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圓
【摘要】:平面直線裁剪是中國傳統服裝主要的裁剪方式,沉淀著深厚的文化內涵。在當今服裝設計中探討傳承和創新的潮流中,平面直線裁剪作為傳統服飾重要體現,探討其在服裝設計的中應用具有重要的意義。
1平面直線裁剪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原則
1.1風格時尚化
對于風格時尚化,不同的人對這個詞的理解會不一樣,但風格與時尚的概念解析里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突出時間,即時代性。服裝風格在現代的服裝設計中種類很多,但無論何種類別的服裝風格體現的是時代的審美和特征;服裝時尚化體現的是服裝具有時代的特色和審美思想。而平面直線裁剪的傳統服裝是古代的產物,具有強烈的本民族風格,服裝的設計主要體現禮儀文化為主,其設計語言和當代的服裝設計以人為主是相反的,因此在對平面直線裁剪在服裝上的應用需要注意當代的服裝審美思想,在形態的應用上盡量避免對傳統服裝的形態的生硬照搬的方式, 例如廣袖寬袍的服裝形態,廣袖寬袍作為禮儀制度的產物,其不適合當今日常生活的方式,并且其服裝形態具有強烈的時代性,不符合現代的審美觀,因此在把平面直線裁剪在服裝上的應用要注意服裝的風格符合現代的審美潮流。
1.2結構合理化
以平面直線裁剪為元素的在服裝應用過程中,需要注意服裝結構的合理化,即服裝的可穿性。因為在應用的過程中,必然會出現個別將素材的固有形態改變夸張的情況,這就要求設計師在應用的過程中考慮到人體本身結構要求,從適合與人體的角度來展開設計,掌握好人體起伏與比例。
2平面直線裁剪的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方式
2.1 提煉
提煉是指從眾多素材中,選取少數進行藝術處理,在保證其基本特征的前提下,放開思路對其進行各種藝術加工處理,從而獲得新形象的方法。這種方法可以取素材對象中特色鮮明的部分,并對其余部分大膽取舍。它可以注入更多的創新理念而不受素材本身的限制,提取的元素可大可小,可多可少,方法相對來說較為自由。提煉的過程中,一方面需要對不必要的地方進行取舍,另一方面需要適當的夸張變形。本章節就以平面直線裁剪的平面連袖和直線特點作為提煉對象并對其在服裝上的應用方式加以分析。
第一、平面連袖的提煉;平面連袖是傳統服裝區別于現代立體裁主要的特點之一,其特點是“袖身合一”并根植于平面直線裁剪的方式之中。平面連袖的結構是以平面十字型為原型裁剪的基礎,平面十字型結構是指橫向以水平的肩線(通袖線)和豎向以豎直的前后中線為軸形成的平面十字型結構,形成前后衣身和袖子并通過左右前后對稱相連裁制而成,具有強烈的傳統民族服飾特點,這種平面十字型的“袖身合一”的結構在在中國傳統服裝中始終如一,對其在現代服裝的應用是具有重要的意義。連袖在服裝上的應用可以向兩個方向進行思考,分別是對平面連袖的特點直接接應用和間接應用,兩種不同的應用方尺產生的服裝效果也不同。
第二、直線的特點提煉,平面直線裁剪的傳統服裝多為直線構成,特別是少數民族傳統服裝,其裁剪主要是以直線為主,服裝的裁片表現多為方形,這種平面直線性的特點在現代服裝上的應用具有較大的空間,由圖1可見,對線的提煉的應用方法有 線的簡單化、立體化、科技化等,這些設計的應用無不利用直線的平面性的特點給予服裝形態的可塑性和延伸性。線的簡單化是提取簡單的外輪廓線,如方形,再進行簡單的縫制或者不縫制僅簡單的繩帶固定即可,這樣的服裝便于穿著和人體與服裝的空間較大。線的立體化,是在直線上延伸出來,通過在平面的正方形以折線、直線、曲線不同的線裁剪,錯位的縫合使得服裝立體化。線的科技化,利用直線與平面的特點,使用現代的可以使之形成新的視覺效果,例如圖中三宅一生2015年的作品,利用蒸汽塑形技術,蒸汽塑形是現代的服裝領域的科技技術,主要是利用平面直線裁剪的直線特征和平面性與現代蒸汽塑形技術結合使之在不穿著時展示的是平面狀態,穿著時是具有造型的立體狀態。
2.2 融合
平面直線裁剪在當代服裝設計中的應用既要順其自然,又要在求變化中發展,在諸多的設計方式中,融合是一種有效的手段。其本質是在應用過程中把不同要素進行組合,蘊含了對各種要素的理解和把握,再把各種要素本身的形式、內涵、以創造性的思維對其進行組合。利用融合的方式來傳承平面直線裁剪的文化內涵,其實就是將具有中國傳統審美精神和美學特征符號在傳承中發展和變化。
平面直線裁剪在服裝上的應用的融合可表現在廓形與現代要素的融合,廓形是平面直線裁剪形成的廓形,這種廓形具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性,現代要素包括材料、圖案、局部結構等,具體應用方式和原理(如圖2)。
結論
平面直線裁剪是中國傳統服裝主要的裁剪方式,其貫穿與發展于中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直到民國初年。在歷史長河的熏陶下,形成了一定的文化內涵和審美特。在當下以合體裁剪為審美標準的服裝潮流中,對平面直線裁剪在服裝設計中的應用的研究,無論是對個人創作實踐還是對理論研究都具有實際的意義。
【參考文獻】:
劉瑞璞 ,陳靜潔;《中華民族服飾結構圖考》, 中國紡織出版社,2013年
沈從文 ;《中國古代服飾研究》, 商務印書館 ,2011年
任夷;《中國服裝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15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