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天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和特大城市、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市下轄13個市轄區,2016年常住人口1076.62萬人。
這是一個在歷史的積淀中尋求復興的城市,此路雖艱,其志可鑒。城市的管理者們從制度創新中尋找動力,激發活力;他們定位清晰,把合作者的需求置于重要位置,把招才與招商結合起來,努力把現有資源轉化為優勢,實現經濟與生態共同發展。他們整頓吏治,更新觀念,建立獎懲分明的機制,讓復興之路真正具有可持續性。
2017年5月2日下午,小米公司的高管們來到武漢市東湖高新區,考察這里的產業環境。
此前,小米的團隊走訪了全國13個區,為自己的第二總部尋找落戶點。各個區的利好政策其實相差不了太多,遇到好的項目,大家都會拼得頭破血流。
但最終,小米決定與武漢簽訂協議。
后來,雷軍在其他場合提起武漢,對那里的產業環境贊不絕口。東湖高新區招商局的官員總結道,是自己的速度、執行力最終打動了小米。無論小米需要他們提供什么資料,他們都會第一時間立刻答復。
從小米透露投資意向,到最后跟武漢簽訂協議,只花了50天。通常來說,這一過程往往需要半年甚至更長的時間。
在過去的這一年,武漢飛速成為現象級投資風口城市。截至2017年11月底,武漢市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04個,投資總額23640億元,是去年全年的6.3倍;實際到位資金7625.8億元,同比增長39.5%,雙雙創下歷史新高。
以往,每一個項目的落地,需要經過規劃、建設、消防、人防等審批流程,通常是一個做完了,才能做下一個,辦理人為此要跑很多次。
武漢在今年做出了改變。2017年3月,武漢市進行“馬上辦、網上辦、一次辦”改革,并在東湖高新區、經開區率先試點。
其中的“一次辦”,指的就是投資建設的項目,一次辦結。
高新區早在2015年就成立了政務服務局,將原本分散在不同職能部門中涉及行政審批職能的人員全部劃歸至政務服務局,人權、事權全都劃轉,與原來的單位完全脫鉤。
武漢市東湖新技術開發區政務服務局副局長夏華強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全國90%以上的行政審批局,只包含三個登記領域的行政審批,主要是以營業執照為核心的針對企業的各種證照,如工商、稅務、食藥監、質監、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社會發展、民政、宗教等。
武漢則做到了行政審批權全集中。“我們不但集中了這種商事領域的審批,還集中了以項目為核心的規劃、建設、城管等領域的審批。”
不過,“三辦”改革落實之后,仍然有一些投資者提出了異議。他們認為,雖然行政審批集中了,但因為對審批材料的不了解,往往會發生這個材料不合規,那個材料沒有準備的狀況,仍然要一次次地往窗口跑。
武漢市經濟和信息化委員會投資和技術改造處相關負責人告訴《中國新聞周刊》,根據投資者的意見,他們再次進行了深度改革。
今年7月,武漢市政務服務中心成立了一個幫辦代辦的部門,該部門的工作人員經過系統完整的培訓,了解行政審批所需的所有材料,之后與投資項目對接,幫助對方準備所有材料,準確無誤地遞到窗口,一次性辦理。
目前,這個幫辦代辦業務已在工業領域推開,服務對象主要是億元以上的項目。各區則在學習市里的經驗,準備覆蓋較小規模的投資項目。
這個舉措推出后,收到了比“三辦”改革更多的好評。
除了審批的集中,需要審批的事項也大大壓縮。如前所述,一些項目需要進行環評、消防、人防、土地等審批流程,一個流程挨著一個流程,大約需要200天才能全部走完。這其中的一些審批權,實際上是在省里或者中央,地方改革很難觸及。
今年7月,武漢市經信委推出壓縮流程時間,針對不涉及新增建設用地的技術改造項目,推出了承諾備案審批制。以環評為例,一家公司打算進入一個產業園區,該園區符合國家相關規定,已經過了驗收。在這種情況下,相關部門會依據城鄉規劃、安全生產、軍事航空、消防和環保等規定提出目錄清單,清單以外要求項目給出承諾,即后期建設一定會符合相關規定。該部門則在一天在之內出具審批備案受理書,使得該項目的審批流程不會因此停滯。
審批加快了,就需要后續實打實地“事中監管”。原來,各個部門既有行政審批權,又有監管權、執法權,既是運動員,也是裁判員。而審批權被剝離之后,各個部門可以集中精力搞監管。
武漢市項目落地方面的第三個改革,是推出了容缺機制。
一個項目拿到了土地指標,進行了招拍掛,僅因為技術原因尚未取得土地證,該企業所在的領域更新換代很快,如果遲遲不生產,可能產品就失去了市場競爭力。在這種情況下,武漢市允許他們提前開工生產。對于相關的監管部門及相關人員,也不進行監管失誤的追責,此即容缺。
這一系列改革,都直指項目投資者十分在意的速度問題。目前,武漢市簽約億元以上項目704個,這些項目不少將在2018年落地,都有著盡快開工的需求。
除了時間成本,資金成本同樣是項目方考慮的重要問題。
相比西部城市,如同樣在大力招商引資的成都,中部城市武漢在投資上有一個先天弱勢。按照國家稅務總局關于執行《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有關企業所得稅問題的公告,對設在西部地區以目錄中鼓勵類產業項目為主營業務,且其當年度主營業務收入占企業收入總額70%以上的企業,自2014年10月1日起,可減按15%稅率繳納企業所得稅。
也就是說,這些項目在成都僅需繳納15%的稅率,而在武漢的稅率則是20%。如果投資方認為無法通過其他政策和服務來彌補這5%的差價,武漢就不會成為他們的選項。
2016年,武漢對此弱勢做出彌補,加大對工業項目的補貼。該市選定了光電子信息、生命健康、智能制造三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和汽車及零部件、裝備制造、鋼鐵及深加工、石化化工、醫藥食品、家電和服裝等優勢傳統產業,作為工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重點領域和方向。只要工業項目在產業指導目錄內,均給予生產性設備投資金額8%的政府補貼。如果是智能機器人這類高新技術產業,補貼則增至12%。
這個補貼不僅彌補了武漢在稅收方面的先天弱勢,還幾乎可以覆蓋項目借貸的利息。
2017年是該政策進行補貼的第一年。原本武漢市財政只準備了1億元的預算,最后卻發放了2.4億元。根據目前的摸底,2018年的發放金額不少于3.7億,比今年增加至少50%。
武漢市政府認為,雖然財政壓力很大,補貼仍然會堅持。因為補貼越多,說明前來投資的項目越多,這些項目終究會帶來豐厚的稅收回報,提高武漢工業的競爭能力。
目前,在武漢進行九大產業投資的企業,世界五百強、國企、央企、領軍型的民企并不占多數,大部分仍然是中小企業。而對這些中小企業來說,資金是他們需解決的首要問題。
在目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下,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死亡的中小企業,占所有關停中小企業的30%到50%。在公司的資金出現問題后,銀行會抽走貸款,以免造成壞賬。最終,企業會因資金周轉不開走向破產。這些企業的資金缺口通常并不大,大多只是幾百萬元的規模。
為此,武漢市政府出面,做了一個資金池,總額度為2億元,專門借過橋貸給中小企業,每個企業的借貸上限是2000萬。確定借貸之前,政府部門會評估企業提供的所有材料。
目前,該項目還在試點中。隨著企業需求量的增加,這一資金池的規模也將不斷擴大。
另外,政府還鼓勵銀行給這些企業放貸。為了給銀行信心,武漢市提出,用政府資金為銀行進行一部分的風險補助。比如,銀行在進行風險評估后,給某個中小型公司發放了貸款,但項目最終流產,政府會給銀行補貼貸款損失的50%,也就是雙方各承擔一半的損失。
據了解,這個政策將會在2018年實施,資金的預算也是1億元。
企業落了地,度過了生死存亡期,并不代表就萬事大吉,企業的發展還有很多的后續發展問題。
為此,武漢市又推出了一項政策,即千名局級干部聯系服務千家企業。
市委書記陳一新主政武漢后,提出了發展新民營經濟的口號,并動員每位干部在其中發揮自己的作用。陳一新提出,要把企業的事當成自己的事去辦,千名局級干部聯系服務千家企業的活動,應運而生。
最終,目前在崗的1026名市管局級干部,與1026家企業結對。這些企業通常是世界500強企業的武漢分公司、大型央企、知名民企等,企業的年營業收入在1億元以上。另外,還有一些是高科技、高成長性的風口上的企業。
2017年3月6日,該活動正式開展。市里編發工作手冊,要求這些干部在三天之內走訪企業,按照“企業有事隨時到,企業無事不打擾”的要求,當好惠企政策的宣傳員、項目代辦的服務員、企業發展的勤務員、招商引資的信息員。
隨著交流的增多,企業對干部逐漸有了信任,開始談一些政策方面的困難。活動辦公布的第三批問題列表,有很多行政審批方面的問題,比如,標致雪鐵龍提出,公積金辦理開戶的流程復雜,希望提供具體的指導服務流程或簡化程序;比亞迪提出,希望市、區有關部門加大協調力度,加快推進武漢公司新能源大巴車的生產資質申報工作。
這些問題多為具體的問題,如果局級干部依靠自己的人脈、資源能協調解決,就由干部自己去解決,如果問題比較復雜,則由活動辦出面,轉給相關職能部門解決。如果問題暫時無法解決,則由相關部門成立課題組,研究未來可行的解決方法,給企業一個答復。
目前,市管領導班子和領導干部的年度考核正在進行。市委組織部考評三處處長邢奇告訴《中國新聞周刊》,千名局級干部聯千企活動被納入了考核范疇。
組織部門會回訪這1026家企業,了解干部的作風和工作成效,尤其是是否有以權謀私的行為。
邢奇說,未來這項活動將繼續深化。對企業來說,服務企業的主力軍,仍然是職能部門,而不是這些處局級干部,但他們可以成為聯系服務企業的紐帶,及時深入了解企業的想法,收集問題,同時,職能部門主動認領問題,做出回應。
“(這會)倒逼武漢市改革體制機制,由被動解決企業個性問題,向主動破解共性問題轉變,由治標向標本兼治轉變,持續改變營商環境,努力使武漢成為發展軟環境最優和最適宜創業興業的城市。” 邢奇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