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
兒童的思維處于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的邏輯思維過渡的過程中,讓學生通過操作學具幫助學習抽象的數學知識越來越被廣大的教師所采用。它是通過擺擺、拼拼、移移、分分,利用小孩子思維的直觀形象性,使他們在親自動手中認識概念和理解法則,改變了冗長、填鴨式的說教,寓教于樂。
按照新的小學數學教材的要求,在教學中加強學生的實際操作,對學生學好數學知識、發展智能是至關重要的。那么,在使用新教材時,為什么要加強操作,如何組織好幾乎每節課都要進行的操作活動呢?
一、細化要求,勤于動手
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是學習方式的轉變。《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試行)》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改變課程實施過于強調接受學習、死記硬背、機械訓練的現狀,倡導學生主動參與、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學習方式也應該關注學生的情緒生活和情感體驗,在學習過程中學生是否心情愉悅,積極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直接影響到學習的效果。俗話說得好“強扭的瓜不甜”,被動學習的效果必定是事倍功半。
例如,求兩數相差多少的應用題,操作時,可要求學生第一行擺10個△,第二行擺6個△,并且和上面的△一個一個對著擺。使學生逐步弄清,較大的數可以分成兩部分,一部分與較小的數目同樣多,另一部分是多出來的。這樣,從較大的數中去掉和較小的數同樣多的那部分,剩下的就是多出來的,用減法,算理明確,生動靈活。還有一個要注意的方面,小學生的注意力帶有無意性與情緒性,特別是低年級,行為動作難以準確。所以,在操作前要圍繞教學目標提出具體明確的操作要求,以免發生誤導,如上例中,如果只讓學生第一行擺幾個△,第二行擺幾個△,而不提出第二行的△要一個一個地對著第一行的△,學生對較大的數可以分成兩部分的認識就不一定很清楚。因此,操作的要求要直接關系到目的能否達到。
二、善于觀察,勤于思考
基礎教育課程實施強調學生問題意識的形成和培養,激發學生強烈的學習愿望,激發學生勇于探索、創造和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激發學生的求異思維和創造性思維。沒有表象的建立,操作的目的就不可能達到,學生的數學概念和方法的形成就有困難,操作活動也只能停留在較低的水平上。因此就要求教師在操作時,引導學生仔細觀察,按照課前已設計好的建立表象的過程,一步一步地幫助學生建立表象,進而形成概念、方法或法則。這個建立表象的過程事實上就是從外部的感知過程內化為智力活動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要求學生用自己的腦子思考,還要用自己的眼睛看,用自己的耳朵聽,用自己的嘴說話,用自己的手操作。鼓勵學生對教科書的自我解讀、自我理解,將間接經驗整合、轉化為直接經驗,培養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如:長方體有幾個面?每個面是什么形狀?相對的面一樣嗎?等等,學生通過操作、觀察、口述操作過程和觀察結果,既建立了長方體的空間觀念,又培養了比較、分析、綜合的思維能力。
三、教師表達要求有條理性
僅靠學生看一看操作或動手做一做就讓學生把結論總結出來,這不但不能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甚至很有可能達不到教學的目的。只有通過生動的語言表達操作過程,誘導學生思考、分析,才能算是一節成功的課,因為,語言是思維的工具,通過它才能把外部的動作內化為智力活動,把操作的過程歸納、抽象為數學結論,使操作真正起到橋梁作用。所以,操作時,要注意語言的順序、方式、時間。
四、精心組織,重視過程
學具操作雖然是小學數學課中常用的教學方法,但如果組織不好,就會出現課堂秩序亂、浪費時間等問題,因而使不少教師對操作抱有消極態度,甚至放棄應有的操作,回到“以講代做”的老路上去。如何解決好這一問題呢?
1.在學具操作中,有一些操作需要同桌互相配合才能完成,有利于培養學生之間互相合作的意識。
2.在操作可以培養學生遵守紀律的良好學習習慣。人們常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一年級學生剛入學,學習時間短,應從小培養他們一些好的學習習慣。如操作時不要大聲說話,輕拿學具輕放回去不要影響別人,注意保存好學具里面的東西,課后要把學具中的東西放回盒內并擺放整齊,使他們從小養成仔細、認真的好習慣。
3.要教育學生先聽清老師提的要求后再操作。
4.學具操作后要根據老師的手勢停止并放在指定處,不可再觸摸或玩,下課后一一整理。
綜上所述,加強操作是數學教學中一項重要的方法,如果運用恰當,會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對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著潛在的作用,使得教學這一雙邊活動中的“教”與“學”都得到了充分的發揮,讓學生進行學具操作還可以發展學生想象力、思維,提高口語表達能力等。它是低年級學生學習數學概念的起步,是學生獲得數學知識概念的必經之路,是教學中非常值得提倡的一種方法。因此在低年級數學教學中要重視學具操作。
參考文獻:
[1]王順謀.小學數學學具使用的有效性研究[J].中國教育技術裝備,2017(3).
[2]姜興海.激趣引活數學高效課堂[J].學周刊,2017(4).
編輯 高 瓊