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耀奎
“黑龍江流域濱水鄉村景觀設計研究”課題論文,編號:2016 B030
【摘要】:景觀藝術存在于我們生活中的每一個角落,讓我們的生活在枯燥和乏味中,展現出精致與美好,好的景觀藝術設計還能體現出一座城市的象征和靈魂,讓歷史和文化藝術地保留下去。地域的不同,歷史發展的差異,以及人文文化的各異,都使每一地域保存著自己獨特的景觀藝術。隨著時代的發展和全球文化的交流,國際主義風格和后現代設計已經在模糊景觀藝術的地域性和獨特性,這種模糊一方面讓景觀藝術更加趨同,另一方面也讓更多設計師開始考慮如何保護地域性特點,體現地域特色。
【關鍵詞】:景觀設計;地域文化;溝通
弗洛倫泰因·霍夫曼在俄羅斯圣彼得堡的公共藝術作品《曬日光浴的野兔》,是俄羅斯和荷蘭之間長期雙邊文化交流項目的結晶。相傳有只野兔在大洪水時躲在巨人彼得的靴子中,僥幸保全性命存活了下來。作者以此為原型,設計了這只手臂舒展、翹著二郎腿的“日光浴的野兔”,作品材質選用細木條,繪以橙色,粉色,綠色和灰色的顏色組合。作為“大黃鴨”的作者,這次作品依然運用大尺寸設計,讓這只大兔子成為公眾喜愛的一件公共藝術設計。這個設計告訴我們,好的景觀藝術設計,首先要有貼近生活的文化底蘊,其次要與周圍環境協調統一,最后要與觀賞者有好的交互。
城市景觀藝術是由多樣的藝術形式共同表現的,其中包括建筑、園林、雕塑、壁畫、公共設施等,是藝術家個性創造,與景觀特征、生態環境、城市個性魅力共同建立的整體意識。廣州雕塑院副院長陸增康,在接受廣州日報采訪時說,“什么是城市公共藝術景觀?西方國家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賴以生存的全球環境出現了深刻的生態危機,打破了生存空間與自然演進的平衡,使人類遠離了自然。這時候,人類需要一個載體,把積淀在心靈深處的希冀吶喊出來,公共藝術承接了這個使命。”也就是說,好的景觀藝術,不是人工的堆砌,是人類心靈與自然的共鳴。當記者問我國現代景觀設計出現的最大問題時,陸増康說“作為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藝術,需要政府、開發商、設計師、公共藝術專業機構以及公眾多方協調溝通、共同參與。城市公共藝術景觀創作之難也在于此。”言外之意,中國國情讓景觀藝術的實施阻力重重,多方建議與協調,使呈現出的景觀藝術成為中庸的“替代品”。
不難看出,好的景觀藝術設計已經有很成熟的理論和實踐,我國擁有廣闊地域,眾多民族,相比優秀的景觀藝術設計作品卻寥寥無幾,廣州雕塑院副院長陸增康說出了真實現狀,也讓我們認識到,中國的景觀藝術之路任重道遠,如何擺脫現狀,呈現有中國特色的景觀藝術設計,我想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思考:
1、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融合發展
傳統文化,尤其特色的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觀建設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是一個城市的底蘊和靈魂,每一座城市的發展都應以自身的城市文化作為支撐,城市景觀設計也應將自己的城市文化內涵及特色展現出來,如果城市的景觀設計離開了傳統和地域文化作為底蘊,那就失去了自己本來的面貌,讓這所城市失去了原有的魅力和特點。隨著城市經濟的迅速發展,中國的很多城市擁有相同的建筑設計,相同的公共設計,質化現象非常嚴重。甚至有的城市已經淪為工業的代名詞,隨著工業興起而興盛,隨著工業枯竭而衰落。因此,挖掘文化內涵,不機械的簡單復制,是讓一座城市真正永存于世的最佳辦法。
2、保護自然,與自然環境協調發展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基礎,也是一座城市利用和發展的基礎。中國半個世紀的發展與進步,雖然縮短了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經濟距離,但也拉開了與歐美發達國家的環境距離。柴靜的“穹頂下”報道,已經給了我們一個不爭的事實,我們要健康的生存下去,就一定要合理開發和利用有限的自然環境。作為城市景觀設計,同樣要注重實際的環境因素,不能盲目開發和破壞。道觀河十余家酒店度假村成為爛尾樓,順德史努比主題公園爛尾十余年等等,這些以盈利為目的,又不能體現城市形象的開發,讓本來優易的環境“變差”。因此,合理利用環境,保護環境,與環境共生存,才是城市景觀設計的正確方向。
3、設計師創意與投資、實施方的共贏
正如陸増康說“作為城市建設中不可缺少的公共藝術,需要政府、開發商、設計師、公共藝術專業機構以及公眾多方協調溝通、共同參與。城市公共藝術景觀創作之難也在于此。”這時溝通起著重要的作用,以往存在設計師固執己見,得不到訂單的情況;也有投資商一言堂,讓非專業引領專業;或者不尊重實際情況,異想天開,這些都不能創造出優秀的城市景觀。而溝通好這些關系的關鍵,就是要提高全民整體藝術品位和素質,盡量縮短差距,讓設計更加符合環境,投資和大眾的需求,也讓城市最大化地展示自己的特點。
結語:當然,這三個層面在具體的操作中并不是截然區分的,而是一種辨證的相互統一的整體。美國建筑師奧姆斯特德在哈佛大學的演講壇上說:“景觀技術是一種‘美術,其重要的功能是為人類的生活環境創造‘美觀,同時,還必須給城市居民以舒適、便利和健康。在終日忙碌的城市居民的生活中,缺乏自然提供的美麗景觀和心情舒暢的聲音,彌補這一缺欠的是‘景觀技術的使命”。所以,把中國傳統哲學中人與自然的關系繼承下來,創造有特色的城市景觀,是我們生活其中每一位需要思考和面對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冀鳳全,趙茸.景觀學專業設計類課程教學的實踐與思考[J].山西建筑,2009:(34).
[2]王麗嫻,龍松亮,章晶晶.案例教學在建筑學景觀設計原理課教學中的運用探索[J].中國電力教育,2009:(20).
[3]侯 艷.園林景觀的立意與意境表達[J].科技信息,2009(9):25-2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