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隆平
傳統芯片領域遭受重重沖擊,在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的布局則前景不明。
2017年,英特爾輝煌不再。

對于英特爾等芯片公司來說死守PC或手機領域已經無法維持其競爭力。
12月6日,美國高通公司正式公布了可以“隨時隨地接入網絡”的PC處理器,進軍英特爾最主要的業務市場。
事實上,隨著智能手機等移動設備的發展,PC市場需求已連續第6年逐漸萎縮。而就在2017年第二季度,英特爾長期占據的半導體行業第一寶座被韓國三星奪去。
全球半導體行業的霸主,如今面臨AMD、英偉達和華為等芯片業內、外公司的沖擊。在積極轉向物聯網、大數據等領域之后,英特爾能否成功突圍?
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在傳統領域,英特爾仍然不可撼動,且保持了很高的盈利能力。
英特爾三季度報告的數據顯示,客戶計算集團前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250.49億美元(占其總營業收入的54.8%),同比增長5.34%;營業利潤達96.56億美元(占總營業利潤的77%),同比增長35.56%;營業利潤率高達38.55%。
一直以來,英特爾根據摩爾定律穩定獲取利潤。依靠用戶不斷更新芯片,英特爾似乎占有了一個永遠保持增長的市場。
此前英特爾執行副總裁兼制造、運營與銷售集團總裁 Stacy Smith表示,摩爾定律不會失效,英特爾將繼續推動摩爾定律向前。
中國臺灣拓璞產業研究院(TRI)經理林建宏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英特爾的PC處理器營業收入規模雖然沒有減少,但是出貨量確實在下降,只是單價上漲彌補了出貨量下降所帶來的損失。
而據英偉達創始人兼首席執行官黃仁勛表示,隨著GPU(即圖形處理器)計算的出現,摩爾定律結束了。
同時,PC市場需求在萎縮。Gartner的數據顯示,2007年~2011年,PC出貨量由2.725億部逐年增長至3.654億部,此后則逐年下降至2016年的2.697億部。2017年前3季度仍在繼續下滑。
林建宏表示,芯片行業的規律是,制程越先進,設備和研發投入越多。換句話說,如果PC市場不再增長,將不足以支撐新一代芯片制程的開發,“這是英特爾需面對的一個大問題。”
與此同時,市場競爭愈加激烈。除了AMD推出性價比更高的PC處理器,高通也加入了搶奪英特爾PC處理器市場份額的隊伍。
英特爾雖然采取了反擊措施,比如研發智能手機芯片,但功耗太高至今未能取得成績。而高通公司營銷副總裁皮特·西亞表示,高通已經建立了現代芯片,以配合運營商提高網絡速度、減少網絡延遲,因此不懼怕英特爾的挑戰。
2017年4月,在北京舉行的英特爾“2017中國戰略分享會”上,英特爾全球副總裁兼中國區總裁楊旭介紹了英特爾的新定位:英特爾已是一家數據公司。英特爾在數據領域將采用端到端的戰略,即從前端的數據采集、捕捉和計算,到數據傳輸,然后是數據分析和挖掘,最終實現數據的增值。
數據經濟的確充滿誘惑。Gartner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全球聯網設備數量將達到260億元、物聯網市場規模達到1.9萬億美元,2022年物聯網芯片市場規模將超100億美元。
業內人士表示,對于英特爾和高通等芯片公司來說,死守PC或手機領域已經無法維持其競爭力,物聯網已然成為新戰場。
但Gartner分析師Velosa表示,目前占據微控制器市場的公司有美國Atmel公司、恩智浦飛思卡爾和德州儀器等。它們的產品已經根植于如車庫門、電燈和蓮蓬頭等物聯網細分領域。
市場咨詢公司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林芬卉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雖然英特爾已在物聯網、車聯網逐漸建起自己的商業模式及供應鏈,但在無人駕駛汽車發展初期,產業間合作聯盟事件將持續發生,現在還難以定論誰將領先或落后。
英特爾的數據顯示,2017年前三個季度,數據中心集團營業收入同比增長在5.5%~9%之間,但運營利潤第一、二季度卻是下滑,導致前三季度整體下滑4.19%。而物聯網的運營利潤僅3.9億美元,占其總運營利潤的4%。
Gartner研究副總裁盛陵海告訴本刊記者,英特爾擴展新業務的最大阻礙是它在主芯片市場太成功、利潤過高,進入其它低利潤市場都可能無法堅持下去。
12月1日,英特爾在蘇州舉行的“2017英特爾中國行業峰會”上與中移(蘇州)軟件技術有限公司、武漢市衛生計生信息中心分別建立了合作關系,為其提供相應的數據業務服務。
英特爾公司全球高級副總裁、網絡平臺事業部總經理 Sandra Rivera表示,數據經濟正顯現出蓬勃活力,英特爾將致力于與重要合作伙伴一起創新各種解決方案,加速行業的數字化轉型。
這是英特爾正在中國市場推進其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第五代移動通訊(5G)、虛擬現實、中國制造2025、精準醫療、體育、機器人等八個領域戰略計劃的縮影。
林建宏對本刊記者表示,中國近14億人口的確將產生大量數據。這些數據除了儲存于終端,更多的數據將儲存在云端。這需要建設越來越多的數據中心,它們需要依賴于具有運算性能的CPU和存儲器來滿足用戶訴求。這兩類產品正好是英特爾的主要產品。
但DIGITIMES Research分析師胡明杰告訴《財經國家周刊》記者,毋庸置疑,英特爾并不能獨占中國市場。
如為了在中國的5G市場獲得重要一席,高通多年前就開始了對5G進行前瞻性研發。2016年6月,高通聯合中國移動展示了其5G新空口原型系統,以求共同推動5G全球統一標準,共同支持第三代合作伙伴計劃(3GPP)5G標準化工作。
除了高通之外,以華為海思、紫光為代表的中國本土芯片企業在強烈的國產化愿望和政策扶持之下正在迅速崛起。
華為宣稱,在新ICT(信息、通信和技術)技術引爆行業數字化轉型的今天,華為云計算、全面云化網絡、企業無線、物聯網、大數據、存儲與服務器等創新產品和解決方案在政府、金融、電力、交通和制造等行業, 尤其是在平安城市領域已得到廣泛應用。
英特爾將如何應對這場圍獵之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