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惠霞
“小班化教育”并不是一個新鮮詞匯,這一教學組織形式在一些歐美國家早已普遍推行,在我國,最早推行小班化教育的城市是上海和北京。正是因為小班化的出現,農村學校迎來了教學的有利契機,讓農村素質教育找到了突破口,一方面對教師提出不斷提升專業素養的要求,以順應農村教育發展的趨勢,另一方面借助小班化的優勢滿足社會和家庭對基礎教育的優質化需求,同時也呈現出農村學校教育質量的新跨越、新氣象。既然農村學校小班化教育組織形式成為必然,那么,當務之急,對小班化教學模式的探究就顯得尤為重要,筆者就此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一、小班化教學模式一定不能走大班教學的套路
固然,說到小班化教學,教師認為既然小班化了,那么,還怎么會運用大班教學的模式?這看上去的確不可能。但是,在實際的小班化教學中,我們不難發現,一些農村教師并沒有將小班化教學的優勢發揮出來,學生是少了,班是小了,但是小班沿用大班教學套路的例子并不鮮見。教師依然是“高高在上”,與學生保持著某種距離,而學生從教師的肢體語言中則讀出了某種不被理解和不被關注。其實小班教學,由于人數少,教師與學生的互動空間變得越來越大,互動機會越來越多,學生之間的身心發展和認知水平的差異性非常明顯,學生渴望被關注和尊重的心理需求尤甚,教師更要做好組織者和引導者,積極營造民主、尊重、和諧的教學氛圍。這首先就和教師的思想意識和教學觀念有關,既然面對生源緊缺、學校教育陷入困境的局面,教師理應審時度勢,借助這一看似劣勢的機會更好地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更新教學觀念,從而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在教學組織形式發生改變后及時調整自己的教學策略。針對小班化的特點,教師則要充分、合理、科學地進行教學設計。在積極倡導素質教育的今天,小班化教學更能夠使其成為真真實實的落腳點。
二、抓住小班化特點,發揮教學優勢
小班化教學越來越受教師青睞的原因就在于——人少,班小,提供了更多的教學空間和時間,教師能夠做到對每一個人進行關注和引導,師生互動頻繁,相互之間拉近了距離,師生之間少了陌生感多了親切感,學生學習的興趣被點燃,主動性、自主性被激發,自覺地參與學習,思考探究,學習自信心和表達能力不斷得到培養和提高,使得學生能夠和諧全面地發展。小班學生少,那么,每一個人的個性則會凸顯而出,教師應尊重和引導學生大膽表達對教學內容的見解,對學生獨樹一幟的解題思維給予肯定和鼓勵,這樣學生就能夠展示自己的個性,使其獲得獨立人格的培養和尊重,教師由此掌握和了解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資源的挖掘和整合,既可縱向拓展知識的深度,又可橫向拓展以聯系其他學科以及延伸到生活中,提高知識應用能力的廣度。教師要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給予學生發揮個性的平臺和空間,讓學生的拘謹心理獲得釋放,在自由學習中產生愉悅的心情。而對于認知水平低的學生,教師有精力、有時間進行個別輔導,可以面對面直接進行指導,雙方的交流信息比重加大,比起大班教學,小班化的這一優點可以更直接、更及時、更快速地幫助學生進入學習狀態,理解教學內容,掌握基礎知識,一個班所有的學生都在教師的“區別對待”中獲得了能力的增強和綜合素質的發展。不難看出,小班化的優勢在于讓“學生真正成為了學習的主人”,這也符合了素質教育所倡導的“學生是學習的主體”的現代教育理念。
三、實施多元教學,提高課堂效果
小班化教學呈現出的是師生、生生多向立體式交往的局面,打破了大班教學單向的“你說我學”“你動我靜”“你評我聽”的被動局面。小組合作學習、分層教學任務、個別輔導、評價多樣等多元教學都是基于小班教學的優勢而展開的。在小組合作學習中,更能凸顯出這種學習方法的科學性和有效性。一個班二十多名學生,分別成立小組,不需要沿用大班的“前后組自然合并”的方式,而是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教師做出建議性的分組方案或者是學生自由組合,構建各種小組學習方式,如變動座位調整為一組,小組合作學習不必拘泥于教師提問、小組探究回答的單一方法,鼓勵小組尋找教學內容中的重難點問題,先試著自行解決,再進行小組成員之間交流討論,也可組與組之間最大程度地進行問題的釋疑和解決。教師的外力要“見縫插針”,在學生思考、交流、探討的過程中做“旁敲側擊”的“點化”。小班人少,教師的精力足以做到對每組進行適時指導。教師還可以將問題設計成辯論會、小競賽,讓每一個小組以及其中的成員更認真、更主動地參與學習活動,師生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導小組之間交流合作,碰撞出思維創新的火花,學生從競賽中獲得奮進動力和學習的積極性,再在合作中評價和反省整個小組表現出的細節問題和存在的不足,由此,小組合作形成良性循環,有利于提高課堂的教學效果。
總之,小班化教學模式要圍繞學生展開,教師要發揮小班化教學的優勢,保證教學的效果,真正使小班化教學模式成為拯救農村小學教學質量的一劑良方。
編輯 李博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