金融科技范圍較廣,既可以是前端產品,也可以是后臺技術,內涵囊括了支付清算、數字貨幣、網絡借貸、大數據、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智能投顧、智能合約等領域。
當前,我國金融科技發展方興未艾,市場廣闊,支付市場和網絡融資規模位居世界第一,已成為全球金融科技投資人的熱點。但欣喜之余,站在歷史的新起點上,金融科技如何承擔新時代賦予的新使命,開啟新征程,展現新作為,仍待破題。
首先是求實務本原則。
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金融之本來自于實體經濟,金融服務的創新發展需要圍繞服務實體經濟的本質要求。先進技術的應用并未改變金融的本質,金融科技仍須老老實實、規規矩矩地遵循金融發展規律。這包含兩層涵義:
一是金融科技產品表面再復雜再炫目,內涵價值仍決定于其在多大程度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十年前,美國次貸產品富含“高超”的資產證券化和金融衍生品創新技術,但無實體價值支撐,最終難逃崩盤命運。以此為鑒,不能對金融科技的科技創新元素賦予過多期待,失去對金融規律的敬畏,還是應立足于金融產品的功能屬性,認真做好實際場景應用。否則,脫實向虛,要么變成“拆東墻補西墻”的龐氏騙局,要么陷入“無本之末、無源之水”的泡沫。最近比特幣價格一度突破1.9萬美元,其中的實際價值飽受質疑。
二是金融科技雖改變了金融信息采集來源、金融服務提供方式和投資決策過程,但并未改變金融風險的定價原理、模型和方法論。大數據技術拓展了金融數據來源,但如何從數據中提取有用信息,仍需要金融理論的指導。智能投顧的資產配置建立在現代投資組合理論和資產定價模型,算法是智能投顧的核心價值。加大算法研發投入應是我國智能投顧的下一步發展重點。
其次是協調發展原則。
現代金融與科技創新融合的根本目的是服務實體經濟,且金融科技要與人力資源協同發展。
當前,人工智能不斷發展,機器替代人工的趨勢逐步顯現。金融科技的顛覆性不僅體現在對傳統金融業務流程的改造,還體現在對傳統金融人力資源的解構。一方面,一些基層性、重復性的工作或會被人工智能取代,另一方面,人機交互的新型工作模式對金融人才提出更高階的要求。
因此,人力資源培養工作意義重大。宏觀層面,就業是最大的民生。堅持就業優先戰略,積極升級既有金融人才結構和知識結構,避免因金融科技發展而帶來的結構性失業,有助于實現更高質量和更充分就業。微觀層面,人才是創新的主體。積極培育高素質的智力型、創新型和復合型人才,是金融科技企業競爭制勝的關鍵。
再次,是監管匹配原則。
風險往往與創新相隨。金融科技創新或帶來以下金融風險:
一是因技術試錯而帶來的金融風險。為追求快速發展,金融科技企業往往風險偏好較高,樂于甚至急于將尚不成熟的技術或理念運用于金融創新,因試錯帶來風險。
二是因技術的顛覆性而帶來的金融風險。傳統金融機構在新技術面前往往反應較為遲緩,在顛覆性沖擊下,可能累積系統性金融風險。
三是因技術的本身特性而帶來的金融風險,比如網絡融資的網絡效應可能會放大風險的傳染性和影響面;智能交易算法的趨同性可能會加重金融市場的羊群效應和順周期性等;區塊鏈技術的匿名化使非法交易、洗錢活動、逃避監管變得更加容易。
四是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的邊界越趨模糊而帶來的金融風險。近年來,科技企業憑借技術優勢,成為金融科技創新的主體,擁有各類金融牌照的科技企業不在少數。科技創新風險和金融創新風險可能相互傳染和共振,從而引發更大的系統性金融風險。科技企業崇尚的創新性、前沿性與金融業務強調的穩健性、審慎性之間存在沖突,如何合理協調兩者關系,將是未來監管的重大課題。
五是金融科技引發金融基礎設施深刻變革而帶來的系統性金融風險。金融科技的顛覆性不僅在于金融業務層面的改造,還在于金融基礎設施層面的變革。不同于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建設方式,金融科技正自發地構造各類金融基礎設施,比如基于移動支付技術的支付平臺、基于互聯網的各類金融資產交易平臺、基于區塊鏈技術的數字資產交易平臺。這些金融基礎設施尚未被監管完全覆蓋,隨著規模做大,系統性金融風險不可小覷。
十九大報告要求“健全金融監管體系,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這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務和永恒主題。面對上述風險,監管應強力匹配,快速跟上。一是監管方法。要全面貫徹落實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的要求,以協同監管、功能監管、行為監管、穿透監管、依法監管為抓手,補齊金融監管短板,構建全面監管網絡。二是監管技術。積極利用大數據、人工智能、云計算、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監管科技手段,提升跨行業、跨市場交叉性金融風險的監測、防范和化解能力。三是監管人才。加強金融科技監管人才隊伍建設,培養既懂監管又懂技術的綜合性人才。
金融科技在新時代要實現可持續發展,須遵從三個基本要求。
一是講規矩。
十九大報告指出“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法治是新時代金融科技可持續發展的根本基礎。當前,我國正加快金融科技相關法律法規制度建設步伐。2017年6月正式實施的《網絡安全法》為保障網絡安全,維護網絡空間主權和國家安全、社會公共利益,保護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促進經濟社會信息化健康建立了基礎性的法律框架。2017年11月,人民銀行等五部委聯合發布的《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首次將智能投顧正式納入監管,提出了持牌經營、風險提示、信息披露、算法設計、管理職責等監管要求。
下一步,與金融科技有關的各項法律法規、運行標準和規則將會進一步清晰和完善,金融監管也將完全覆蓋到所有金融科技業務,對于金融科技創新可能帶來的消費者保護、洗錢、恐怖融資、偷稅漏稅、金融穩定等風險,相關部門必將會采取相關政策措施。金融科技不是法外之地,所有金融科技業務參與者都必須按照相關法律和監管要求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不可心存僥幸,否則必將受到法律和監管的制裁。
二是守底線。
金融科技創新主體應有底線意識,加強自律。一方面,不能碰法律法規底線。金融科技創新具有專業性、復雜性和跨界性特征,一些不法分子故意混淆概念,以金融科技之名,行違法違規之實,開展龐氏騙局、傳銷、高利貸、非法集資、詐騙等涉嫌違法犯罪行為,比如e租寶等,這些金融亂象已受到嚴肅整治,其中教訓應引以為戒。二是不能碰社會道德底線。金融科技不能因技術的深度而失去服務的溫度,應高度警惕和防止因金融科技發展而給弱勢群體帶來的“數字鴻溝”。前段時間,個別互聯網金融公司與部分基金公司針對低收入群體推出一系列歧視性的廣告宣傳文案,更是嚴重挑戰社會道德底線,其中不良影響令人警醒。
三是立標準。
金融標準是金融業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保障。金融標準能助力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發展、助力防控金融風險、助力深化金融改革,同時還能助力金融科技規范發展。
2017年6月,人民銀行發布《中國金融業信息技術“十三五”發展規劃》,提出充分利用標準化手段,采取政府引導、市場主導的方式,推動金融科技規范發展。具體包括加大金融科技標準供給,圍繞“三個統籌”開展重點標準編制,統籌制定系統重要性金融機構識別原則和監管要求,制定金融基礎設施監管標準以及資產管理產品等跨市場、交叉性金融產品的統計和監管標準,制定銀行、證券、保險、金融科技等領域的風險監測及計量標準,提高風險防控的精準性。同時,創新方式方法,對于編制金融行業標準、金融國家標準分歧較大的金融科技標準,推動以團體標準、企業標準形式發布,先行先試,及時轉化金融行業標準、金融國家標準;積極推進金融科技標準落地實施,通過政策引導、示范試點、檢測認證等方式強化標準實施,發揮行業協會等社會組織的作用,推動競爭性標準的有效實施;加強金融科技標準化開放合作,爭取主導更多國際標準研制。
總體上,金融科技是未來金融發展的大趨勢和推動力,金融監管機構和產業界需要凝心聚力,共同搭建金融科技發展的軟性基礎設施和硬件基礎設施,為金融穩定和發展做出新貢獻,獲得新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