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文靜 劉玉華
摘 要:書面試卷檢測是當今教學手段中必不可少的一個重要環節。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傳統的命題教學中忽視學生的情感、態度,不利于學生健康、持續、和諧發展的問題愈加凸顯。為了改變這一現狀,近幾年我國編寫的測試題也開始摒棄過去只重視對知識的考查的弊端,全面地評價學生的數學素養,對于教學中如何發揮命題環節中對數學素養養成的作用,也就成了衡量教師在試卷命題中解決當前評價矛盾的試金石。
關鍵詞:數學素養;試卷命題;全面評價
數學素養——指人用數學觀點、數學思維方式和數學方法觀察、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其傾向性,包括數學意識、數學行為、數學思維習慣、興趣等。基于此,我們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就應該從培養人的數學素養為基準點。特別是新的《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推出,從國標層面讓著眼于培養學生數學素養的試卷命題有了理論依據。也就是說,數學素養的培養成功與否,也應在試卷命題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那么,如何把對學生數學素養的評價巧妙地融合在基于全面評價的試卷命題中呢?筆者覺得需要從如下環節入手.
一、關注與生活的聯系
生活是數學的源泉,數學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課堂教學中,教師應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運用數學,讓學生學會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在數學考試中也應該緊密聯系學生的生活實際。
比如在四年級上冊中,學習完“大數的認識”一單元后,有這樣一道命題“100粒大米大約重2克,一億粒大米重( )千克,合( )噸;我國13億人口每人每天節約1粒米,就能節約( )噸大米;假如一個三口之家每年吃100千克大米,節約的這些大米夠這樣的家庭吃( )年。此時你有什么感想?”這道題聯系我國眾多的人口培養學生的數感,并且滲透了情感教育。比單純的讀數、寫數要生動得多。這樣的命題能拓展學生的思路,教師應聯系生活實際,將數學題目滲透到具體情境中,要求學生對問題情境中各要素進行觀察、理解、想象和思考,使學生在解答時感到數學的趣味,對數學產生親切感。
二、把思維顯性化
數學學習不能僅局限于能否記住一些概念、公式和法則等,而要讓學生經歷數學知識形成的過程,使學生在理解數學知識的同時,思維能力等方面也得到發展。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數學實踐活動是學生主動探索、發展的重要形式,考試是課堂教學的導向,應注重對學生實踐能力的評價,在實踐中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以實踐促發展。
比如,三年級試卷一道填空題“列豎式計算13×12”時,先算2個13是多少,再算( )個13是多少,所得的積的末位“3”要寫在( )位上,最后把兩次乘得的積加起來得156。本題是對“兩位數乘法”這一相關知識的測試,試題不是讓學生直接寫出計算得數,那樣僅僅能了解學生對知識結論的掌握情況,而是按計算的方法和步驟填空,這樣就能夠了解到學生是否理解了算理、掌握了法則的本質。
三、加強學習方法的總結
讓學生獲得一些初步的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教學的根本所在。傳統的試題比較偏重考查記憶知識的再現,思維含量少,忽視了對教學方法、過程的檢測,運用這樣的試題進行考查的頻率越高,學生的能力越低。而數學教學不僅要使學生獲得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而且要著力引導學生進行自主探索,培養自覺發現新知、發現規律的能力。這樣既能使學生對知識有深層次的理解,又能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學會科學的探索方法,因此,在命題中應當注意考查一些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思考策略,培養學生積極的探索精神,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學習“三角形的特性”后,試卷中有這樣一題“如何證明四邊形的內角和是360°?你能想辦法求出正六邊形的內角和嗎?”讓學生把證明四邊形內角和的方法,遷移應用到正六邊形中,這是學習方法的類推。再如學習四則混合運算后讓學生利用關鍵詞整理四則混合運算的思維導圖。這種歸納整理的學習方法是學生必須具備的,在考試卷中出現,可以讓老師平時對學生進行這些學習方法的指導。
總之,我們應結合《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理念,著眼于培養學生的數學素養,盡量將試題內容生活化、動態化、情境化、形象化,使學生能更真切地感受到數學的魅力。讓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和積極思考,獲得學習數學的自信心和興趣,體會數學與自然、社會和人類生活的聯系,獲得情感、能力和知識的全面發展,進而形成有利于學生主體精神、創新意識、創新能力健康發展的寬松環境,試求得到完善,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深入,從而促進學生全面和諧的發展。
參考文獻:
楊九詮,李鐵安.義務教育課程標準(2011年版)案例式解讀[M].教育科學出版社,2015(10).
注:本文系河南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劃2016年度課題《基于學科素養的小學數學試卷命題研究》(課題編號:[2016]-JKGHB-0804)系列成果。
編輯 李博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