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澤
新金融引發了巨大變革,但未改變金融的本質。
黨的十九大作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政治判斷,新時代必然伴隨著新金融。互聯網和金融結合催生的新金融,既是技術進步的產物,也是社會發展必然,還是未來金融發展的核心競爭力和主要方向。
什么是新金融,新金融帶來了什么,如何把握新金融的核心,如何適應新時代下的金融變局?這些問題亟待進一步思考。
兵無常勢,水無常形。新金融之“變”,關鍵有三:
一是新科技的不斷應用和迭代,使金融服務更精準、更高效。金融科技的發展極大地豐富了金融的手段和方法,一定程度改變了傳統銀行經營管理的邏輯,為金融賦予了無限可能。利用金融科技,銀行能夠構建起對客戶的深度洞察,形成對金融行為的精準預測;能夠使金融服務廣泛鑲嵌于各種場景和流程之中,增強金融生態服務的高效性;能夠促進商業銀行服務交易的處理更加智能化,等等。
二是智能時代助推了一系列新模式不斷崛起。互聯網大數據使傳統金融的業務處理模式、交易模式、消費行為模式發生了改變,涌現了智能網點、智能投顧、二維碼支付等互聯網金融新模式,相信未來還會有更多的新模式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三是新業態的不斷出現,給社會經濟帶來深遠影響。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金融業必然形成新的經營業態。互聯網金融不僅意味著金融業務從線下移到線上,更是通過強調客戶體驗、提供交互服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消費者的習慣,從而帶來了理念和文化的連鎖反應。
新金融風起云涌,其積極作用不可否定,但無序競爭、潛在風險等問題也日益增多。新金融引發了巨大變革,但未改變金融的本質,將新金融發展放到大時代、大背景中去審視和考量,則萬變不離其宗,主要體現于三點:
一是新金融的初心是支持實體經濟。經濟興則金融昌,經濟與金融休戚與共,強大而健康的實體經濟是金融業可持續發展的支撐和后盾。新經濟發展的著力點是實體經濟。金融體系尤其是國有大行應勇于擔當、勇于作為,全面履行支持實體經濟的責任。
二是新金融的核心應該是把控風險。風險與機遇歷來相伴而行,金融安全作為金融平穩健康運轉的根基,黨和國家將其上升到國家安全高度來維護,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是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在金融領域的根本要求,也是今年召開的第五次全國金融工作會議確定的總基調。作為全球系統性重要銀行和我國最大的商業銀行,在防控金融風險方面,工商銀行具有義不容辭的職責和使命。
三是新金融的中心應是發揮信用中介功能。信用中介是金融的本質屬性,銀行承擔著信息中介的職能,是解決社會信息不對稱、建設信用社會的重要力量。充分利用好商業銀行天然信用高地的優勢,推出更多安全、便捷、高效的產品和服務,推動信息對稱、高效流轉,構筑信息社會是工商銀行義不容辭的責任。
面對新金融的沖擊,傳統金融要把握金融的核心,因時而變、去粗取精才能在市場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在新金融的生態下,個人客戶掌握了越來越多的獲取信息、選擇渠道、評判服務的主動權,商業銀行的功能和定位逐步發生改變,發展零售業務正在成為各家金融機構的重中之重。在轉型發展的變革道路上,智慧零售是零售業務下一步的轉型目標。
工商銀行主動求變、積極創新,可以從經營三要素和管理三要素的六個關鍵詞來理解和實踐“新零售”的理念。
經營三要素是客戶、產品和渠道:
第一,定義新客戶。互聯網和新技術的發展,使高效、便捷、低成本的服務于全量客戶成為可能。在新金融時代,應擴大客戶外延和內涵,對客戶的認知應從狹義、靜態、存量轉變為廣義、動態、流量,從有余額、有價值、有貢獻的目標客戶擴展至長尾客戶乃至于全體用戶、全量客戶。新時代只有秉持服務新客戶的理念,才能優化客戶結構,提升客戶對商業銀行的滿意度。
第二,豐富新產品。要進一步擴大新時代金融產品的內涵和語言。這中間包括三個層次:一是要從單一的銀行產品升級為組合產品,注重產品之間的聯動協同;二是要抱有開放、合作的姿態,從依賴自產轉變為加強與第三方合作;三是要與非金融產品相結合,加強與金融同業及互聯網公司的合作,對客戶進行多角度、多維度的分群,從單一銀行的產品轉變成為客戶提供綜合解決方案,以滿足客戶高維度訴求的方案供應商。
第三,優化新渠道。新時代賦予傳統渠道新的內涵,線下是傳統銀行的根基和優勢,線上是必須要提升和加強的方向,要以客戶的一致性體驗為目標,真正實現從線下到線上、從網點到遠程的全程響應,提高商業銀行的服務能力。
零售經營管理三要素是信息、風險和機制。
第一,完善信息管理。信息對新時代、新金融的重要意義毋庸置疑,要充分發揮信息中介的作用,利用人工智能、深度學習等技術,把各種信息進行搜集、整理和加工匯總。著重要在金融信息之外增加行為信息,信息來源也應從自有信息擴展到獲取第三方信息,從匯總產品信息轉變為強調客戶信息。以打造零售客戶新入口、長連接、高粘性的信息服務平臺為目標,構建信息金融的新生態。
第二,強化風險控制。在新金融的影響下,傳統商業銀行的風險有了新的內涵。以流動性風險為例,互聯網快速聚集了大量長尾客戶的短期零散資金,形成巨量、巨額的資金沉淀,極易誘發流動性風險。再比如信用風險,信息時代可依據互聯網行為信息對客戶進行授信、授權,但信息的可靠性和可驗證性還有待時間檢驗,如不加以規范管制,極易誘發信用風險。
第三,建立保障機制。新金融的發展需要新機制來保障和支撐,建立起的體制機制既能強化總分部大腦的經營決策,也能有效激發經營活力;既能夯實零售條線間、相關部門間、總分行間、集團母子公司間的聯動,也能加強行際間、機構間的溝通交流,從而構筑起開放合作共享共贏的多元化發展格局。
當前,面臨內外部錯綜復雜的形勢,堅定不移地走創新發展之路,積極打造智慧零售的新金融格局,才能在新的歷史時期履行好國有大行的責任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