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華清
【摘要】: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決策部署,廣東省委、省政府率先提出在珠三角地區建設全國森林城市群,森林小鎮建設是森林城市群建設的重要內容,是深入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推動森林城市建設向城鎮和鄉村延伸的有效舉措。為了響應中央、省關于森林小鎮建設要求提高我市鎮區生態環境水平。本文以廣州市為例,探討森林小鎮規劃建設的指導思想、建設原則、建設類型與任務,以及建設思路等問題,為森林小鎮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森林小鎮;廣東省;廣州市;規劃建設
【引言】:森林小鎮是指在鎮域范圍內具有豐富的森林、綠地、濕地資源、優美的生態景觀和特色的生態文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均衡,綠色發展統籌協調,生態服務均等化水平較高,且各項指標達到建設標準,并經批準授牌的建制鎮。森林小鎮是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2016年,廣東省委、省政府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關于推進森林城市建設工作的決策部署,進一步推進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率先提出建設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推進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是貫徹實施《廣東省人民政府、國家林業局率先建設全國綠色生態省合作框架協議》的核心內容,更是廣東省“十三五”期間生態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早在2008年廣州市就已達到國家森林城市標準,并獲得“國家森林城市”稱號。“十二五”期間,廣州依托山、水、城、田、海自然生態條件,圍繞建設花園城市目標,全力實施“青山綠地”工程、“新一輪綠化廣東大行動”和“花城綠城”建設規劃,加強生態資源保護,構建起點、線、面結合的國土綠化體系,基本形成了“森林圍城、綠道穿墻、綠意滿城、四季花城的”城市景觀,以及多層次、多功能、立體化、網絡化的生態安全格局促進了生態環境與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廣州市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及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的號召,旨將森林城市建設向城鎮和鄉村延伸,補齊森林生態建設體系的短板,希望通過科學規劃,推動各鎮進行生態建設,合理培育森林小鎮。
1總體要求
1.1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十八屆三中、 四中、五中、六中全會精神和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四個堅持、三個支撐、兩個走在前列”的要求,主動適應森林城市建設向城鎮和鄉村延伸的趨勢,融合森林、綠地、濕地資源,統籌城鎮和鄉村生態建設,保護自然生態風貌,促進均等化生態服務,弘揚鄉土生態文化,打造宜居生態環境,滿足人民群眾生態需求,實現鎮域經濟、社會、生態、文化協調永續發展。
1.2規劃建設原則
1.2.1堅持分類展示特色
突出城鎮發展特色,落實一鎮一策,打造不同類型的森林小鎮。探索適合當地的綠化發展模式,打造集景觀展示、休閑游憩、利于發展等多功能于一體的生態環境新亮點;找準城鎮個性魅力,發掘文化內涵,在協同推進新型城鎮化中形成具有當地特色的森林、花卉、濕地文化,用特色生態文化感染群眾,以特色生態文化帶動生態旅游。
1.2.1堅持拓展優化空間
結合城鎮環境整治,從滿足群眾對宜居環境的需求出發,對城鎮各種閑置地、裸露地、收儲地進行綠化,做到“規劃建綠”與“見縫插綠”相結合,增加森林、綠地、 濕地面積,優化生態空間。
1.2.3堅持共謀共建共享
推進全民參與森林小鎮建設,從工作機制層面調動群眾的積極性。森林小鎮的建設項目要充分征詢公 眾意見,集思廣益。積極組織形式多樣的創建活動,形成全民動 手改善生產、生活、生態環境的社會氛圍。
1.3主要目標。“十三五”期間,全省建成 200 個森林小鎮。 珠江三角洲地區認定數量要達到建制鎮總數的 50%以上。
2建設類型與任務
2.1建設類型
2.1.1休閑宜居型森林小鎮
依托城鎮建成區內的森林綠地,以滿足城鄉居民日常休閑、健身鍛煉、文化娛樂等需求為目標,通過增加休閑游憩綠地、改善街道綠化、整治生態環境等手段,建設人居生態環境綠色清新舒適的休閑宜居型森林小鎮。
2.1.2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
依托豐富的生態旅游資源,以促進城鎮綠色發展、壯大森林生態旅游為目標,通過提高生態旅游場所建設水平、完善旅游配套設施、加強生態文化宣傳教育等手段,建設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優良生態景觀和市場吸引力的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如派潭鎮積極響應生態文明建設及珠三角國家森林城市群建設的號召,將建設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作為派潭今后努力的主要方向,啟動森林小鎮建設工作。
派潭鎮是一個典型的生態鎮,是廣東省境內少有的原始自然生態景觀保持較好的地區,與南昆山自然保護區一脈相連。鎮內景色優美,山清水秀,旅游資源豐富,有中國大陸落差最大的高山瀑布--白水仙瀑布;有舒適宜人的溫泉;有九座海拔超千米的山峰,奇特險峻,尤其是牛牯嶂為增城最高峰,海拔為1088米;七仙墩、大封門等南國天池景色旖旎,還有眾多的山澗溪水、瀑布,自然景觀多,景點集中。此外,派潭鎮還是林業大鎮,是廣州東北部生態屏障,被譽為珠三角地區的“綠肺”。全鎮林地總面積31.6萬畝,森林覆蓋率為72.8%,森林總蓄量27.6萬立方米,林業產值約5500萬元。其中生態公益林面積17.9萬畝(省級生態公益林約3.7萬畝),約占林地總面積的56.6%。城鎮建成區綠化面積34.7萬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32%。派潭鎮依托起這些自身生態優勢,堅持“生態立鎮、旅游興鎮”的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進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建設。為建設森林小鎮做了大量工作,桉樹林退出改造、森林資源保護、古樹名木保護等工作取得了明顯成效。自桉樹林退出改造工程啟動以來,該鎮桉樹林退出改造面積1.5萬畝,超額完成區的改造指標,并成功調入生態公益林,順利完成黃沙氹村、圍園村、水口冚村和諧林區創建工作,古樹名木保護率達100%。除了做好森林保護工作,派潭鎮還重視做好鄉村綠化以及城鄉美化工作,近三年,該鎮綠化造林工程投入資金6083萬元。派潭鎮以生態旅游型森林小鎮建設為契機,大力發展生態旅游產業,加強森林建設,打造優美生態環境,先后獲得全國重點鎮、全國特色景觀旅游名鎮、中國十大文化休閑旅游鎮、國家級衛生鎮、全國美麗宜居小鎮等國家級榮譽稱號。
2.1.3嶺南水鄉型森林小鎮
依托城鎮鄉村的河湖水系等濕地景觀環境,以保護嶺南獨特水鄉風貌、重構綠色生態水網為目標,通過濕地資源保護恢復、水網河岸綠化、水體疏浚整治、濕地群 落建設等手段,建設具有獨特鄉土情懷、人文氣息、文化特色的嶺南水鄉型森林小鎮。
2.2建設任務。
2.2.1增加城鎮綠量
通過實施人工造林、改造更新、補植套種等技術措施,加大林分改造力度,提升生態公益林質量。對中幼齡林開展專項撫育,提高單位蓄積量,建設高標準示范林。充分利用城鎮有限的土地增加森林面積,推廣建設帶狀森林和平地森林。實施補植增綠、拆違建綠、礦山復綠、立體綠化等多種措施,增加城鎮綠量,拓展生態空間。
2.2.2實施生態環境整治
開展沿村莊、沿住宅、沿單位、沿街道綠化美化工程。采用適用技術,對生態區位重要和生態脆弱地區實施生態修復。在鄉村基堤、道路、河渠邊坡等路段植綠護土,筑基固路,美化田園。
2.2.3建設生態休閑場所
加快街心公園、小游園、社區公園、森林公園和濕地公園建設,完善生態旅游景區干道、游覽步道等基礎設施。積極引導企事業單位、個人和其他社會團體合作建設生態旅游場所,開展森林生態旅游和特色綠色產業專題旅游。
2.2.4全面建設美麗鄉村
推進鄉村綠化美化工程建設,營造特色風景林,保護古樹名木和自然保護小區,整治村域內河涌、池塘,做到村道干凈、村容村貌整潔衛生。如花都區梯面鎮為積極推進森林小鎮建設,對該村進行有效的升級改造,全面進行美麗鄉村建設。梯面鎮地處花都區北緣,山林面積達11.8萬畝。其中,王子山森林公園則是廣州市北部的一塊綠色文化寶地,自然環境十分優美,有“廣州北肺”、“廣州第二白云山”之譽。王子山四時山色不同、春有紅杜鵑、夏有白茶花,秋有墨芙蓉,冬有紫吊鐘。王子山林木蒼翠,山勢巍峨,公園北部的牙英山海拔581.2米,為全區最高峰,相鄰的王子山海拔571.9米。山體成塊狀結構,山坡陡峭,巖層風化深厚。梯面鎮政府依托這些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在此基礎上專門聘請專業的景區管理公司全程指導開展升級改造、創A工作。通過對景區旅游交通、游覽、旅游安全、衛生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創建完善,促使梯面鎮景區的各類設施、標識、制度更規范。梯面鎮僅僅只用了三個多月時間,創造了行業內景區創建工作的最快紀錄。作為首個美麗鄉村創建國家3A景區,梯面鎮為廣州市的美麗鄉村建設工作做出了表率和典范。每年3月舉辦的梯面油菜花節,融入客家山歌、舞蹈表演和文藝匯演等,“紅山墟日”展賣客家小吃、土特產,還有綠道步行和單車騎行等活動,吸引珠三角地區大批游客到來。
2.2.5推進水網地區凈化綠化
開展污染水域綜合整治,清理河道兩旁和水面垃圾,推廣種植具有水體凈化功能的鄉土水生植物,加強水網清淤疏浚。整治池塘溝渠等水體,建設與鄉村排污系統相銜接的小型濕地,實現凈化與綠化相統一。在江河沿岸營建防護綠帶,修復拓展河涌兩岸、環湖(庫)濱水景觀林帶,打造“水 清、岸綠、景美”的濱水景觀。
2.2.6保護自然生態資源
劃定并堅守林業生態保護紅線,嚴禁違法占用林地、濕地,從嚴控制開發擠占用生態用地,加強森林火災和林業有害生物防控,保護好森林、濕地、綠地資源。
2.2.7普及自然科普知識
在森林公園、濕地公園、植物園等開放游憩地建設自然生態教育場所,充分利用廣播電視、報刊雜志、數字移動平臺等媒體推送自然生態知識,在學校、企業等單位的宣傳平臺增加自然教育內容。
3森林小鎮規劃建設的思路
3.1堅持規劃先行,提升戰略定位
森林特色小鎮要因地制宜,突出自然環境優勢,突出宜業宜居方向;要有標準,也要避免對政策和文件的生搬硬套,不要求把每一個小鎮都打造成產業、文化、旅游和社區四大功能都具備的小鎮。高標準、高起點、高水平編制森林特色小鎮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規劃應注重與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旅游發展規劃、主體功能區建設規劃等各種戰略和規劃相銜接。各級政府應將森林特色小鎮發展列入社會經濟整體發展戰略,納入主體功能區建設范圍來統籌謀劃推進。
3.2構建生態屏障,建設綠色基礎設施
森林小鎮建設應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堅守“生態先行,生態優先”原則,注重拓展和改善小鎮生態空間,把推進森林入鎮和森林環鎮相結合,構建互聯互通的森林生態網絡體系,擴大小鎮生態涵養空間,增加和豐富小鎮綠色元素。包括:在小鎮外圍加強生態資源的保護與修復,構建綠色生態屏障,保障生態安全;在小鎮與大城市之間形成生態隔離帶、綠色廊道,打破“行政區”,聯通“經濟區”,推動經濟空間分布從分散到集聚、從多組團到大組團轉變;在小鎮與鄉村之間進行生態空間科學系統布局,將“山、水、田”等景觀要素作本底,最終形成綠色皴染、綠色富市、綠色惠民的效果。
3.3推動共建共擔共享,形成社會化參與機制
森林小鎮建設要借鑒、發展“四眾”型模式,依照“政府主導、公眾參與、市場化運作”的思路,從“公治、共治、私治”三種方式著手,形成多元化參與機制。包括:按照“基地+基金+基礎設施”模式,把森林小鎮打造成區域性林業創業基地;采取政府贖買和社會購買相結合的方式,讓生態建設與修復、小鎮建設運營等業務由社會力量提供;通過政府和公益機構支持、企業幫扶援助、個人互助互扶等多種途徑,共助林業小微企業和創業者成長;應用好債券類、股權類、捐贈類、回饋類等眾籌方式,探索林業收益共享類、實物融資類和混合模式的眾籌模式;采取“互聯網+”林業眾籌模式,創造綠水青山轉變為金山銀山的資本化運作方式。
3.4夯實基礎支撐,增強發展能力
由于森林小鎮要依山而建,基礎設施建設比較滯后,美化、亮化、便利化不足,垃圾收集轉運、污水處理、道路交通等方面還存在很大缺陷,這就需要從軟、硬件兩個方面加強建設。一是加強基礎設施。大力推進集鎮交通、供電、供水、供氣等基礎設施建設,完善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配套設施建設,全面提升森林小鎮承載功能。二是完善專業服務。加強專業培訓,大力提高從業人員的服務技能、服務意識和服務態度。
3.5創新體制機制,給予“特殊”政策
要運用改革的辦法、運用市場機制引進市場主體進行森林小鎮建設與開發。一是完善集體林權制度,為集體林區森林小鎮建設的資產化和資本化運作提供產權制度基礎。按照“三權分置”改革思路,保障集體林地所有權,穩定承包權,放活經營權;按照產權細分的原則,加快林業產權一權多能改革,加快資源資產化和資本化進程。二是加快國有林區和國有林場改革,為國有林區森林小鎮建設的社會參與機制提供制度保障。 加快國有自然資源有償使用制度試點,形成“國家保綠保利,社會護綠得利”的合作機制;加快推進森林資源管護社會化參與機制,推進開發性保護,為小鎮建設夯實資源基礎;加快林場撤并,盤活和利用好場區設施用房和建設用地,在不影響生態的前提下,就地發展森林小鎮。三是積極推進區域自然資源治理制度改革試點。把自然資源治理和林業、森林小鎮投融資機制改革相結合,完善政府引導、市場運作的多元化投融資體制,吸引社會資本全面參與森林小鎮建設與開發。
結語
建設森林小鎮既能保護森林,又能提供宜居、宜養、宜游之處,在加強生態文明、美麗鄉村、經濟林建設、林下經濟可持續發展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參考文獻】:
[1]孔凡文.論中國小城鎮發展速度與質量[J].2015,(17)
[2]李慶雷.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背景下鄉村旅游的責任及發展戰略[J].2016,(10)
[3]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關于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的通知[Z]建村〔2016〕1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