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肖鋒
“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2016年10月由佛山市南海區創建,通過借力中國工程院、清華大學等創新資源,全力打造集工業機器人研發、應用、產業化于一體的重大裝備產業發展平臺。
該中心敏銳抓住新一代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機遇,順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以制造業為本,以創造立心,為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型,提供了鮮活的樣本。它在新一輪機器人發展競爭中搶占先機,串起全球化和本土化資源,為中國“智造”探索出“政、產、研、用”的有效機制。
2016年10月20日,“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在佛山高新區正式揭牌。這個“中國”字頭標志著佛山在機器人應用上獲得國家層面和市場上的認可。
這個集成創新中心的一大亮點就是與“政產研用”聯手。啟動儀式上,廣東工業大學、武漢華中數控股份有限公司、清華珠三角研究院與南海區政府四方簽署《共同推進“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建設框架協議》。通過這些資源的整合,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打造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載體,把佛高區建成全國范圍內有影響力的機器人集成創新示范區、集聚區。
用“中國大腦”裝備“中國制造”,這是佛山華數機器人公司寫在宣傳畫冊扉頁上的廣告語,也可代表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的設立目標。
廣東是中國改革開放先行先試的試驗區,從當初的體制創新,到現在的產業升級,佛高區就是一個典型樣板。
建立一個帶“中國”字頭的創新中心,佛高區的底氣來自哪里?
一個本地科研院所不多、以草根民營企業為主體、發展上也處于廣州和深圳等強勢城市競爭之下的佛山,如何憑智能制造,一舉躍升為全國機器人研發制造中心?
佛高區 “有所為,有所不為”,憑著“不求擁有,但求為我所用”的開放心態,為科研力量與市場對接巧搭紅線,并串聯全球創新要素,打造出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這樣的前沿科技創新高地。
佛山智能裝備技術研究院院長王群表示:“對于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最重要的就是資源整合,將人才、應用和廠家需求整合起來。”
“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這塊招牌,“中國”二字雖然耀眼,但“集成”才是關鍵所在。誰能“集成”產業資源?當然是政府。自動化生產線很復雜,光靠一家肯定做不來,集成創新中心是一個平臺,要讓協會、聯盟等參與進來進行推廣發展。這方面只有政府巧為穿針引線、搭建平臺。
目前,佛山高新區集聚有國家級孵化器10個、國家級眾創空間7個、省級及以上工程技術研發中心163個、省級及以上企業技術中心81個。同時,與中國工程院、中國科學院、清華大學等大院名校保持緊密的合作,擁有力合科技園、廣工大數控裝備研究院、東軟華南IT創業園等一批創新創業載體;擁有華南師范大學南海校區、佛科院北校區、廣東東軟學院等高校近6萬師生創新創業活力資源。
當然,佛高區的底氣還來自于自身制造業基礎雄厚的優勢,利用家電、機械裝備、家具、汽車等特定領域的產業積累,讓機器人的集成創新錦上添花,提升了整體制造水平。
今年夏天,美國波士頓顧問公司(BCG)發表的《全球制造業的經濟大挪移》報告指出,以美國的制造成本為基準指數100,中國的制造成本指數高達96。也就是說,同樣一件產品若在美國制造的成本是1美元的話,在中國則需要0.96美元,顯示兩者的差距已大幅縮小。報告認為中國的制造成本大幅提高有幾大原因,除匯率、稅費和能源成本上升外,薪資大幅提高是主要原因,中國的時薪從2004年到2014年十年間的漲幅達187%。
而這正是中國東南沿海省份實施“機器換人”計劃的由來。連富士康的郭臺銘在接受央視采訪時都表示,“未來富士康的努力方向是無人工廠”。
佛高區建立機器人產業研發制造基地,可以說應和了這個趨勢,也是為響應“中國制造2025戰略”的部署。
今年5月,中國工程院與佛山市委市政府就推進機器人及智能裝備應用“百千萬工程”達成共識,提出到年底前,雙方將合力推動在佛山完成百條生產示范線建設,實現2000臺佛山華數機器人公司生產的工業機器人在佛山的推廣應用,推動佛山華數機器人公司完成10000臺工業機器人的生產。自動化生產線的改造與機器人的大量應用完全顛覆了企業此前的生產模式。據佛山市迪賽納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胡亞軍稱:“公司最高峰的時候有3000名員工,而隨著自動化生產線和機器人的應用,目前公司現有員工是500人,未來還會減少到300人,但產值則可以從現在的2億多元增加到5億元,實現翻一番。”
“機器換人”計劃的成效已經顯現。據測算,每臺機器人的成本約10萬元左右,只是二三位人工的費用,其效率卻勝過數十人的工作量,而且機器人能不受時間、情緒等因素影響,保證質量穩定,出貨有保障。
佛山是廣東三大裝備制造業基地之一,而佛山高新區核心園區所在地獅山鎮綜合實力連續蟬聯全國百強鎮前列,其中2017年升至全國第二位,位居廣東上榜各鎮第一名。可以說,雄厚的制造業基礎背后是龐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
中國制造正大規模升級為中國“智造”。智能制造這個潮流將顛覆原有生產方式,并沖擊整個傳統制造業,順勢者昌,逆勢者亡。
“中國(廣東)機器人集成創新中心”的一大亮點就是“政產研用”各方合力,由此串聯起全球的創新資源。
佛山市南海區廣工大數控裝備協同創新研究院院長楊海東在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特別提到“協同創新模式”,他們創立了“線上研究院”和“海外研究院”,以聚合包括硅谷在內的全球化研究力量。
在采訪中,幾位科技帶頭人都提到了佛高區最打動科技人員的一條,就是“無為”,即放手給科技團隊做事。但“無為”不是撒手不管,在搭建創新平臺上,在給孵化項目穿針引線對接市場上,政府的作用可以說無微不至。
“政府采取包容開放的態度,讓企業唱主角,充分相信科技人員的創新動力。”佛山高新區管委會主任、南海區委副書記劉濤根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比如與東軟合作,政府占49%,讓東軟占51%控股。土地政府來出,資金雙方共同投入,完全委托企業來運營。”此外,項目獲取收益也是企業拿大頭。
政府對待科技園孵化器的開放態度最令科技人員感慨。通常是,政府提出總體目標,每年完成多少孵化項目,政府給予補貼。政府的職責很明確,就是服務;政府的目標也很明確,就是培養未來稅源。政府算的是大賬,不算小賬。
幾年前,佛高區曾委托力合科技園組織企業家們游學,包括到斯坦福、北大、清華、人大等世界名校考察學習。深圳清華大學研究院力合(佛山)科技園總經理涂曉鳴對《中國新聞周刊》說:“政府花錢請你學習,就是用納稅人的錢服務納稅人的最好方式。”
“這個體制就像一根項鏈,我們負責把各個要素串起來。其實佛山高新區才是這根繩子。” 涂曉鳴形象地比喻道。
除了體制機制創新外,打造服務型政府是佛高區“有所為”的另一方面體現。佛高區提出,要實現政府服務的“三通辦”(“一窗通辦、區域通辦、一端通辦”),讓群眾享受“跑一趟,辦完多件事”的優質政府服務。
劉根濤表示,簡政放權大有可為。簡政放權就是自我革命。“聯合審批驗收一個窗口辦公,包括消防驗收等都在一起,大家一次過。大家相互監督,看誰拖了后腿。”劉濤根總結說。針對記者提問是否還有“亂收費”現象,劉濤根笑著回答:“行政事業收費早幾年就采取收支兩條線了,各部門都沒有收費動力,因為收了也不歸你。什么小金庫、亂攤派,統統都沒了市場。”
一切以方便人們辦事為出發點,一切為企業服務,這成了服務型政府的出發點。“比如優惠政策,一份厚厚材料我們濃縮成幾條,放在網上,什么‘意義呀,什么‘重要性呀,企業不需要讀,企業只需要干貨。”劉濤根解釋說。佛高區的實踐,為什么是服務型政府提供了一個生動的樣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