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建新
【摘要】:干旱、半干旱地區一般都具有嚴酷而復雜的自然條件。貧瘠的土壤、稀少的降水以及大的蒸發量導致這里的造林存在面臨很多的難題,而且保存率很低。要想有效地提高該地區人工造林成活率還需要通過在該地區采用合適的抗旱造林技術措施這一重要途徑。
【關鍵詞】:干旱、半干旱地區;植被治沙造林;技術措施
我國總面積之中有20%以上是干旱、半干旱地區,這一區域環境十分惡劣,造林難以施行,而且造林的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所以恢復該地區的森林植被還需要解決好這些難題。本文主要探討干旱、半干旱地區的植被治沙造林技術,整合和組裝配套現有的抗旱造林技術,以期有助于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提高。
1、工程措施
1.1、干旱區造林整地措施
整地在干旱地區是比較有效的措施,有利于干旱和抗旱造林這一矛盾的解決。通常主要采用魚鱗坑整地、水平溝整地和水平階整地等方法來進行局部整地,而其中效果最佳的是以水平溝整地。
1.2、集水造林技術
集水造林,即“徑流林業”[1]。作為一種技術措施主要利用的是天然降水來發展林業。基礎和前提是利用地表徑流,對降水的時空分配規律加以充分利用,從而使得有限降水資源大大提高自身的利用效率。在具體應用的過程中號需要緊密結合徑流調控和蓄水保墑技術。關于土壤保墑,干旱、半干旱地區成采取的的措施有增施保水劑、樹盤覆蓋等,從而有助于水分利用效率、苗木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提高。
1.3、爆破整地造林技術
石質山、半石質山地主要應用這一技術。也就是借助炸藥在造林地上炸出一些規格一定的深坑來,借助把一些客土填進深坑。這一技術有助于土壤孔隙度的改善、土壤蓄水保墑能力的增強以及效率的提高。這一技術在應用方面還具有一定局限性,但是石質山、半石質山的土壤非常缺乏,因而不失為一個促進快速綠化的好辦法。
1.4、覆蓋造林技術
干旱、半干旱地區的蒸發量大、降水量少,那么,為了使土壤水分的蒸發速度有所減緩,對水分的利用效率有所提高,就可用一些材料來覆蓋地面。選擇的覆蓋材料是要因地而異的。秸稈、綠草、砂石等是主要的選擇。這一技術的特點是有助于土壤表層溫度和土壤含水量的提高,因其經濟適用、簡便易行而被廣泛應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
1.5、封山育林技術
樹木都具有一定的自然恢復能力,封山育林便是對此加以充分利用,同時采用一些人為措施加以輔助,這種育林方法投資少且見效快,對于恢復偏山、遠山森林植被很有效。
2、苗木培育技術措施
2.1、苗木全封閉造林技術
這一技術是建立在高活力苗這一物質基礎之上的,應用的保護劑為苗木葉、芽、根等。利用先進的技術和手段來使苗木在造林后一定時期內都能有很好的生長微環境中,這不僅有助于了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的有效提高,還能促進幼樹的生長。
2.2、容器育苗造林技術
容器育苗,是在裝了營養土的容器內栽植裸根苗,等到苗木成活再移至上山造林。相比較裸根苗造林而言,容器苗造林優勢明顯,不僅根系好、造林季節長,而且具有很高的成活率高,為此被廣泛應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區。
2.3、菌根菌育苗造林技術
油松、落葉松等針葉樹通常會采用菌根菌育苗造林技術。“其原理就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受特殊土壤真菌的侵染而形成的互惠共生體系。”[2]有助于宿主植物根系增強吸收水分和礦質營養物質,這也就使植物抗性也增強了。在惡劣的生態環境中應用這一方法往往能取得更加明顯的效果。
2.4、組織培養育苗
組織培養育苗,也就是把活體樹木的某些細胞、器官組織接種在人工配制的培養基上。需要對室內條件進行人為的控制下,從而將單獨的植株培育而成。這有助于對原物種的優良特性的保持,且具有很快的繁殖速度、數量很多,而且基本不會受到自然條件的影響。
2.5、塑料薄膜大棚育苗及地膜覆蓋育苗
塑料薄膜的性能很好,透光、不透氣不透水而且不容易傳熱。可以通過對不同類型塑料薄膜大棚的建立,來將適合苗木生長的氣候條件構建起來。塑料大棚只需要很低的建造成本。如今廣泛應用于氣候干旱、生長期短的地區。
2.6、飛播造林技術
“飛播造林是利用飛機撒播林木種子(有時還有其他種子)或種子丸造林方法。”[3]這一技術有著很多的活動范圍、較快的速度、高效率、低成本和顯著的經濟收益等優勢。發揮作用比較大的地區主要是人煙相對稀少、交通不便等的荒山、沙漠地區。有助于森林植被的增加、水土流失的防止和生態環境的改善。
3、植苗造林技術
3.1、截干栽植
為了使造林成活率有所保證,截干造林就是截去苗木的地上部分枝干,之后再進行栽植。這種技術主要優點主要有兩方面的表現,既有助于地上部分水分蒸騰的減少,又有助于苗木的成活生長。至于截干的高度主要是考慮到樹種的不同而不同,通常是將地上部分的三分之一或三分之二截去,效果較好的是保留莖干長度10至15厘米。
3.2、高稈造林
高稈造林的適用地區主要是在陜北及內蒙古地區,那里的風沙較為嚴重。用到的樹種主要是旱柳和楊樹,長約2.5至4厘米。具體是在栽植的約前30天,把旱柳大頭砍伐下來浸到水中,等到樹皮有了白色或著淺黃色的凸起出現,然后就將其取出來去栽植。栽植的深度大約是1至1.2米。采取隨時挖坑隨時栽的方式,將濕土填進大約50厘米,用锨把搗實后繼續填土至地表,最后再搗實。抗旱造林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不但有助于成本的節省,還有助于造林成活率的提高,所以,抗旱造林要采用最先進的技術,從而實現最大化的林業生態效益。
結束語
抗旱造林工作具有很高的技術含量,將有助于成本的節約和造林成活率的提高。因此,先進科學的抗旱造林技術的采用,將能促進形成最大化的林業生態效益。首先要對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技術研究情況和進展看有所了解,前提還是需要精心栽植苗木并進行撫育管理。為了使我們的抗旱能取得有效的效果,那就需要做到對水分加以最大程度地利用,因地制宜地采取一系列措施來努力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其抗旱效果還是比較明顯。
【參考文獻】:
[1]陳何盾.半干旱風沙區立地類型劃分與抗逆樹種選擇[J].山西林業科技, 2009, 38(3): 29-32.
[2]赫琳.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關鍵性技術[J].內蒙古林業, 2009(4): 14-15.
[3]白紅霞,高延珍.陜北干旱半干旱地區造林技術探析[J].陜西林業, 2007(3): 24-25.
[4]溫曉紅.造林密度的作用及其應用[ J].現代農業科學,2009, 16(5): 128-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